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发性眼缺血动物实验之一

原发性眼缺血动物实验之一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血1 h,视盘有髓神经纤维鞘疏松扭曲,轴索空泡变性,间质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线粒体水肿空泡化。减轻脉络膜缺血所致的视神经、视网膜缺血的病理改变。因此,缺血早期用TZL治疗使脉络膜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变化,造成缺血区广泛,视

睫状后短动脉(SPCA)是脉络膜和前部视神经血供的主要来源,本实验采用切断兔眼部分SPCA造成脉络膜和前部视神经缺血的动物模型,研究脉络膜和前部视神经缺血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理等,并对比观察妥拉唑啉(tolazoline,TZL)扩血管药和复方樟柳碱(compound anisodine,CA)对眼缺血的疗效。通过其对TXB2、6-Keto-PGF1α及VIP的影响,探讨CA改善缺血的机制。

(一)切断兔眼部分SPCA制成眼缺血模型

全麻下(15%噻胺酮10 mg/kg),术者戴放大镜,于下方角膜缘剪开球结膜暴露下直肌,避开涡静脉和睫状后长动脉小心分离,在距视神经8~10 mm处,紧贴巩膜剪断4支SPCA,缝合肌肉、球结膜。

(二)动物分组

灰色兔48只,随机分4组:单纯缺血组;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妥拉唑啉(TZL)12.5 mg(2 m1)治疗组;复方樟柳碱(CA)2 ml治疗组。

颞浅动脉旁即颞部皮下注射(耳根后凹陷处)1/d,持续2周。另20只兔40只眼:随机分正常组、缺血1 h、3 h、3 d各6只眼;1 d、1周、2周各5只眼。

(三)观察指标

1.缺血形态、FFA观察。

2.视网膜电生理(ERG)。

3.血管活性物质测定(TXB2 6-Keto-PGF1x VIP)。

4.病理观察:光镜、电镜。

(四)结果

1.眼底镜、眼底照相和荧光血管造影 切断兔眼SPCA 2 h之内,未见眼底有异常表现。切断后3~5 h内即可见缺血灶。表现为视盘下方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渗出,病灶边缘模糊,形态多为三角形、扇形,其尖端指向视盘,底部向赤道部扩展。视盘水肿边缘模糊,两侧有髓纤维水肿,严重者视盘表面血管在水肿区内时隐时现(图11-1)。

FFA:视网膜水肿病灶相对应部位的视盘和脉络膜荧光缺损,边界清晰,呈三角形。缺血早期24 h以内,缺血区边缘的脉络膜血管扩张,有强荧光渗漏(图11-2)。

缺血范围随时间有所扩大,24~48 h达高峰。3 d后缺血区局限,1周后缺血灶边缘色素增生,2周后水肿基本消退,遗留大片萎缩灶。晚期视神经萎缩。

CA治疗组:减轻缺血区视网膜水肿渗出,使缺血区局限化,缩小病灶范围。

TZL治疗组:缺血区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缺血,有时在陈旧病灶周围有较新鲜水肿灶(图11-3)。

2.视网膜电流图(ERG)的变化 缺血1 h,视网膜无水肿;ERGa、b波和Ops振幅值不仅不降反而比正常增高,P<0.01(表11-1)。缺血3 h,a、b波幅值比正常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Ops的变化无显著性。缺血24 h,各波幅值明显低于正常(P<0.01),且处于缺血后各时程的最低值。以后各波幅的振幅虽比24 h略有恢复,但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

图11-1 切断SPCA眼底缺血形态缺血2 h眼底正常;右缺血3~5 h的视神经、视网膜水肿的缺血灶

图11-2 切断SPCA的FFA

左为正常:右为缺血3 h脉络膜和视盘荧光缺损

图11-3 CA与TZL治疗的眼底像

治疗1周:左为CA组病灶局限;右为TZL治疗组病灶广泛

CA治疗对视网膜a、b波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表11-2,表11-3),明显优于TZL治疗(P<0.01);虽然CA治疗1周、2周时Ops幅值低于正常组,但和TZL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1-1 部分SPCA切断后ERG的变化(μV)

*P<0.05,**P<0.01,和缺血前比较

表11-2 CA及TZL治疗1周的ERG变化(μV)

*P<0.05,**P<0.01,和缺血前比较:△△P<0.01,和NS比较;++P<0.01,和TZL比较

表11-3 CA及TZL治疗2周的ERG变化(μV)

*P<0.05,和正常组比较;P<0.05,△△P<0.01和NS比较;+P<0.05,++P<0.01,和TZL比较

3.脉络膜TXB2、6-Keto-PGFlα及VIP变化 见表11-4,表11-5。

表11-4 部分SPCA切断后脉络膜TXB2、6-Keto-PGF及VlP变化(pg/mg)

*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

表11-5 CA及TZL治疗2周脉络膜TXB2、6-Keto-PG F及VlP变化(pg/mg)

##P<0.01,和正常组比较;P<0.05,△△P<0.01和NS治疗组比较;+P<0.05,++P<0.01,和TZL治疗组比较

从表11-4可见:正常组TXB2、低于6-Keto-PGF,缺血1 h,脉络膜组织TXB2、6-Keto-PGF及VIP均升高,缺血3 h,24 h,TXB2均高于6-Keto-PGF;TXB2/6-Keto-PGF分别为1.01、1.12(正常为0.83),缺血3 d,三种血管活性物质均低于正常水平P<0.01。

表11-5 显示:CA治疗2周,其TXB2/6-Keto-PGF比值及VIP均与正常值无差异,TZL治疗组则缩血管TXB2高于扩血管6-keto-PGF,两者比值及VIP均与正常值及CA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CA治疗2周,使血管活性物质趋向正常,而TZL治疗2周则扩血管活性物质降低,所以加重血管痉挛、加重缺血(图11-4)。

图11-4 不同治疗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
CA治疗其缩血管和扩血管物质的比值与正常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ZL治疗其缩血管物质相对升高,扩血管物质降低,两者的比值与正常眼比较P<0.01差异极显著

(五)病理观察

1.光镜观察

(1)视网膜组织:光镜下,缺血1 h视网膜改变不明显。缺血3 h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外核状层结构松散,排列紊乱。外丛状层和内丛状层疏松水肿,呈网格样改变。神经节细胞极度水肿,胞质呈空泡样(图11-5)。

(2)视神经组织:光镜下,缺血1~3 h,视神经结构改变不明显。缺血24 h,神经轴索水肿,膨胀,结构疏松;缺血1周,可见局部梗死灶(图11-6)。

2.透射电镜观察 缺血1 h,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质内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线粒体肿胀空泡化;视细胞外节盘膜紊乱;外核层细胞核固缩、崩解,Bruch膜完整。缺血3 d后色素上皮及视细胞外界节紊乱更明显。缺血1 h,视盘有髓神经纤维鞘疏松扭曲,轴索空泡变性,间质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线粒体水肿空泡化。

TZL治疗后,神经纤维鞘疏松扭曲,轴索肿胀,线粒体水肿空泡化(图11-7)。

CA治疗后,髓鞘和轴索的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虽然髓鞘板层结构也有疏松扭曲,部分轴索线粒体水肿,但总体上髓鞘板层结构排列紧密,极少有囊样改变的轴索,见图11-7。

图11-5 切断SPCA光镜下视网膜病理变化
视网膜各层水肿,神经节细胞空泡化

图11-6 切断SPCA光镜下视神经变化
a.正常;b.缺血24 h:髓鞘疏松;c.缺血7 d:神经梗死

图11-7 CA与TZL治疗透射电镜视神经变化对比

TZL治疗1周、2周:髓鞘疏松,轴索肿胀,线粒体空泡化;CA治疗1周、2周:髓鞘、轴索、线粒体改变均较轻

本实验提示:CA治疗,使缺血区脉络膜血管活性物质始终保持正常水平,有利于解除脉络膜血管痉挛,恢复脉络膜血管正常舒缩功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脉络膜缺血所致的视神经、视网膜缺血的病理改变。此外,脉络膜血管上的VIP能神经起自面神经发出的副交感神经,CA通过注射部位的面神经末梢调节脉络膜血管的自主神经活动,调整脉络膜缺血区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起到改善脉络膜血管缺血的作用。

TZL治疗:对正常血管有扩张作用。但缺血时胶原纤维暴露,使血小板激活,聚集性增强并释放TXA2,致血管痉挛收缩;同时,缺血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张力减弱甚至消失,而缩血管反应依然存在,许多递质的舒血管效应转变为缩血管效应。因此,缺血早期用TZL治疗使脉络膜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变化,造成缺血区广泛,视神经、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改变严重。

[本实验发表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3):175.申维勇,宋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