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颈椎的结构特点

特殊颈椎的结构特点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时,应注意不要超过后结节两侧1.5cm,以免损伤椎动脉及枕下神经。基底部偏外侧有一较大圆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该颈椎椎体向上有柱状突起,称为齿突,具有“枢轴”作用,故名枢椎。因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引起危及生命的高位截瘫。横突孔变异较多,通常无椎动脉通过,仅有椎静脉通过。

(一)第1颈椎(寰椎)

该颈椎由前后两弓及两个侧块相互连成环状(图1-4),上与枕骨髁相关节,下与枢椎构成关节。

1.前弓 约占寰椎的1/5,为连结两侧侧块的弓形板,向前隆凸,中央有小结节,称为前结节,为颈长肌及前纵韧带的附着部。后方正中有圆形的齿突关节面,与枢椎的齿突构成寰齿关节。在前弓的上下缘分别有寰枕前膜和前纵韧带附着。

2.后弓 与侧块后方相连,长而曲度较大,后面正中为粗糙的后结节,朝上后,为左、右头后小直肌的附着点,并可限制头部过度后伸。后弓上方偏前与侧块连结处有一深沟,称为椎动脉沟,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有时该处可形成沟环(出现率为10%),而容易压迫椎动脉,出现椎动脉受压症状。另外,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时,应注意不要超过后结节两侧1.5cm,以免损伤椎动脉及枕下神经。后弓下面靠近侧块处亦有一较浅沟槽,与枢椎椎弓根上缘的浅沟相吻合形成椎间孔,其内有第2颈脊神经通过。

图1-4 寰椎形态

前、后弓均较细,尤其与侧块连结处更为脆弱,是力学上的薄弱部,遭受外力后容易发生骨折。由前、后弓所构成的椎管最为宽大,其前1/3为枢椎的齿突占据,中1/3有颈髓通过,而后1/3则为宽敞的有效间隙,一旦发生脱位,有减轻对颈髓的压迫作用。

3.侧块 是寰椎两侧骨质增厚的部分,相当于普通颈椎的椎弓根与上、下关节突。上面是肾形凹陷的上关节面,与枕骨髁形成寰枕关节。下方是圆形微凹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组成寰枢外侧关节。上、下关节面的周围分别由寰枕关节囊与寰枢关节囊包绕,侧块内侧有一粗糙结节,系寰椎横韧带附着部,该韧带将寰椎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前方较小容纳齿突,后方容纳脊髓及其被膜。侧块的前方有头直前肌附着。

4.横突 大而扁平,不分叉,有许多肌肉附着,为寰椎旋转运动的支点。基底部偏外侧有一较大圆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

(二)第2颈椎(枢椎)

该颈椎椎体向上有柱状突起,称为齿突,具有“枢轴”作用,故名枢椎。除齿突外,枢椎外形与普通颈椎相似(图1-5)。

图1-5 枢椎形态

1.齿突 长14~16mm,根部较扁,前后各有一卵圆形关节面,分别与寰椎齿突关节面及寰椎横韧带相连。末端较尖,称为齿突尖,上有齿突尖韧带,两侧有翼状韧带附着。齿突原属于寰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与其分离,一般在6岁时与枢椎椎体完全融合。该部颈椎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畸形和变异较多,如齿突缺如、齿突中央不发育等,从而导致该区域失稳产生脊髓压迫症状。因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引起危及生命的高位截瘫。

2.椎体 比普通颈椎小,于齿突两旁各有一朝上的圆形上关节面,与寰椎的下关节面构成寰枢外侧关节。该关节面由于负重较大的关系,其关节面面积较大,边缘向外伸出,常遮蔽横突孔上口内侧一部分,可使通过其中的椎动脉发生扭曲,尤其在头部向一侧过度旋转或枢椎发生移位时,常加重椎动脉的压迫。椎体前中部两侧微凹,是颈长肌附着部。

3.椎弓根 短而粗,其上方有一浅沟与寰椎下面的浅沟形成椎间孔,其下方有面向前下的下关节突,与第3颈椎的上关节突构成关节,关节的前方为枢椎下切迹,与第3颈椎上切迹形成椎间孔,内有第3颈神经穿出。枢椎椎弓根解剖上比较薄弱,承受杠杆作用力较大,上段颈椎过度伸展及挤压时,可引起骨折。

4.横突 较短小,前结节缺如,有一斜行横突孔。椎板呈棱柱状,较厚;棘突粗大,末端分叉有许多肌肉附着,下方有纵行深沟。

(三)第7颈椎(隆椎)

其大小与外形介于普通颈椎与胸椎之间,其棘突长而粗大,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故称隆椎。临床上常以此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横突孔变异较多,通常无椎动脉通过,仅有椎静脉通过。横突较粗大,前结节较小或缺如。如横突过长,或有颈肋出现,则可引起胸腔上口狭窄综合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