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在细胞的原位显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称为过氧化物酶染色,对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有意义。故酯酶染色广泛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中。嗜酸性粒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巨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淋巴细胞及恶性淋巴瘤时淋巴瘤细胞均呈阳性。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运用具有较高特异性化学反应生物化学技术,对细胞内各化学成分、代谢产物作定位、定性和半定量检测。用于研究血细胞生理、病理、化学结构。对血细胞类型的鉴别,一些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等均有较重要作用。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机体新陈代谢产生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机体亦有与其对抗,使之分解而无毒化的酶称过氧化物酶。主要分布在髓细胞中;粒细胞中最丰富;单核细胞亦含有此酶,但量少。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在细胞的原位显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称为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POX),对粒系和单核系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有意义。

【测定原理】

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将底物的过氧化氢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色原氧化显色,定位于酶活性的细胞质内,鉴于染色原理不同,故其阳性产物的颜色不同。

【参考范围】

1.原粒细胞可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反应。而且中性粒细胞愈成熟,过氧化物酶的阳性程度愈强。嗜酸性粒细胞呈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

2.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3.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各阶段幼红细胞、浆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临床应用价值】

过氧化物酶染色是一项操作简单,实用价值大,临床上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分化较好时阳性率可>30%;分化较差的白血病原始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染色也可为阴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呈阴性反应,但可以有少许阳性细胞,此为残留的原始粒细胞。

【影响因素】

1.最好使用新鲜标本,如不能及时染色,应将标本存放于低温暗处,以免酶的活性降低。

2.过氧化氢浓度对染色结果影响很大,浓度偏高有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作用,浓度偏低时失去应有的作用。经测定其最佳浓度为应为0.05mol/L左右。

(二)酯酶染色

能够水解有机或无机酸醇酯的酶称为酯酶(esterase),在酶的分类中属于水解酶类,根据其功能及分布的不同,酯酶被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酯酶和非特异性酯酶。前者分布范围局限,主要分布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后者分布广泛,以单核细胞系统最为丰富,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存在。单核细胞系统的酯酶易被氟化钠抑制,而粒细胞内酯酶则不能。借此可将粒、单核细胞系分开。故酯酶染色广泛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中。本章主要介绍常用的酯酶染色。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测定原理】

粒细胞内的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AS-D NCE)水解基质液中的氯乙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进而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位置。

【参考范围】

1.粒细胞系统中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早幼粒细胞至成熟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但酶活性并不随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

2.单核细胞系统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3.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均呈阴性。

【临床应用价值】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单核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多数呈阴性或弱阳性。

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原始单核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测定原理】

血细胞中的a-醋酸萘酯酶(a-naphythyol acetate esterase,a-NAE)水解基质液中的a-醋酸萘酚,产生萘酚,再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位置。

【参考范围】

1.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均呈阳性,且阳性程度是逐渐增强的。但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阴性。单核系细胞的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粒细胞系统 各期粒细胞一般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其他细胞 各期淋巴细胞多数呈阴性,少数呈弱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巨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临床应用价值】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为阳性,且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早幼粒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呈阳性,其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影响因素】

1.标本必须新鲜,骨髓涂片应及时用甲醛熏气固定后备用,避免酶活性丧失。

2.基质液易出现沉淀,进行此步操作时,应以水冲尽沉淀,以免造成假阳性。

酯酶双染色

在同一张涂片上进行两种酯酶染色的方法称为酯酶双染色。一般采用一种特异性酯酶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反应的原理基本上同各自的染色原理。酯酶双染色对诊断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糖原染色

糖原又称动物淀粉,是动物体内多糖的一种。细胞内的糖原为颗粒状,是葡萄糖重要的贮存形式,是细胞代谢能量的来源。我们常用高碘酸-雪夫反应来测知糖原存在与否。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s reaction,PAS)是鉴别白血病类型、区分形态相近的几种特殊细胞的常用方法。

【测定原理】

含乙二醇基的多糖类物质(糖原、黏多糖、糖蛋白、糖脂等)被高碘酸氧化,生成双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反应,使无色品红变成紫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参考范围】

1.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为阴性,早幼粒阶段开始呈阳性反应,其后各阶段逐渐增强。

2.红细胞系统 正常各期幼稚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其他为阳性。

4.淋巴细胞系统 少数淋巴细胞呈阳性,阳性率常小于20%。

5.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

6.其他细胞 浆细胞一般呈阴性,少数呈阳性。巨噬细胞可为阳性。

【临床应用价值】

1.对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其他类型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幼稚红细胞可阳性,有时呈强阳性反应,且阳性率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幼稚红细胞常呈阴性,有时个别细胞可呈阳性。

2.辅助鉴别白血病的细胞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常呈阳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始粒细胞多为阴性,少数为弱阳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始单核及幼稚单核细胞可呈弱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淋巴细胞及恶性淋巴瘤时淋巴瘤细胞均呈阳性。

3.某些细胞类型的鉴别。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尼曼-皮克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巨核细胞呈强阳性,Reed-Stemberg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是成熟阶段中性粒细胞所特有的酶,主要存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当细菌感染时,其酶活性增强。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常出现显著变化。NAP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增生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测定原理】

Kapiow偶氮偶联法由于操作简单、快速、稳定而成为目前常用的NAP染色方法。其测定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NAP水解基质液中的磷酸萘酚钠底物释放出萘酚;后者与重氮盐偶联,生成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酶活性所在之处。

【参考范围】

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30~130,NAP参考值因实验条件(实验方法、试剂质量、结果判断)不同,差别很大,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

【临床应用价值】

1.生理性变化 NAP活性受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影响较大,凡可使上述物质增多的因素都可使NAP活性增高。因此,新生儿、孕妇、应激状态(恐惧、紧张、饥饿、剧烈运动等)均可使NAP活性增高。

2.病理性变化

(1)NAP积分增高:细菌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转移癌等。

(2)NAP积分降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继发感染时)NAP一般明显下降,常为零。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显著增高。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前者明显下降,后者明显增加。

(3)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下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增加。

(4)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前者常增加,后者常下降。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前者增多,后者常下降。

(6)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前者明显增加,后者无明显变化或降低。

【影响因素】

1.涂片应新鲜,标本存放过久,酶活性会减低。血涂片或骨髓涂片应尽快固定,以免NAP活性丧失而导致假阴性。一般应在1周内完成染色。

2.每次染色时,最好同时做一份感染患者的血涂片作为阳性对照,便于确定方法是否可靠。

3.不同方法,不同的实验条件(试剂质量、结果判断),所得参考范围差别很大。所以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

(五)铁染色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和某些氧化还原酶不可缺少的物质。铁供应不足即造成缺铁性贫血,这是最常见的贫血。

骨髓中储存于幼红细胞外的铁称为“细胞外铁”,一般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骨髓小粒中。已被红细胞摄取但尚未用以合成血红蛋白者称为“细胞内铁”。铁染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化学染色之一,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和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贫血诊断。

【测定原理】

骨髓组织中的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根据反应的强弱了解骨髓中铁的含量。细胞外铁为蓝色颗粒或小块状,根据其多少分为阴性和+、级阳性。细胞内铁是指中、晚幼红细胞胞质中含有的蓝色细小铁颗粒,该类细胞称铁粒幼红细胞。根据蓝色颗粒的多少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中铁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1/2以上者。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参考范围】

1.细胞外铁 +~

2.细胞内铁 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为19%~44%,多为Ⅰ型,少数为Ⅱ型。Ⅲ型、Ⅳ型、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不见。

【临床应用价值】

细胞外铁反应骨髓中贮铁量,细胞内铁(铁粒幼红细胞)反映骨髓中可以利用的铁量,它受铁的储存量、幼红细胞摄取铁和利用铁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故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检查对鉴别缺铁性与非缺铁性贫血有重要意义。

1.缺铁性贫血 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阴性,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或为零,铁粒着色浅淡。经铁剂治疗后,细胞内、外铁均增多。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2.非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次输血后、白血病时细胞内、外铁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多。其铁颗粒数量多、粗大、着色深。感染性贫血、肝硬化尿毒症等病人细胞外铁增加而内铁减少。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细胞外铁显著增多及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常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有时可见铁粒红细胞。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患者,铁粒幼红细胞明显增多,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多达幼红细胞的15%以上。

【影响因素】

1.玻片一定要清洁、无污染,需经无铁处理。即将新玻片置于清洗液中浸泡24h,取出反复冲洗后浸入95%乙醇中24h,取出晾干,再浸泡5%盐酸中24h,经蒸馏水冲洗,晾干备用。

2.骨髓标本取材要合格,被稀释的骨髓标本不准确。

3.试剂要新鲜,特别是亚铁氰化钾必须新鲜配制。

(王 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