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托芬那酯

依托芬那酯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缓激肽、环氧化酶、脂氧化酶、组胺、5-羟色胺、透明质酸和总补体的释放和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对外来物质的反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软组织风湿病,如肌肉风湿病、肩周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腱鞘炎、滑囊炎、各种慢性关节炎、脊柱和关节的各种软组织劳损、挫伤、扭伤、拉伤等。

又名优迈、Rheumon。

【药理作用与用途】

基本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缓激肽、环氧化酶、脂氧化酶、组胺、5-羟色胺、透明质酸和总补体的释放和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对外来物质的反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软组织风湿病,如肌肉风湿病、肩周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腱鞘炎、滑囊炎、各种慢性关节炎、脊柱和关节的各种软组织劳损、挫伤、扭伤、拉伤等。

【新剂型】

依托芬那酯乳膏 规格为10%,每支40g。

【注意事项】

1.本品不良反应罕见皮肤潮红,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2.禁用于对本品、氟芬那酸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不宜用于孕妇婴幼儿

参考文献

[1] 钟惠平,等.多虑平乳膏的研制及其含量测定.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7):311

[2] 黄林涛,等.多虑平贴膏体外肚脐透皮吸收实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9):387

[3] 陈智.抗敏贴膏神阙穴贴敷治疗各型荨麻疹临床初探.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3,15(4):372

[4] CA,120:38005q

[5] 肖正儒,等.复方多塞平霜的研制及质量控制.广东药学,2000,10(6):33

[6] 吴季俭,等.多塞平透皮剂的初步体外透皮试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7):312

[7] 杨耀芳,等.多塞平凝胶新适应证的实验研究.辽宁药物与临床,2000,3(4):149

[8] 吴季俭,等.多塞平透皮剂的初步体外透皮试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7):312

[9] 林伟萍,等.脐部给药的多塞平栓研制及应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0,17(3):204

[10] 杨耀芳,等.薄荷多塞平擦剂止痒作用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2):1088

[11] 崔东贤,等.水合氯醛栓剂的实验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4(9):27

[12] 韩基文,等.水合氯醛颗粒剂的制备.西北药学杂志,1988,3(4):47

[13]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63

[14] 栾中山,等.水合氯醛β-CD包合物的研究.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6(3):49

[15] 杜青云,等.儿童用镇静中空栓的研制及临床观察.中国药房,1994,5(4):15

[16] 赵可新,等.水合氯醛合剂中水合氯醛稳定性考察试验.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4

[17] 宋永熙,等.水合氯醛胶浆剂的制备及稳定性预测.天津药学,2002,14(2):48

[18] 甘志萍,等.水合氯醛溶液处方的改进.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6):371

[19] 李娟,等.炎痛喜康控释片的研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4):201

[20] 魏雪文,等.炎痛喜康直肠栓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3):97

[21] 戴尊昌.炎痛喜康霜简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6(12):39

[22] 郑梁元,等.炎痛喜康贴剂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5):271

[23] 王广基,等.炎痛喜康软膏的制备及兔透皮吸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7,18(3):175

[24] 张家镛,等.炎痛喜康搽剂的透皮吸收试验.沈阳药学院学报,1993,10(2):79

[25] 黄丽萍,等.一阶导数紫外光谱法测定炎痛喜康注射液的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2):70

[26] 徐胜前,等.吡罗昔康凝胶治疗骨关节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6):349

[27] 孔晓龙,等.吡罗昔康-β-CD包合物的研制.华夏医学,1998,11(2):148

[28] 赵会英,等.吡罗昔康多晶型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2):101

[29] 贾淑琴,等.吡罗昔康胶囊溶出度测定方法的探讨.天津药学,1999,11(1):27

[30] 许鲁宁,等.吡罗昔康搽剂的研制及临床疗效.海峡药学,2004,16(6):16

[31] 房德敏,等.吡罗昔康乳膏剂质量标准的制订.天津药学,1999,11(2):63

[32] 蒋新国,等.吡罗昔康透皮给药制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5,30(9):544

[33]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4

[34]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6

[35] 关家彦,等.布洛芬包结物的研制.中国药学杂志,1993,28(6):360

[36] 杜青,等.布洛芬缓释颗粒的制备及溶出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3):117

[37] 栾立标,等.布洛芬赖氨酸盐及其注射剂的研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2):80

[38] 王柏,等.布洛芬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5):266

[39] 刘昌孝,等.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中国药学杂志,1994,29(5):287

[40] 杨尊湘,等.布洛芬口服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1997,28(9):399

[41] 管爱华,等.倒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洛芬凝胶剂的含量.药学实践杂志,1999,17(2):100

[42] 季高,等.国产与进口布洛芬糖衣片生物等效性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6,25(2):140

[43] 温光辉,等.布洛芬注射液的制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8(4):28

[44] 栾立标,等.布洛芬滴丸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9):399

[45] 曹纯洁,等.布洛芬分散片的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0):968

[46] 姜自彬,等.反向离子对色谱法测定复方中右美沙芬、布洛芬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147

[47] 刘方,等.蛋黄卵磷脂-布洛芬复合物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6):398

[48] 盛炳义,等.布洛芬泡腾片的研究.中国新药杂志,1999,8(3):172

[49] 景利,等.布洛芬人工骨的制备及体外释药实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1):659

[50] 王保华,等.不同扩散膜对布洛芬乳膏体外经皮扩散实验研究.天津药学,2001,13(4):25

[51] 罗春林.布洛芬胃溶型聚丙稀酸树脂乳胶液薄膜包衣的新工艺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1):26-27

[52] CA,120:38140e

[53] CA,120:38161n

[54] CA,110:13570a

[55] CA,120:14935s

[56] 许鲁宁,等.布洛芬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因素研究.海峡药学,2002,14(6):34

[57] 王雅珍,等.布洛芬缓释胶囊的研制及体内外评价.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7,28(5):212

[58] 袁训贤,等.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的研制与质量控制.中国药师,2004,7(11):867

[59] 龙晓英,等.布洛芬口腔崩解片的制备及质量检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7):407

[60] 金洪喜.布洛芬凝胶治疗湿疹和急慢性软组织挫伤的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5,21(7):840

[61] 李健华,等.布洛芬软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试验.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6):29

[62] 王润玲,等.布洛芬糖浆剂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0):601

[63] 陈华兵,等.布洛芬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43

[64] 陈真,等.复方布洛芬颗粒剂的药理作用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5):722

[65] 游运辉,等.右旋布洛芬栓剂的Ⅱ期临床研究.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57

[66] 韩华,等.0.2%布洛芬滴眼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中国药业,2005,14(3):52

[67] 蒋栋毅,等.布洛芬聚乳酸微球的合成和体外释放.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5):645

[68] 邹健民.布洛芬控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广东药学,1997,3:17

[69] 楼雁.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观察.2005,20(12):1245

[70] 张炎,等.不同包衣材料对酮洛芬缓释微丸释药速度的影响.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25(8):346

[71] 胡晋红,等.酮基布洛芬退热栓的试制与临床应用.现代应用药学,1991,8(6):28

[72] 栾立标,等.酮基布洛芬搽剂透皮扩散及其抗炎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4):208

[73] 彭盛德,等.酮洛芬肠溶胶囊的溶出速度测定.中国药房,1993,4(2):12

[74] 李运曼,等.酮基布洛芬涂膜剂的抗炎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8,15(1):1

[75] 唐新宇,等.2.5%酮基布洛芬凝胶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3:233

[76] 金昌淑,等.缓释酮基布洛芬片剂的初步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2):160

[77] 史黎明,等.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998,13(2):70

[78] 郭晓林,等.酮洛芬分散片的研制及质量控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30

[79] 吕万良,等.β-CD包合物中酮洛芬吸收及其生物膜限速理论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4):210-214

[80] 戚海亮,等.研究酮洛芬缓释胶囊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3):108

[81] 薛佩华,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酮洛芬控释膜含量.药学实践杂志,1998,16(4):234

[82] 傅若秋,等.酮洛芬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透皮试验.药学实践杂志,1999,17(5):288

[83] 曹文瑾,等.酮洛芬速溶颗粒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29(2):105

[84] 张仲元,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酮洛芬片的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3):188

[85] 孙华君,等.脂质体对酮洛芬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6):371

[86] 胡晋红,等.酮基布洛芬贴片的制备及体外渗透性研究.药学实践杂志,1999,17(1):27

[87] 李素民,等.酮基布洛芬微囊的制备和体外释药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0,15(1):41

[88] 薛佩华,等.安定灌肠剂的试制及其稳定性试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10):45

[89] 董世波,等.静注安定亚微乳的制备及其特征.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7):300

[90] 张爱芬,等.促宫颈成熟剂安定胶冻的研制.药学通报,1986,21(12):726

[91] 钱传训,等.安定胃内漂浮控释片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9(11):547

[92]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9

[93] 李瑞材,等.安定栓剂预防发热惊厥疗效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92,1:37

[94] CA,120:116574r

[95] 陈秋通,等.地西泮佐山莨菪碱滴鼻剂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广东医学,2001,22(1):699

[96] 范田园,魏树礼.地西泮水动力学平衡缓释胶囊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7):459

[97] 陈建海,等.新型可降解聚酯材料地西泮缓释微球的研制.药学学报,2000,35(8):613-616

[98] 万肾华,等.安定胶冻促宫颈成熟.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8,2:133

[99] 王凯,等.复方地西泮灌肠剂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60例观察.山东医药,2002,(42)4:63

[100] 阎政,等.扑热息痛注射液的研制.药学通报,1986,21(7):387

[101] 施鹤高,等.扑热息痛缓释片的研制及体内药动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1):663

[102] 梁文权,等.扑热息痛小儿滴剂的研究.现代应用药学,1991,8(3):25

[103] 于宝成,等.扑热息痛中空栓的研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4,20(10):459

[104] 孙殿甲,等.扑热息痛泡腾冲剂的研制.新疆医学院学报,1989,12(3):167

[105] CA,120:116871k

[106] 谢星辉,等.扑热息痛四种剂型生物利用度试验.医药工业,1981,(3):33

[107] 国法成,等.医院制剂操作技术.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5

[108] 史德懿,等.扑热息痛滴剂、制剂和片剂在正常人中的生物利用度比较.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8):345

[109] 崔景斌,等.HPLC测定对乙酰氨基酚鼻腔滴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学杂志,1998,33,(6:357)

[110] 李巧云,等.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滴剂解热镇痛作用观察.四川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13(1):23

[111] 彭爱琼,等.对乙酰氨基酚溶液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86例.新药与临床,1997,16(5):307

[112] 彭兴文,等.对乙酰氨基酚凝胶在人体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2):56

[113] 王锦,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含量.药学实践杂志,1995,13(3):182

[114] 裴元英,等.对乙酰氨基酚HPLC骨架片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2):727

[115] 黄莉,等.对乙酰氨基酚β-CD包合物和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中国药房,1999,10(4):153-154

[116] 唐翠,等.熔融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1):12-14

[117] 戴丽静,周建平.胃内滞留型控释胶囊的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9):397-399

[118] 张艳玲,等.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和栓剂对发热患儿的疗效比较.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9):867

[119] 李晓芳,等.对乙酰氨基酚口腔崩解片的研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5,22(5):395

[120] 刘伟,等.对乙酰氨基酚口腔速溶片的研制.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l):128

[121] 苏小妹,等.对乙酰氨基酚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效果研究.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43

[122] 杨伟俊,等.对乙酰氨基酚研究进展.西北药学杂志,2002,17(6):283

[123] 郑巍巍,等.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的制备.医药导报,2004,23(12):939

[124] 杜智敏,等.复方对乙酰氨基酚胶囊治疗感冒发热、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4):299

[125] 姜红,等.安痛定滴鼻剂的试制及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学杂志,1993,28(11):668

[126] 张秋萍,等.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安痛定注射液.湘潭大学自热科学学报,1994,16(2):37

[127] 郭荣贵.双氯灭痛现状及其新剂型的开发.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5,11(3):6

[128] Yoshihiko Hirotani,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7):3049

[129] E P,52075;1982

[130] 日本公开特许,100516;1985

[131] 日本公开特许,79823;1988

[132] 田煨博文,等.药剂学(日),1987,47(3):141

[133] D E,3607339;1987

[134] 日本公开特许,174310;1983

[135] U S,4670 264;1987

[136] 杨彬,等.双氯灭痛滴眼液对家兔实验性眼炎的治疗作用.现代应用药学,1993,10(2):5

[137] 李平,等.双氯灭痛胶浆剂的制备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7):329

[138] 日本公开特许,181226;1987

[139] 日本公开特许,60608;1986

[140] D E,3522550;1987

[141] 日本公开特许,286426;1986

[142] E P,185376;1986

[143] CA,1236029;1988

[144] 龙晓英,等.双氯灭痛控释片的释药机理及影响释药的因素.中国药学杂志,1994,29(9):536

[145] 徐英杰,等.速效去痛霜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9):397

[146] 王章元,等.双氯灭痛栓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4):163

[147] 高钟镐,等.双氯灭痛中空栓的研制.延边医学院学报,1992,15(1):32

[148] 宋伟明,等.双氯灭痛-β-CD包合物的研制.延边医学院学报,1993,16(4):269

[149] 李平,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双氯灭痛搽剂的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1):513

[150] 蔡丽玲,等.双氯芬酸凝胶剂的稳定性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7(5):218

[151] 张树林,等.双氯芬酸乳胶剂治疗急性运动损伤及软组织风湿病临床观察.中级医刊,1998,33(5):27

[152] 丁承英,等.促进剂对双氯芬酸贴片的透皮释放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5):216

[153] 高明银,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硬膏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411

[154] 陈修诚,等.双氯灭痛直肠给药治疗肾绞痛72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2,13(6):471

[155] 季爱民,等.双氯灭痛缓释片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25(6):260

[156] 王维贤,等.吲哚美辛-β-CD包合物的制备、鉴定及溶出度的测定.中国药学杂志,1994,29(5):279

[157] 林宁,等.吲哚美辛-β-CD包合物贴片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25(5):201

[158] 金光珠,等.吲哚美辛-PVP共沉淀物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2):79

[159] 曾环想,等.吲哚美辛肠溶包衣微丸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7,32(7):415

[160] 安丹,等.复方吲哚美辛栓在人工流产术中止痛和松弛宫颈作用.徐州医学院学报,1997,17(6):636

[161] 张玉琥,等.吲哚美新控释胶囊的制备及人体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学杂志,1994,29(9):533

[162] 谌章和.吲哚美辛凝胶稳定性研究.医药导报,2002,21(2):108

[163] 钟延强,等.吲哚美辛清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特性.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52

[164] 孙伟张,等.吲哚美辛软膏的透皮吸收研究.药学实践杂志,1996,14(2):102

[165] 邓意辉,等.吲哚美辛脂质体注射液的制备、含量测定及稳定性.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6,13(2):79

[166] CA,120:144195m

[167] CA,120:144194k

[168] CA,120:144165b

[169] CA,120:116854g

[170] 王立群,等.吲哚美辛微型灌肠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0,25(2):84

[171] 袁宗焕,等.小儿消炎痛微型灌肠剂的研制.现代应用药学,1992,9(2):70

[172] 刘树芬,等.消炎痛眼用药膜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5,5(6):6

[173] 王临润,等.吲哚美辛滴眼剂的试制.现代应用药学,1992,9(1):32

[174] 荣湘平.吲哚美辛的剂型开发及其特点.中国药房,1993,4(2):41

[175] 高振强,等.吲哚美辛缓释栓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3):114

[176] 于宝成,等.消炎痛中空栓剂的研制.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4):288

[177] 曾仁杰,等.控释吲哚美辛微囊中空栓的实验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3):103

[178] 王家峰,等.消炎痛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溶出度测定.中国药学杂志,1990,25(9):536

[179] 唐星,等.消炎痛缓释胶囊的制备.沈阳药学院学报,1993,10(3):207

[180] 张玉琥,等.吲哚美辛控释胶囊的制备及人体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学杂志,1994,29(9):533

[181] CA,120:14828j

[182] CA,120:116685c

[183] CA,120:37935f

[184] Gursoy A.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iposomeen capsulated indomethacin on inflammation and plateletaggregation.J Pharm Pharmacol,1988,10(1):53

[185] Theeuwes F.Eliementaty osmotic pump for Indomethacin.J Pharm Sci,1983,72(3):253

[186] 陈国神,等.消炎痛磁性贴膏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医药工业,1985,16(9):24

[187] 杨啸宇.复方吲哚美辛酊治疗11种皮肤病967例疗效观察.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9):2

[188] 顾世芬,等.口服单剂量吲哚美辛缓释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药师,1999,2(2):61

[189] 戴勤弼.吲哚美辛控释片治疗脑转移癌术后发热的疗效研究.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3(11):961

[190] 王如伟,等.复方吲哚美辛软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中国药师,2002,5(8):486

[191] 杜青,等.吲哚美辛肠溶分散片的制备及性质探讨.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12):595

[192] 韩光伟,等.吲哚美辛滴眼液的制备与临床应用.中国现代应用杂志,1999,16(4):73

[193] 刘燕平,等.吲哚美辛钙片剂的制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5):210

[194] 曹德善,等.吲哚美辛缓释片的研制及其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5):383

[195] 腊蕾,等.吲哚美辛胶原蛋白烧伤膜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华西药学杂志,2000,16(4):27

[196] 廉云飞,等.吲哚美辛微乳的制备及经皮吸收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3):148

[197] 许瑞佳,等.消炎痛栓治疗胆绞痛及肾绞痛的疗效评价.人民军医,1992,12:47

[198] 赵红旗,等.消炎痛栓用于痔瘘术后止痛364例.人民军医,1992,10:36

[199] 北京西城区制药厂.消炎痛栓剂.药学通报,1978,1:39

[200] 北京西城区制药厂.消炎痛栓剂副反应少.医药工业,1977,8(11):44

[201] 吕红军.消炎痛滴眼液治疗电光性眼炎500例疗效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0,4:231

[202] 李瑞,等.消炎痛缓释胶囊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学学报,1985,20(5):387

[203] 张先洲,等.吲哚美辛锌的抗炎、镇痛及胃刺激性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25(5):209

[204] 王者芬,等.吲哚美辛锌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4,29(3):151

[205] 张先洲,等.吲哚美辛锌胶囊和混悬剂的药物动力学.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3,24(8):360

[206] 周延安,等.吲哚美辛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5):195

[207] 孙伟张,等.吲哚美辛锌软膏的透皮吸收研究.药学实践杂志,1996,14(2):102

[208] 朱贤道,等.吲哚美辛控释片的研制及临床疗效.药学情报通讯,1994,12(1):42

[209] 王晶,等.吲哚美辛新晶型的制备与鉴别.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16(3):164

[210] 王国清,等.吲哚美辛搽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山东医药工业,2002,21(5):1

[211] 朱贤道,等.吲哚美辛控释片的研制及临床疗效.药学情报通讯,1994,12(4):42

[212] 崔建榕,等.吲哚美辛控释片及其胶囊的生物利用度比较.海蛱药学,1999,11(2):54

[213] 陆家明.阿司匹林栓剂(半合成椰油酯基质)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8):371

[214] 江立富,等.阿司匹林搽剂及临床疗效.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1):669

[215] 张立德,等.复方阿司匹林缓冲双层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23(11):493

[216] 杨宋学,等.阿鲁栓的研制及临床观察.中国药学杂志,1992,27(2):89

[217] 杨玉成,等.阿司匹林缓释片的研制.中国药学杂志,1990,25(2):86

[218] 朱亚萍,等.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的研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3):147

[219] 赵景芝,等.注射用L-精氨酸阿司匹林的试制.医药工业,1983,8:27

[220] 丁海运,等.阿司匹林眼膏的制备和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11):508

[221] 张凤云,等.赖氨匹林滴眼剂治疗春季结膜炎等34例.人民军医,1992,8:58

[222] 屠锡德,等.阿司匹林缓释长效片的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4,4(11):481

[223] 马晶,等.阿司匹林加维生素C泡腾片的制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8):355

[224] 孙伟张,等.喷雾干燥法制备阿司匹林肠溶微囊的实验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7):391

[225] 蔡鸿生,等.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对纤毛毒性的评价.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5):261

[226] 白颖,等.影响阿司匹林分散片质量的因素考察.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0(1):21

[227] 柳晨,等.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因素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0):674

[228] 肖玉秀,等.阿司匹林固体分散物的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5):20

[229] 钱春梅,等.小剂量阿司匹林缓释胶囊的研制.西北药学杂志1999,14(5):210

[230] 林宁,等.阿司匹林缓释胶囊的制备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6):243

[231] 姜云平,等.阿司匹林锌胶囊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中国药学杂志,1995,30(3):152

[232] 田军,等.阿司匹林咀嚼片的制备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42

[233] 杨红梅,等.阿司匹林壳聚糖缓释片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04,19(5):214

[234] 王文喜,等.阿司匹林口腔崩解片的研制.中国新药杂志,2005,14(8):1014

[235] 肇丽梅,等.阿司匹林维生素C泡腾片的体内过程及生物等效性.中国药学杂志,2004,39(2):135

[236] 李亚莉,等.小剂量阿司匹林缓释胶囊的研制.中华医学实验与研究,2004,2(2):76

[237] 侯惠民,等.盐酸氯丙嗪控释片的制备与体内外释药.医药工业,1988,19(8):355

[238] 周大义.复方氯丙嗪涂膜剂治疗冻疮50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2):100

[239] 李文良,等.氯丙嗪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初步临床观察.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0):778

[240] 胡逢年,等.一种新材料用于舒乐安定膜剂.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5):227

[241] 李飞,等.艾司唑仑注射液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呃逆.上海医药,1997,2:20

[242] 钱传训,等.苯巴比妥膜的试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3,3(11):5

[243] 马惠平,等.苯巴比妥滴丸的制备及其生物药剂学研究.西北药学杂志,1999,14(1):16

[244] 李茂星,等.苯巴比妥-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沉淀物的研究.药学实践杂志,1998,16(1):39-41

[245] 蒋淼,等.苯巴比妥栓的制备及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8):344

[246] 杨宗学,等.复方苯巴比妥骨架缓释片的制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7):313

[247] 陈连剑,等.苯巴比妥分散片在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5):21

[248] 侯惠民,等.控释锂盐片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测定.医药工业,1985,16(3):8

[249] 刘衍兴,等.抗躁狂症新药:碳酸锂缓释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0):476

[250] E P,173,9298,1985

[251] 彭锡祺,等.氯硝安定栓剂家兔直肠吸收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7,18(11):8

[252] 张瑛,等.苯妥英钠缓释片溶出度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7,18(4):251

[253] 杨玲,等.苯妥英膜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1993,8(1):61

[254] 张祥林,等.复方苯妥英钠油纱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6:6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