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评价及展望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评价及展望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在当前来说是次要的。在抗高血压的新药研究中,要进一步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较困难。但是,改善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减少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完全可行的。目前,临床应用的常见抗高血压药物中,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β-受体阻滞药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以及直接血管扩张作用引起的心率加快。40余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当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

一、阶梯治疗方案在不断变更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历史进程中,最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是阶梯式治疗方案。该方案是1973年由美国医学会提出的,1978年WHO推荐应用的方案。一般建议用β-受体阻滞药和噻嗪类利尿药作为单一疗法(monotherapy),至于个别药物的选择,则根据个人的偏爱及经验。柳胺苄心定(Labetalo1)或哌唑嗪也可用作单一疗法。若单一疗法不能奏效,则可在β-受体阻滞药基础上加入血管扩张药或利尿药。从前文中可以看出,从1973年第一阶梯方案的出现到1991年底止,已经历过多次变更,出现了多种阶梯治疗方案。但是,到底哪一种方案比较合理和经得起考验,目前尚难下结论。相信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将会对阶梯治疗方案作出公正的评价。

二、开发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在当前来说是次要的。药物的剂量概念已与10年或20年前不同。重要的是研究长效作用药物,因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药,减少服药次数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前体药物的应用,缓释剂的出现,引起药理学家和临床学家的极大兴趣。前体药物应用后,药物被吸收,然后被水解活化,如亲水性药物在酯化后变成亲脂性,药物吸收可得到改善。如第二代ACE抑制药MK421的应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

三、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

在抗高血压的新药研究中,要进一步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较困难。但是,改善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减少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完全可行的。目前,临床应用的常见抗高血压药物中,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β-受体阻滞药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以及直接血管扩张作用引起的心率加快。β受体阻滞药的非选择性,利尿药引起体内电解质失衡及对血清脂质的影响,中枢性降压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血管扩张剂的直立性低血压反应,等等,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高血压病药物治疗中,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ACE抑制药和钙离子拮抗药的应用,从目前情况看,副作用较其他种类的抗高血压药不良反应少得多。但是,这两类药物的应用毕竟时间还短,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考验才能得出正确评价。

四、开发新的高质量抗高血压药

40余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发展是令人惊喜的。无论从抗高血压药物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分析,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对临床医生来说应该是满意的。因为任何类型的高血压,临床医生都可以用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而也就缺乏病因治疗措施,这一点正是治愈原发性高血压的关键。当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有研究表明,遗传缺陷、基因表达异常,可能都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有关。所以,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定有裨益。然而,对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能起多少推动作用尚难估价。要寻找全新的抗高血压药,就需要对研究方法来一个根本性革新。现有的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模型及观察高血压药效应的方法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必须应用更巧妙的更合理的更先进的和更有创造性的概念来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抗高血压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