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性疫苗

细菌性疫苗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化学方法纯化的细菌荚膜多糖组分疫苗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疫苗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我国从1972年开始研制多糖疫苗产品,1980年正式批准并应用。为了增强细菌多糖疫苗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又投入研制和应用,目前已批准生产和应用的3种C群多糖-蛋白质结合流脑疫苗,并于1999 年列入英国计划免疫程序,被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除通过呼吸道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ECM,简称流脑)外,还可引起菌血症、肺炎、关节炎、结膜炎、心肌炎、泌尿系统等多种炎症,统称为脑膜炎奈瑟菌病。其中流脑是人类主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常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与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都有过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暴发型流脑,起病急剧、病势凶险、病死率高。

根据脑膜炎奈瑟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将本菌分为A、B、C、D、X、Y、29E、W135等13个血清群,对人类致病的多属于A、B、C群。由于菌群的变迁,世界各地区流行菌株亦常有改变,如非洲的“流脑流行带”一直以A群流行作为其公共卫生的巨大威胁,但尼日尔最近监测结果显示,除C群外,X群在该地区增势也明显加强,且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我国是全球流脑高发区,以A群为主要致病菌群,近年其他群别病例也较多见,如在辽宁、上海、四川、河北等地B群有所增加,虽为散发但病情重,病死率较高。此外,C群病例也有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流脑的局部散发流行即为C群所致。

20世纪初以来,流脑疫苗研究经历了灭活疫苗、荚膜多糖疫苗、蛋白质结合疫苗等阶段。1907年首次研究并使用灭活全菌疫苗,1967年我国开始制造,但由于不良反应强且免疫效果差,目前已被多糖疫苗所取代。用化学方法纯化的细菌荚膜多糖组分疫苗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疫苗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1933年首次提取出A群流脑荚膜物质,1945年开展了多糖疫苗的应用研究,1976、1978年WHO正式颁布了A、C群单价,A+C群双价和四价多糖流脑疫苗的制造规程,目前国外已有A群、C群、A+C群、A+C+Y+W135群等多种单价、双价及四价流脑多糖疫苗。我国从1972年开始研制多糖疫苗产品,1980年正式批准并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A群流脑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我国流脑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目前我国除A群流脑疫苗外,A+C群流脑疫苗也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了增强细菌多糖疫苗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又投入研制和应用,目前已批准生产和应用的3种C群多糖-蛋白质结合流脑疫苗,并于1999 年列入英国计划免疫程序,被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