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审视感染性心内膜炎

重新审视感染性心内膜炎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其名称也在不断变化。近40余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和病程沿变,诊断治疗与转归与经典的心内膜炎有很大区别,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这乃因:流行病学及易感因素变化。近年来强调MVP,特别是MVP伴反流者更具发生IE的危险。由于IE的基础心脏病和致病微生物的变迁,以及治疗学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认为的典型临床表现已发生了变化。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其名称也在不断变化。尽管进入抗生素时代以来,对该病的防治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其存在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不够重视,诊断标准需综合诸多项目方能确诊等因素,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其患病率为20/10万,死亡率为5.40%。近40余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学和病程沿变,诊断治疗与转归与经典的心内膜炎有很大区别,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这乃因:流行病学及易感因素变化。

一、流行病学表现

1.发病年龄增高,这与诊断及治疗措施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2.男性患者比例增加,国内报道男性与女性患病者为2∶1,国外报道2∶1以上,60岁以上者可高达5∶1。

3.以往亚急性心内膜炎(SIE)绝大多数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近年来,原无心脏病者发病有增多趋势,这可能与易感因素变化、耐药菌株增多及毒力强的化脓菌或真菌感染增多有关。

4.在器质性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比例下降,而由二尖瓣脱垂(MVP)、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变、人工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并发IE有增高趋势。

二、易感因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牙科、泌尿生殖系、胃肠道及呼吸道手术或器械检查广泛开展,菌血症也相应增加。一些治疗手段如长期血液透析、心脏手术、日益增多的静脉导管操作及输液、人工瓣膜置换、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等,均已成为IE的易感因素。人工心脏瓣膜、主动脉瓣膜疾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马方综合征、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病病人均为IE的高危因素。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病变、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及钙化性主动脉硬化等亦是IE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强调MVP,特别是MVP伴反流者更具发生IE的危险。

三、病原体的变化

长期以来,国内外公认草绿色链球菌是IE,尤其是SIE的最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问世前占90%~95%,近年来已下降至35%~50%,而葡萄球菌比例则有所增高。

四、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的重新认识

由于IE的基础心脏病和致病微生物的变迁,以及治疗学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认为的典型临床表现已发生了变化。发热、心脏扩大、食欲缺乏、乏力、血沉加快以及贫血等仍是主要临床表现。脾大、皮肤瘀点、杵状指(趾)、Osler结,Janeways结比以往少见,心脏杂音改变及新杂音出现亦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