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皮质挫伤

脑皮质挫伤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皮质挫伤可以发生在撞击部位或对冲部位,多位于前颅凹和中颅凹,由于皮质血供丰富,出血相对较多,易于发现。表现为额叶、颞叶底部皮质表层或深层点状出血、散在小片状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出血和脑水肿严重时可有生命体征的明显变化。脑皮质挫伤肿胀区常有出血灶,MRI动态随访观察,发现肿胀在1~4周内可吸收,在此期间肿胀区与脑实质呈等信号,脑皮质挫伤病变不会出现这种转变,可加以鉴别。

是由于冲击力量使脑组织冲撞到很硬的颅骨骨板而引起的较表浅的损伤。病灶主要位于皮质表面,而皮质下白质多不受累。病变可多发,常伴脑出血。颞叶前外侧或前内侧皮质常受累,额叶外侧或底部次之。

【影像检查方案】

MRI和CT对于出血性皮质挫伤均敏感。CT为首选方法,而MRI则为1种重要的补充手段。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7岁,摔伤,头痛、恶心(图14-6-4)。

图14-6-4 脑皮质挫伤

影像所见

CT平扫:皮质区多发低密度灶,病变内伴有脑出血。主要位于皮质表面,而皮质下白质多不受累。

病例2 男,9岁,钝器击伤,头晕,呕吐(图14-6-5)。

图14-6-5 右侧额颞区脑皮质挫伤

影像所见

MRI检查:右侧额颞区可见一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A)上呈低信号、T2WI(B)上呈高信号,FLAIR序列(C)呈高信号。

【影像与病理】

脑皮质挫伤可以发生在撞击部位或对冲部位,多位于前颅凹和中颅凹,由于皮质血供丰富,出血相对较多,易于发现。表现为额叶、颞叶底部皮质表层或深层点状出血、散在小片状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其程度取决于血管损伤情况。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皮质或皮质下局部低密度区内混杂有高密度的点状,斑片状出血灶。也可融合成较大的脑内血肿,病变广泛时有占位表现。

(2)轻度的脑挫伤在短时间内CT可以无明显改变,但挫伤的真实范围常较CT所见大。

(3)水肿和出血灶可完全吸收,也可能出现坏死、液化,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形成瘢痕者可表现为脑萎缩。

2.MRI表现

(1)水肿区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水肿和肿胀明显时,还显示占位效应。

(2)水肿区内出血灶在急性期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3)在亚急性期,出血灶T1WI呈高信号,T2WI亦呈高信号。

(4)慢性期,出血灶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3.比较影像学 CT对急性脑挫伤伴出血者更敏感,对同时伴有的脑外血肿也较敏感。因此CT是急性脑挫伤的首选方法。但当挫伤病变位于颅底或颅盖骨表面时,CT上易因伪影和部分容积效应而遗漏或判断困难。对非出血性、亚急性或慢性脑外伤,CT不如MRI敏感。

【影像与临床】

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高的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意识丧失。但昏迷和意识丧失较弥漫性轴突损伤少见,常伴有出血。出血和脑水肿严重时可有生命体征的明显变化。

【鉴别诊断】

脑皮质挫伤应与单纯肿胀鉴别。脑皮质挫伤肿胀区常有出血灶,MRI动态随访观察,发现肿胀在1~4周内可吸收,在此期间肿胀区与脑实质呈等信号,脑皮质挫伤病变不会出现这种转变,可加以鉴别。

(张晓凡 王 芳 王志伟 张 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