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归四逆汤治四肢厥冷医案

当归四逆汤治四肢厥冷医案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逆”由轻到重分别是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6g,通草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生姜30g,制附子30g(未先煎)。上方为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生姜而成。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原文如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与当归四逆汤相关的条文还有: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讲解

本方主治简单而明确: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若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

【组成】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1.通草 木通、通草名称不同,气味有别。但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当知区别,不可混淆。故本方中通草,现当用木通。在20世纪,多用关木通,但关木通毒性较大,现处方中多用川木通。至于本方中选用何药,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用药习惯。笔者认为无论是川木通,还是通草,均具有通脉作用。然根据本方主治证的病机是寒凝,选用通草似乎更为合适,因通草微寒,而川木通性寒。不少临床医生和学者在使用本方时多以鸡血藤来代替通草,因为鸡血藤既能活血通络,又能养血,与本方主治证的病机较为吻合。

2.大枣 张仲景方大枣用量最大的是炙甘草汤,本方仅次之,用量25枚,其主要作用是养血,还有缓急作用。

3.方中当归、芍药、大枣均能养血;桂枝能温经散寒,细辛能散寒止痛,通草能通利血脉,当归能活血止痛,芍药甘草汤能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能够养血散寒,通脉止痛。

【剂量】

1.本方是汉方,其剂量换算为当归45g,桂枝45g,芍药45g,细辛45g,炙甘草30g,通草30g,大枣90g。

2.注意方中细辛的用量。此方中细辛用量特大,临床应用如此大的剂量当慎之又慎。但对于顽固性疼痛,的确是一味王牌药,应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用药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3.现代临床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当归10~2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细辛5~10g,炙甘草5~10g,通草10~15g,大枣30~5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原方煎法无特殊。

2.由“八升”到“三升”,煎煮的时间不算长。煎液分三份,每次一升,日三服。

3.通草质地特轻,与诸药同煎时漂浮于液面,不易煎取有效成分,故煎时可用布包,同时包入一小石块,将其坠入液面。

4.现代常规煎服。

【配伍】

本方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所含的配伍有桂枝与芍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以上内容不再论述。

【应用】

本方原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而设,主治血虚寒厥证,症见手足厥冷,或局部青紫,或颈、肩、腰、腿等处冷痛,或麻木,或沉重,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等。

其主治要点有二:“四逆”和疼痛。

先说“四逆”,即四肢逆冷或厥逆。患者自述四肢发冷,有四肢寒冷并见者,有双下肢明显者,有单一肢体突出者,有盖被保温而一夜不能缓解者。局部触诊,温度明显低于身体的温度。其重者,可见器质性病变,如冻疮、局部青紫等。但绝不伴有体倦神疲、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等生命体征衰弱的情况。

该方主治的“四逆”与四逆散、四逆汤有本质的区别。“四逆”由轻到重分别是四逆散、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的“四逆”最轻,其冷大多不过肘膝,有的仅表现在四肢末端,多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当归四逆汤主治“四逆”的部位较广,除四肢外,颈肩腰腿等部位均可见到,甚至表现为头痛、腹痛、痛经者,冷痛多为必见症,并多伴有遇寒发作或遇冷加重等;四逆汤主治的“四逆”最重,已经不仅仅是“四逆”,多伴有体倦畏寒、便溏、脉微欲绝等,甚至全身温度降低,生命受到威胁,病情危重。而且三方主治证的病机也不同。四逆散系肝气不疏,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失温所致,实际上就是体内阳气分布不均;当归四逆汤系血虚寒凝,经脉不畅所致,其寒是实寒,系外邪所致;四逆汤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机体失温所致,其寒系体内阳虚所致,是虚寒。对于三方“四逆”的认识,古人早有论述,如清代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若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四逆散之“四逆”多为精神紧张而致四肢末端循环不良,但一般不伴四肢的器质性病变;当归四逆汤之“四逆”多为末梢循环障碍所致,多伴有冻疮等器质性病变;而四逆汤证则为心力衰竭所致。

再说疼痛,这是本方最大的适用指征。其疼痛大多表现为四肢或病变部位冷痛,或刺痛,或遇寒发作,遇风冷加重,或四肢沉重,或局部肿痛,或颜色青紫。此类疾病大多冬天发作或加重,但夏天因用井水洗衣而得病或加重者,有吹空调或吹冷气而发作者也并不鲜见。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夏天的井水温度并不比冬天的温度低,感觉低的原因是由于人体与井水的温差所致。夏天用井水洗衣对人体危害很大。此时人体腠理疏松,肌肤温度较高,外加寒冷的井水的侵袭,会更容易患关节炎之类的疾病。生活之中,当慎之又慎。

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来治疗手足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肱二头肌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各种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无脉症、痛经、产后身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证属血虚寒凝者,大多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胡希恕治一冻疮女患者,30岁,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紧。此属荣卫不利,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5枚。结果:上药服3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消除。(《经方传真》)

笔者也曾治一女,50余岁,于2006年冬季就诊。左下肢冷痛,沉重如灌铅,而以左脚拇指处尤甚,下肢畏寒明显,舌苔薄白,脉紧,余无不适。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6g,通草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生姜30g,制附子30g(未先煎)。煎服,每日1剂,共6剂。1剂后电告,药辣,续服?反问:麻感?答曰:非麻但辣,似姜辣。嘱继服。6剂后,其冷痛及沉重均十去七八。上方为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生姜而成。为增强本方的温阳散寒止痛之功而加大剂量的附子,但附子有毒,故加生姜以制其毒。从仲景用附子的经验来看,附子用于止痛需大剂量应用。

附子用于止痛有其理论依据,特别是用于痛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此药性大热,味辛能通,故可用于寒凝不通之疼痛。中医认为疼痛的机制有二,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其原因有多种,寒热虚实皆可致痛。但以寒者为多,如《素问·举痛论》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本方所主治的要点虽然有二,但“四逆”常常不是病人的主诉,患者最主要的痛苦是疼痛。解除病人的痛苦首先要止痛,这只是治标,是关键点,而更关键的是治本。其本在哪儿?比如股骨头坏死,目前治疗的大法是补肾活血,疼痛就一定是瘀血吗?这就是疾病的本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大法是解毒?究竟有多少患者的脉管炎表现为红肿热痛?是不是在坏死前大多出现青紫的表现?血循环不良,会出现局部发热吗?那为什么还在用清热解毒的“妙法”,是不是受到了教科书中“四妙勇安汤”的影响?其实,我对这类的疾病也没有治疗经验,但目前中西医疗效的不理想是肯定的,是不是该转换思路了。是不是该考虑一下“寒”的因素在里面?从这一点来思考,或许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帮助。

【加减】

1.为增强本方的止痛作用,常加附子、川乌、草乌等,亦有加乳香、没药者。所加药物均为增强止痛的疗效。

2.经验表明,此类疾病大多得汗则解或见轻,故可在本方中加入麻黄以发其汗,麻黄碱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对麻黄温通经脉的一个佐证。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来源于《伤寒论》,系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而成。其中所加二药药量均较大,均能温里散寒,可见本方所治病证寒象之重,故原方主治“其人内有久寒”,同时也提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

【名家论述】

1.《金镜内台方议》明·许宏 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辛,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2.《伤寒贯珠集》清·尤在泾 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

3.《经方传真》今·胡希恕 此为桂枝汤的加减方,故主荣卫不利之外寒。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此所谓厥寒,亦为伤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与厥冷不同。本方治冻疮有验,亦由于寒伤于外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