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鼻和鼻窦的解剖

鼻和鼻窦的解剖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鼻腔长度的发育与牙有关。鼻窦的发生是由于组成鼻腔壁的有关骨质被吸收,逐渐形成不断扩大的腔,并与鼻腔相通。鼻窦内衬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摆动使鼻窦内分泌物导向窦口,由于鼻窦内负压的影响,有助于纤毛的排出功能。上组鼻窦包括额窦、蝶窦及筛窦,位于鼻腔上部,该组与颅内组织仅隔一层薄骨板,因此,病变及其并发症极易侵犯颅内。③内侧壁构成中鼻道和下鼻道外侧壁的大部分。据统计,上颌窦37%有副窦口。

鼻腔外侧壁由鼻骨、上颌骨、泪骨、腭骨垂直板、筛骨、下鼻甲和蝶骨翼突构成,结构最为复杂,正常情况下鼻腔外侧壁与鼻前庭双侧壁移行,与中间的鼻中隔构成3条平行线,如外侧壁某处骨质发育不良,造成外侧壁局限向内突入,即可构成先天性鼻腔狭窄。固有鼻腔呈上窄下宽的屋脊状,在冠状位显示最清晰,横断扫描由下向上逐渐变窄。鼻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骨部(筛骨垂直板、犁骨)和软骨部(鼻隔板、大翼软骨内侧脚)构成。顶壁从前向后依次由鼻骨下侧面、额鼻骨突、筛骨的筛板及蝶骨的体部构成。底壁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

鼻腔发育在各阶段是不平衡的。高径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育迅速,随后转慢,6~7岁时发育又迅速,达出生时的2倍。出生时鼻腔高径为18mm,1岁时为25.5mm,5岁时为29mm。鼻腔长度的发育与牙有关。新生儿期为20mm,5~10岁时增至34.2mm。鼻腔的宽径以底最宽,宽度的发育也与牙有关,由于鼻中隔揳于腭板中间,而骨的胚性组织位于骨缝上,它使腭向两侧推进,新生儿期鼻底宽7mm,9个月时为8mm,5岁时为9.5mm。

新生儿的鼻腔外侧壁略为凹凸。鼻阈(鼻前庭与固有鼻腔交界处)隆起,形成鼻腔中最窄的部位。婴幼儿鼻甲双侧多不对称,个体差异很大。随鼻腔的发育,中、下鼻道才慢慢变宽而被利用。

婴儿的鼻道形成很细小,呼吸时一般只能利用总鼻道,即鼻中隔与鼻甲之间的间隙进行。中鼻道至4岁时才被完全利用。因此轻微的阻塞即可引起呼吸困难。

鼻中隔的偏曲随年龄增长而明显,6个月内23%婴儿可发生轻微偏曲,1岁内达37.5%,5岁达40%,10岁达75%,11岁以后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曲。造成鼻中隔偏曲的原因主要是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的骨化过程中发育不平衡,以及两骨连接不好所致。

后鼻孔的高度受上颌骨发育影响,出生时高5mm,宽5mm。6个月时高径达9mm,2岁时发育缓慢,7岁时发育加速,高径达17mm。

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鼻窦的发生是由于组成鼻腔壁的有关骨质被吸收,逐渐形成不断扩大的腔,并与鼻腔相通。鼻窦内衬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摆动使鼻窦内分泌物导向窦口,由于鼻窦内负压的影响,有助于纤毛的排出功能。临床根据鼻窦开口部位,将其分为前、后组或上、下组鼻窦。前组鼻窦包括额窦、筛窦前、中小房,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筛窦后小房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组鼻窦包括额窦、蝶窦及筛窦,位于鼻腔上部,该组与颅内组织仅隔一层薄骨板,因此,病变及其并发症极易侵犯颅内。下组鼻窦指上颌窦,远离颅腔,病变容易累及鼻腔和眼眶。

1.上颌窦在出生时已形成一个矢状方向的小囊,冠状位呈瓶状或三角形。7岁时为圆形,在发育过程中,上颌窦的形态不断改变,主要是在7岁后进行,当恒牙全出齐时达到稳定,第三磨牙牙长出后发育完成。上颌窦开口多呈卵圆形,少数有1~2个副开口。上颌窦有5个壁:①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前面,中央最薄。②后外壁与颞下窝和翼腭窝毗邻。③内侧壁构成中鼻道和下鼻道外侧壁的大部分。④上壁为眼眶底。⑤底壁为牙槽突。上颌窦开口位于内侧壁最高处。骨性窦口是由腭骨垂直板、下鼻甲上颌突、筛骨钩突和泪骨下端围成的一个小骨孔,它不直接开口于鼻腔,而是进入窄的筛漏斗的后半(钩突沟内),被钩突覆盖。据统计,上颌窦37%有副窦口。上颌窦开口在钩突沟前1/3处者很少,约71.8%的上颌窦开口于钩突沟的中1/3处;约12%开口于钩突沟的最后端,未被钩突覆盖。

2.额窦在1岁内仅见额隐窝和几个小气房,至4岁时如豌豆大小,7~8岁发育迅速,至14岁时发育基本稳定,形成四壁形:①前壁为额骨外板,较坚厚,内含骨髓,当额窦炎时可发生骨髓炎。②后壁为额骨内板,较薄,额窦黏膜底静脉常通过此壁与硬脑膜静脉交通,额窦炎症可经此向颅内蔓延。③底壁为眶上壁,壁薄,尤以眶上角处最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压痛最明显。④内侧壁是分隔两侧额窦的骨性中隔,随额窦发育,左右2个窦逐渐接近,部分额窦内侧壁为膜性。额窦借额鼻管或直接开口于中鼻道。额窦开口于筛漏斗者约50%;开口于额隐窝者约26%;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约20%;开口于筛泡者约4%。正常情况额鼻管弯曲而狭窄,稍有黏膜肿胀即可发生阻塞。

3.蝶窦出生时具蝶隐窝,为一小的黏膜囊,位于鼻腔后上方,与蝶骨的骨或软骨没有接触,1岁时进入软骨部,3~4岁时开始气化,7岁时发展迅速,10岁时扩大形成圆形,11岁起形态不规则,两窦之间中隔多偏向一侧。蝶窦可分6个壁,前壁形成鼻咽腔顶的后段和筛窦后壁。后壁最后,其后有脑桥和基底动脉。上壁为蝶鞍。下壁为鼻后孔和鼻咽腔顶。内侧壁为骨性蝶窦中隔。外侧壁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相邻。在蝶窦前壁上方、近鼻中隔处有蝶窦开口,开口于蝶筛隐窝。

4.出生时已具备部分筛窦,出生后1岁内发育迅速,2~3岁时筛房扩大、逐渐深入骨中,至12~14岁时各组筛窦形成稳定形态。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筛骨迷路内,气房的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个体差异较大,两侧常不对称。依窦口的部位将筛窦分为前、中、后3组小房,前、中小房分别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