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经过了从阿司匹林的引入到联合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和演变过程,与介入治疗一样,药物治疗使事件发生率产生了惊人的下降。随访2年,接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其风险下降了51%。总的病死率阿司匹林组为3%,而在其他组为11.7%,风险下降了71%。1998年,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应用于临床,首先用于预防PCI术相关的并发症,随后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经过了从阿司匹林的引入到联合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和演变过程,与介入治疗一样,药物治疗使事件发生率产生了惊人的下降。

1983年,Lewis等进行了一个包括1 266名男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期12周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阿司匹林治疗随机试验。阿司匹林组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了50%(21例患者比44例患者)。

1985年,Caerirs报道5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入阿司匹林325mg组;磺吡酮200mg组,两者合用或两者都不用的4组。随访2年,接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其风险下降了51%。总的病死率阿司匹林组为3%,而在其他组为11.7%,风险下降了71%。

1988年,Theroux及其同事在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处理中,对阿司匹林(325mg,2/d)和肝素(1 000U/h静脉注射)及两者联合应用进行了试验。发现阿司匹林和肝素两者都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肝素有预防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额外获益。

1990年,经小剂量阿司匹林和静脉注射肝素治疗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男性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RISC)研究组证实,阿司匹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性期及其二级预防方面有效。同一组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研究证实,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加替地肝素(tedelparin)可使6d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风险下降63%。

1997年,其他研究者直接对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进行了比较,在ESSENCE试验中显示了依诺肝素的获益,这些结果随后为TIMIⅡB试验(1999年)所证实。对综合征也进行过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用的研究,显示其在急性期有得益,但有较高的出血并发症。

1998年,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应用于临床,首先用于预防PCI术相关的并发症,随后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近,CURE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可降低急性期死亡、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率,1年后仍有持续的获益。

1999年,Pitt等在选择的稳定患者中对运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强化降脂治疗与行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血管重建做了比较。在这些低危患者中,降脂治疗在降低缺血事件方面至少和成形术以及通常的治疗一样有效。随后,Schwartz等(2001年)将3 2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入院后24~96h随机分入阿托伐他汀组(80mg/d),或匹配的安慰剂组,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复苏后的心跳骤停、有客观证据的和需要紧急住院的复发性心肌缺血,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可降低最初16周的复发缺血事件,主要是需要再入院的有症状的复发性缺血事件,而死亡或心肌梗死率不受影响。目前,在斑块软化这一研究方向上,有许多应用他汀药物或其他干预的试验正在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