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模式是指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人类的生命、健康、疾病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导医学实践的总原则。

医学模式是指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人类的生命、健康、疾病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导医学实践的总原则。医学模式是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时逐步形成一种比较公认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在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形成、在认识生命的研究活动中上升的代表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学科范式内容的一部分。

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医学认识观与医学实践观。医学认识观主要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即人体观和生命观;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即健康观和疾病观。医学实践观主要是医学服务范围与方式的卫生服务观、医学科研发展战略观、现代医学教育观、医学产业社会观、医学管理系统观等。也有将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医学管理统称为医学事业观,而将卫生服务观、医学事业观和医学产业观相并列。

一、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原始医学时代的神灵主义模式:基础是原始宗教,健康和疾病的解释方法,是一种超自然的理解。健康是神灵的恩赐,疾病是上帝的惩罚或鬼神作怪。这一模式反映和表达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无知,但这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经验医学时代的自然哲学模式: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543年。基础是科学与哲学一体的自然哲学理论,如希波格拉底的“四体液说”,中医的“阴阳五行说”。医学的解释方法是将经验上升为自然哲学理论。这一时期反映了人类对医药认识的一个初级综合体系,由于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未能摆脱笼统性和模糊性。

实验医学时代(1543-1972)的机械-理化-生物医学模式:首先是机械论的观点,是以机械力学与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生命、健康与疾病。著名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梅特利1747年所著《人是机器》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观点:口腔是嚼咬机,肺是鼓风机,胃是研磨机,心脏是水泵,神经是游丝,而整个人体是一架及其巨大而精细的钟表。治疗疾病就是修理机器。机械论医学观反映近代医学初创阶段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这一模式随着科学的进步,很快朝理化模式方向发展,即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医学。随着解剖学和实验方法的进步,生物学的观点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解释方法是用生物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和单一因果疾病模式来解释和认识疾病现象。18世纪莫干尼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毕夏创立了组织病理学;19世纪魏尔啸建立了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科赫创立了病原细菌学,认为某一特定病原生物体导致某种特定的疾病,为生物医学的特异性病因和特异性病变学说奠定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至此,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模式基本建立,即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理化的变化,都有确定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生物医学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病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

实验医学时代的机械-理化-生物医学模式,反映和表达了近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性,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走向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实验为手段,采用分析、还原方法的科学道路,并推动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生物医学模式由于深入微观而忽视整体,重视生物机体因素而未注重社会心理因素,且受单一因果模式的局限,至今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时势,迫切需要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1948年,WHO的章程序言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实际上就预示了新的医学模式必将诞生。因为它指出了人的健康不能仅仅满足于没有疾病和病症,健康应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以及健康的获得是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关于健康的社会学定义,也是一个关于健康的积极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的研究,就包含了生理状态与功能,心理、社会、人文等要素,而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容纳这些内容。

1977年,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不仅应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并且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

在我国,1981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首届医学辩证法会议,我国学者彭瑞骢等人也提出了医学模式问题。会议提出了:“健康、医学和社会”的主题,着重讨论了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应如何建立适应自己国情的医学模式,并提出了一些有关的构想;包括对生物医学模式、古代医学天-人-神模式的回顾和对恩格尔模式的介绍。这次会议推动了医学哲学是对医学模式的研究与宣传。

三、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现代医学基本观念的变化:①单纯的生物机体健康观念转变为同社会适应、协调的身心健康观念。②特异性病因观念转变为综合性的病因观念,即使是特异性病因的疾病,同样不能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例如:结核病始终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病,但在古代是富贵人的疾病,工业社会时期是贫困者的疾病,现代社会中却是知识贫乏者的疾病。③特异性病变观念转变为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系统整体观念。④特异性的生物防治观念转变为健康教育、社会预防、临床治疗与社会康复相统一的防治观念。

现代医学实践模式的变化:①医学服务方面 单纯的治疗服务,转变为防治结构;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变为心理和精神关爱相结合;单纯的医院内服务转变为院内院外相结合;单纯的医疗处方转变为同社会处方相结合等;②医学教育方面 医学教育的基础观由单纯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为主体的小基础观转变为以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卫生保健知识相结合的大基础观;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由单纯的旗杆式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图钉式的知识结构;培养的方式由单纯的学校、课堂教育转变为重视社会实践,注重同市场经济结合,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互访等多种形式办学业;培养目标不仅是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同时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③医学科研方面 科研的选题和研究方法发生重要改变,即专业问题加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理论、技术与方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跳跃式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注重知识产权和产品、市场开发;④医学产业方面 基础、应用、开发研究连成一体;发展医学高新技术与挖掘我国中医药传统项目相结合;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相结合;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攻关;注重医学科技经纪人的培养,让科研一开始就注重商业目标,而不要等成果成功后再想办法搞成果转化;⑤医学管理方面 管理要增强发展战略意识;管理要统领人、才、物、信息、时间和各医学实践领域为一个大系统;管理要增强科学决策、系统协调、后勤服务等现代意识、抓住机遇、开拓医学创新的新局面。

总之,现代医学模式已在每个医务工作者、每个医学专业领域和部门实际工作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正在从观念的转变向实践的转变深化。

参考文献

1 Comore JH Jr.Harvey’s 1651,perfusion of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of man.Circulation,1982,65:1-3

2 Burchell HB.Important Events in Cardiology,1940-1982ARetrospective View.JAMA,1983,249:1197

3 Sands MJ.Aviator medical certifica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surgery.N Engl J Med,1982,307:52

4 Majerus PW.Fraud in medical research.J Clin Invest,1982,70:213

5 Brauwald E.Thirty-five years of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Circulation,1984,70(suppl):Ⅲ-8

6 甄橙.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江时森.经典心脏病学.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8 张慰丰.医药的起源.中华医史杂志,2000,30(1):48-51

9 谢德秋.医学五千年.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

10 医药的标志——蛇杖来历.中华医史杂志,2006,36(1):57

11 贺达仁.医学科技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 杜治政.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6):16-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