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⑨非特异性手部和腿部皮炎、皲裂。1.一般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一般治疗包括去除诱因、皮肤水化、局部应用皮质激素以及控制瘙痒。对于诊断为食物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有关食物。由于皮肤的水通透性屏障受损,特应性皮炎患者经皮肤失去水分更多。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物对特应性皮炎瘙痒控制的效果是综合性的。

一、诊  断

目前尚无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性实验室诊断方法,其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

婴儿期多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好发于面颊部及额部,多为生后一个多月的婴儿;儿童期皮损多见于肘窝和腘窝等处,呈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多形性皮损;青年成人期皮损常表现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样变,且呈慢性复发性经过,结合患者本人及其家族史中有遗传过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及血清IgE升高等特点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1.标准一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很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为Williams1994年制定的标准,其主要内容如下。

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加上以下标准中的三项或更多:

(1)2岁以前发病(4岁以下儿童不适用)。

(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或4岁以下儿童额面部和远端肢体皮炎)。

2.标准二 此外还有其他诊断标准,如Hanifin与Rajka标准,其内容如下。

(1)基本特征:①瘙痒。②典型的皮损形态及分布,成人屈侧苔藓化,婴儿和儿童面部和伸侧受累。③慢性复发性病程。④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

(2)次要特征:①皮肤干燥。②毛囊明显突出。③白色糠疹(常在面部)。④掌跖纹理重。⑤反复皮肤感染。⑥头皮屑。⑦鱼鳞病。⑧白色皮肤划痕征。⑨非特异性手部和腿部皮炎、皲裂。⑩Morgan’s线(继发性下眼睑皱褶)。

凡具有以上两项基本特征或一项基本特征和三项次要特征的,可以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特应性皮炎应与接触性皮炎、疥疮、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婴儿脂溢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

1.接触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患者如果对治疗反应不佳,应考虑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2.疥疮 也是一种皮肤瘙痒性疾病,皮损多位于生殖器和腋窝,呈线性分布,皮肤刮片可诊断。如果成人出现湿疹样皮炎而又缺乏儿童期湿疹史,也没有其他特应性疾病或接触性皮炎病史,应注意与疥疮鉴别。

3.湿疹 皮损与特应性皮炎没有多大区别,但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

4.慢性单纯性苔藓 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形扁平丘疹,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实验的异常发现。

5.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发生于婴儿的头发、耳后、眉区及鼻唇沟处,以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为特征性皮损,无遗传过敏性家族史。要与本病婴儿期相鉴别。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应与粟丘疹、鱼鳞病、干燥性湿疹、非特应性手部皮炎等疾病相鉴别。

如果特应性皮炎基础上发生接触性皮炎,皮疹可表现为原有皮疹的急性复发,而不是典型的水疱性皮疹。老年人如出现全身瘙痒及湿疹样皮疹,需排除皮肤T细胞淋巴瘤。

三、治  疗

注意发现可能加重病情的环境因素(如搔抓、刺激性食物等)并尽量避免;适当减少洗澡及使用肥皂的次数,以免过多去除皮脂膜,同时可外用保湿剂。

1.一般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一般治疗包括去除诱因、皮肤水化、局部应用皮质激素以及控制瘙痒。应避免皮肤刺激,如羊毛衣物、刺激性肥皂及化学物质等。对于诊断为食物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有关食物。对于有尘螨过敏的患者,应避免接触尘螨。

最理想的是寻找发病原因,但较困难。故主要是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以缓解症状。防治着重于婴儿期。

(1)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2)尽量避免一切外来刺激,穿宽松纯棉衣物。

(3)用温水洗浴,避免洗浴过度造成皮肤干燥。尽量减少环境中的过敏原接触。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外用药物治疗 特应性皮炎外用药物的选用原则与其他湿疹皮炎及接触性皮炎相同,其中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

(1)润肤剂的使用:皮肤干燥是特应性皮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因此选择合适的润肤剂对治疗非常重要。应选择油包水的乳剂,润肤剂中应不含香料。同时应注意季节和部位的差异。

(2)外源性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剂外用:外源性抑制剂顾名思义是指来源于体外、机体自身不能产生的一类抑制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aN抑制剂是子囊霉素的衍生物,包括环胞素A(Cs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和匹美莫司(Pimercrilimus)。以他克莫司为例,它可以多靶点针对面部皮炎的发病机制,包括:①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恢复Th1/Th2平衡,它可以和胞质内的免疫亲和蛋白FKBP-12(FK506结合蛋白)结合,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阻断T细胞活化。从而阻断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IL-2,3,4,5,GM-CSF,TNF-α和IFN-γ等。②抑制表皮抗原递呈细胞(包括Langerhan’s Cells和Dendritic Cells)。③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④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这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外用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剂,已证实长期或短期间歇应用0.03%他克莫司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烧灼感。治疗期间应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日光照射。

(3)外用糖皮质激素: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主要药物,应根据年龄和皮损状况适当选用,同时应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4)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使用皮肤水化治疗。由于皮肤的水通透性屏障受损,特应性皮炎患者经皮肤失去水分更多。方法为温水浸泡15~20min,每日1~2次。浸浴后应立即为受累皮肤使用润肤剂进行封闭保湿处理,在皮损区局部使用皮质激素外擦。

(5)轻度患者水化治疗后,在受累皮肤使用低效局部皮质激素。

(6)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感染可用局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

(7)多塞平软膏与外用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对控制一些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有效,但有可能导致产生多塞平接触性皮炎。

(8)焦油洗发香波或低效性局部皮质激素可有助于控制头皮瘙痒。

3.内用药物治疗 轻度特应性皮炎可不用内用药物治疗,广泛的中重度皮炎需内用药物治疗。

(1)口服抗组胺药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瘙痒和减少搔抓。瘙痒的部分减轻可明显改善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羟嗪对缓解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症状有所帮助,这些药物应在睡前服用。第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物对特应性皮炎瘙痒控制的效果是综合性的。

(2)免疫调节剂: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严重患者短期应用,注意毒副作用。②免疫抑制剂,仅限于常规治疗无效,严格选择的患者使用。③转移因子、胸腺素、左旋咪唑等免疫调节剂,开放性研究显示有一定效果,但严格对照研究未显示疗效,其有效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3)补充营养素:过度忌口,往往造成维生素或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因此适当补充营养素是必要的。

(4)继发细菌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除皮损明显渗出外,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局部治疗无反应或广泛皮肤葡萄球菌感染患者,阿奇霉素或头孢氨苄可有助于控制感染。泛发性湿疹性疱疹应考虑全身应用阿昔洛韦。

4.其他疗法

(1)重组干扰素:IFN-可抑制IL-4和IgE的产生。有研究表明重组IFN-γ(rIFN-γ)对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局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炎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促进组胺的降解有关。

(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封闭抗体阻止特异性抗原和肥大细胞的结合和释放组胺,或参与机体的体液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疾病症状和体征,但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因此其适应证范围尚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4)环孢素:环孢素主要是通过抑制产生炎症细胞因子的T细胞,对成人及儿童特应性皮炎效果较明显。但因其不良反应,故须严密监测。

(5)光学治疗:可使用紫外线光疗治疗慢性顽固性特应性皮炎。中波紫外线及PUVA疗法,有免疫抑制作用及杀菌作用,对某些肥厚性皮损有效,但应注意光敏感反应。

(6)中医中药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