首页 理论教育 周围动脉疾病的体征改变

周围动脉疾病的体征改变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以中小动脉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典型病理表现为中小动脉局灶性全层坏死性血管炎。部分病人HBsAg阳性。PAN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典型皮损而无系统或内脏损害,且经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血管炎者,可成立皮肤型结节性动脉炎诊断。如结节性动脉炎进展迅速,或肾衰竭,则采用血液透析等治疗。本病进展速度快,有肾脏和肠道病变者,预后较差,多因结节性动脉炎未控制而死亡。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是以中小动脉坏死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本病常侵犯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及肾脏,临床比较少见。

【病理改变】

典型病理表现为中小动脉局灶性全层坏死性血管炎。急性期病变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及管腔内血栓形成。慢性病变为血管壁纤维增生,急性和慢性病变可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见于各组年龄,40~60岁为高峰,男女比例为2∶1。起病缓急不一,典型病人以发热、乏力、体重减轻、肌痛、关节痛起病,具有某些器官受累的表现,可分皮肤型及系统型。

1.皮肤型 皮肤损害较常见,皮疹见于50%病人,多为皮肤结节,约黄豆大小或更大,沿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在血管附近,有压痛,正常皮色或红色。结节中心坏死,可形成扇形边缘的溃疡。此外尚有紫癜、网状青斑和红斑等。

2.系统型 除皮肤受累外,内脏也不同程度受累。70%~80%病人肾脏受累,临床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少数为肾病综合征,可有蛋白尿、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尿等。其中约50%有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肾衰竭和急进型高血压。30%~40%病人有胃肠道症状,常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肠穿孔或炎症,胃肠出血或缺血。外周神经受累也较常见,可引起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局部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甚至肌无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外周神经少,如发生可出现头痛、抽搐和肢体瘫痪等。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辅助检查】

本病无特征性实验指标,可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沉增快,血清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增高。部分病人HBsAg阳性。在本病病人中查到周边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有诊断意义。

【诊断】

PAN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典型皮损而无系统或内脏损害,且经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血管炎者,可成立皮肤型结节性动脉炎诊断。有发热、体重减轻、末梢神经炎、皮疹、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球蛋白增高、低补体、抗核抗体阴性,有心、脑、肾、消化系统受累征象,并以血管造影或活检证实有中、小动脉炎者,可确定系统性PAN的诊断。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制定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分类诊断标准为:①体重减轻≥4kg;②网状青斑;③睾丸痛或触痛;④肌痛,肌无力或下肢触痛;⑤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⑥舒张压≥12kPa(90mmHg);⑦尿素氮≥14.3mmol/L,或血肌酐≥132.7μmol/L;⑧HBsAg阳性,或HBsAb阳性;⑨动脉造影显示内脏动脉动脉瘤或闭塞病灶,除外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其他非炎症原因;⑩中小动脉活检见血管壁有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浸润。

有3项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结节型多动脉炎。本标准的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86.6%。

【鉴别诊断】

需鉴别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白塞病。

【治疗】

治疗决定于疾病的进展速度、严重程度和受累器官范围。轻型病人,一般单用泼尼松治疗,开始剂量以1mg/(kg·d),分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有肾、胃肠、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脏损害者应加强治疗,宜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加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免疫抑制药。如结节性动脉炎进展迅速,或肾衰竭,则采用血液透析等治疗。此外中医清热凉血、化淤通络等药亦可选用。

预后

本病进展速度快,有肾脏和肠道病变者,预后较差,多因结节性动脉炎未控制而死亡。晚期多因并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