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发性眼缺血动物实验之一

继发性眼缺血动物实验之一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A治疗组水肿消退快。3 d,CA组略高于伤前水平;7 d,NS对照组已高于伤前水平;TZL组治疗1 d,继续下降,7 d仍低于伤前水平。说明眼外伤不仅伤眼缺血,健眼也缺血。ET水平的相对稳定有助于维持正常血管紧张度及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本实验证明,损伤早期使用TZL可使已下降的ROG波幅继续降低,且恢复十分缓慢。

(一)兔眼钝伤模型制备

全麻下,内径为14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的下端固定于上下穹窿,角膜正对管口,取直径12 mm重612 g铜棒,从有机玻璃管中,距角膜正中55 cm垂直自由落下,造成眼球钝伤模型。损伤能量为3.3J。

(二)动物分组与治疗

NS对照组;CA治疗组;TZL治疗组,每组n=22;正常值组(n=10)以上各组(正常值除外)均在伤后3~5 min于耳根后凹陷处皮下注射各1 ml,1/d,持续1周。

(三)观察指标

1.眼底形态。

2.眼血流图检查(ROG)。

3.脉络膜ir-ET测定。

4.病理形态学观察。

(四)结果

1.眼底表现 伤后即刻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变细,而后髓线及视盘表面血管扩张,伤后6 h,后极部视网膜不同程度、范围浑浊水肿,24 h明显,视盘边缘模糊。7 d,水肿消退。CA治疗组水肿消退快。TZL治疗组有较多色素增生(图11-16)。

2.ROG的变化 钝伤后即刻各组伤眼ROG波幅值迅速下降,提示伤眼处于缺血状态(图11-17)。与伤前比较P<0.01至P<0.001。3 d,CA组略高于伤前水平;7 d,NS对照组已高于伤前水平;TZL组治疗1 d,继续下降,7 d仍低于伤前水平。P<0.05。见表11-14,表11-15。

图11-16 钝伤眼缺血模型

图11-17 继发性眼缺血不同治疗ROG曲线图
伤后即刻ROG均降;1 d:CA.NS均升,TZL仍降;7 d:CA.NS均恢复伤前水平,TZL未恢复,P<0.05

表11-14 伤眼ROG波幅值变化(x±sD)(Ω)

与伤前比:(1)P<0.05,(2)P<0.01,(3)P<0.001;与NS比:(4)P<0.05,(5)P<0.01,(6)P<0.001;与TZL比:(7)P<0.05,(8)P<0.01,(9)P<0.001;正常值0.016±0.006(n=144)

表11-15 对侧(未伤眼)ROG波幅值变化(x±sD)(Ω)

正常值,0.016±0.006 6(n=144)与伤前比(1)P<0.05,(2)P<0.01,(3)P<0.001与NS比(4)P<0.01与TZL比(5)P<0.05

钝伤后各组的对侧眼(未受伤眼)ROG波幅值也降低。以TZL组降低最明显,7 d各组均恢复。说明眼外伤不仅伤眼缺血,健眼也缺血。

3.伤后眼组织ir-ET变化 伤后1 d,TZL、NS ir-ET均低于正常值;3 d继续降低;7 d恢复。CA组1~7 d,均波动在正常范围。未受伤的对侧健眼与伤眼基本平行。

(1)脉络膜ir-ET变化:见图11-18和表11-16,表11-17。

(2)视网膜ir-ET变化,见表11-18,表11-19。

4.病理形态学观察

(1)光镜:伤后1 d,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水肿结构紊乱,部分与色素上皮断离。余视网膜各层基本正常(图11-19)。

图11-18 眼伤脉络膜ir-ET的变化

正常值31.24±10.18;TZL与正常值比l d∶P<0.05;3 d:P<0.01,CA与正常值比无统计学意义

表11-16 伤眼脉络膜ir-ET变化(x±sD)(pg/mg)

与正常值比(1)P<0.05;(2)P<0.01;(3)P<0.001;正常值31.24±10.18;与NS比(4)P<0.05;与TZL比(5)P<0.05

表11-17 对侧健眼脉络膜ir-ET变化(x±sD)(pg/mg)

与正常值比(1)P<0.05;(2)P<0.01;与NS比(3)P<0.05;与TZL比(4)P<0.05

表11-18 伤眼视网膜ir-ET变化(x±sD)(pg/mg)

与正常值比(1)P<0.05;(2)P<0.001;与NS比(3)P<0.01;与TZL比(4)P<0.01正常值5.42 ±0.77

表11-19 对侧健眼视网膜ir-ET变化(x±sD)(pg/mg)

与正常值比(1)P<0.05;(2)P<0.01;与NS比(3)P<0.01;(4)P<0.001与TZL比(5)P<0.01正常值5.42±0.77

图11-19 光镜下伤后1 d视网膜外节结构紊乱

CA治疗7 d,视网膜外节开始恢复;NS、TZL治疗14 d外节才开始恢复。30 d,各组均恢复正常。

(2)透射电镜:伤后4 h,感光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排列稀疏、扭曲,与RPE断离。内节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消失及空泡化。RPE细胞线粒体亦肿胀,空泡变性。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也同样变化。Bruch膜完整,视网膜其余各层无明显改变(图11-20)。

CA治疗7 d内外节开始恢复,14 d外节再生活跃,盘膜排列有序,线粒体肿胀消退,有嵴出现(图11-21)。TZL治疗7 d,外节盘膜紊乱,线粒体肿胀。

本实验虽属轻度钝挫伤,ROG显示不仅伤眼缺血,健眼也缺血(与伤眼损伤程度成正比,但比伤眼缺血程度轻),出现双眼血供异常。不仅如此,健眼视网膜、脉络膜ir-ET变化的规律也与伤眼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同感反应。

图11-20 伤后4 h电镜下视网膜外节和色素上皮

图11-21 电镜下CA与TZL治疗对比

①CA治疗1周,视网膜外节、线粒体均恢复正常;②TZL治疗1周,视网膜外节紊乱,线粒体肿胀

CA对眼挫伤的治疗作用:①通过注射部位的自主神经,反射性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调整皮质及眼内自主神经活动,解除外伤性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血管痉挛,并使降低了阻力的血管保持一定张力,增强脉络膜血管运动功能,显示其双向调节作用;改善脉络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外节、内节、RPE再生、修复;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渗出。②ROG检测:显示CA治疗挫伤性眼血循环障碍的独特作用。伤后即用CA治疗1 d,其ROG波幅值已明显回升,3 d即达正常水平。其效果明显优于TZL组。③从伤后视网膜脉络膜ir-ET含量变化的动态观察中发现,伤后视网膜、脉络膜ir-ET水平下降,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并影响其分泌功能,ir-ET减少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周细胞的收缩作用减弱,降低正常血管张力,进而影响有效循环血量。

CA治疗组,ir-ET波动在正常范围,提示CA对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稳定和保护作用;从而抑制了外伤后ET的异常表达和释放。ET水平的相对稳定有助于维持正常血管紧张度及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TZL属α-受体阻断药,具有扩血管作用。本实验证明,损伤早期使用TZL可使已下降的ROG波幅继续降低,且恢复十分缓慢。提示TZL不能缓解外伤所致的脉络膜血管痉挛;TZL组脉络膜ir-ET含量明显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说明TZL可能抑制ET的释放,使血管扩张因子作用更强,加重血液淤滞。

[本实验发表于眼科研究,1998,16(1):40.朱燕丽,宋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