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腰俞麻醉(骶裂孔麻醉)

腰俞麻醉(骶裂孔麻醉)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腰俞麻醉为骶部麻醉方法之一。如以解剖学和麻醉学观点则称骶裂孔麻醉,通常也称作腰俞麻醉。骶裂孔的形状很不规则。其中包括以髋后上棘与骶裂孔组成之三角,此即三角形中有三角。三角下部是三角,是指第2个三角形下部多为1个三角形的小沟,即骶裂孔。国人骶裂孔的外形以三角形居多。骶裂孔麻醉的规律:黄乃健教授发现骶尾肛周体表皮肤的痛觉消失区域是由上至下、由后至前逐渐扩大的。

腰俞麻醉为骶部麻醉方法之一。如以解剖学和麻醉学观点则称骶裂孔麻醉,通常也称作腰俞麻醉。此种麻醉法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曹吉勋教授首创使用,黄乃健教授进行了改进,经过多年应用证明,此法操作简便、安全、麻醉效果好。

(一)骶裂孔的位置

骶骨正常由5块骶椎相合而成,呈三角形而弯曲,居两髋骨之间,上接腰椎,下连尾骨,组成骨盆之后壁。骶骨后面下部有一缺损名骶尾间隙,多呈菱形,这个间隙即为骶裂孔。骶裂孔下部两旁各有一小凸起,名曰骶角。腰俞穴位于第21椎下宛中,长强穴上三寸,下髎之中心,与骶裂孔的位置正好一致。定位时应先寻找骶中棘末端膨隆处和骶角,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沟,触清后做一标记,作为麻醉穿刺的重要标志(图4-5)。

图4-5 骶裂孔的位置

摘自:《中国肛肠病学》

(二)骶裂孔的形状

骶裂孔的形状很不规则。卜国铉通过137例骶骨之观察,其形状为三角形、长方形、哑铃形、指甲形、串珠形、钩形及圆形等,以三角形为最多。张年甲通过203例骶骨的观察,其形状可为三角形(23.0%),长方形(11.3%),正方形(11.3%),尖长形(19.4%),马蹄形(20.0%),还有少数呈不规则形(15.0%)。

(三)骶裂孔的体表定位方法

1.腰俞穴即骶裂孔,位于第21椎凹陷处。

2.尾骨尖上50~80mm是骶裂孔,医生以右手中指端按至患者尾骨尖处,自此以拇指尖沿骶中线上移50~80mm,可触及凹陷。

3.测量两髋后上棘连线中点,垂直向下60~80mm可触及凹陷。

4.大三角中有小三角。患者左、右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三点之间构成一等腰三角形,此即大三角;小三角为腰俞穴本身,大体位于大三角形中央稍下处。黄乃健教授将此等定位关系总括为“三角形中有三角,三角下部是三角”。三角形中有三角,即两髋后上棘与尾骨尖组成的三角形为第1个三角。其中包括以髋后上棘与骶裂孔组成之三角,此即三角形中有三角。三角下部是三角,是指第2个三角形下部多为1个三角形的小沟,即骶裂孔。此总括较为简明。

5.五骨突定位法,为黄乃健创用。国人骶裂孔的外形以三角形居多。其骨性标志三角形的上角为骶中棘末端膨隆处,三角形的两下角即左右骶角,三角形中央为标准骶管麻醉的穿刺点。由于骶裂孔的外形不一,除三角形是取穴的标志外,黄乃健教授发现三角形下还有一个正方形,也是取穴的标志。这个正方形上面的标记为两个骶角,下面的标志为两尾角。因此体表定位时,这个三角形和正方形的5个骨突,不管找到其中几个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出该穴的部位,而使取穴的定位技能大大提高。

(四)麻醉方法

1.适应证 外痔、混合痔、肛裂、肛乳头肥大的套扎注射及肛周脓肿、肛瘘等手术。

2.常用药物及剂量

(1)2%普鲁卡因15~20ml,一次极量<1g。

(2)0.25%~0.5%布比卡因10~20ml,一次极量0.1g。

(3)1%~2%利多卡因10~20ml,一次极量0.4g。

(4)0.1%~0.2%丁卡因10~15ml,一次极量60mg。

3.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以碘酒、乙醇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一手拇指在尾骨尖后上方50~60mm中线处或按其他取穴标志选中穿刺点后,另一手持安有6~7号针头的针管,抽取麻醉药物,于穿刺点处先做一皮丘,并浸润各层,继之垂直深刺,此时常有落空感或酸麻胀感,抽吸无回血,推药无阻力,局部亦无隆起时,即可缓慢分次注药,如为2%普鲁卡因10~20ml,5min注完,如用利多卡因,一般为10ml左右。注药时可用另一只手持大头针随时针刺骶尾至肛周皮肤,以该区痛觉消失的变化作为麻醉成功的指标,注毕拔针,即可手术或套扎。

4.骶裂孔麻醉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穿刺成功与麻醉成功:穿刺成功的标志是阻力顿然消失。因骶裂孔被覆骶裂韧带,故穿刺时有阻力顿然消失的空旷感。穿刺点宜选在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及其前后,刺入深度约为1.5cm。针尖斜面朝向肛门方向,穿刺易成功(图4-6)。穿刺成功并不意味着麻醉成功,麻醉效果如何,须随时注意观察。骶裂孔的穿刺点并非一处,但并非所有穿刺点都能顺利成功,一处不成功,可随时更换穿刺点,重新穿刺。

图4-6 骶裂孔穿刺进针方向

摘自:《中国肛肠病学》

(2)骶裂孔麻醉的规律:黄乃健教授发现骶尾肛周体表皮肤的痛觉消失区域是由上至下、由后至前逐渐扩大的。这个现象对指导麻醉成功起着决定的作用。注药后如体表痛觉区迟迟不降,表明刺点低,应拔出针头向上移位,重新穿刺。如上述区域全无麻醉,表明刺点高,药液已经进入骶管,应拔出针头向下移位,重新穿刺。这种以患者体表痛觉区消失为指导的麻醉方法,不仅可以消除麻醉的潜伏期,而且使麻醉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3)注药前应回抽无血后再注,否则麻醉药进入血液后可致中毒。

(4)缓慢注药,此可避免因药物吸收迅速和骶裂孔压力突然变化所招致的中毒样反应。

(5)穿刺针宜细短,以6、7号普通针头即可,进针宜浅不宜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