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肝炎的特点

小儿肝炎的特点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携婴儿有40%~70%可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者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受丁肝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并使肝病加重,促进向肝硬化、肝癌转化。2.小儿慢性肝炎 多见有明确的病人接触史或母亲有乙肝病毒感染。3.小儿重症肝炎 较少见,以乙型肝炎为主,分为急性重症肝炎及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情凶险,尤其是婴幼儿重症肝炎病死率高。

小儿肝脏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携婴儿有40%~70%可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者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受丁肝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并使肝病加重,促进向肝硬化肝癌转化。

临床上婴儿急性肝炎以黄疸型为主,持续时间较短,消化道症状明显,起病以发热、腹痛者多见。6月龄以内的肝炎患儿发生重型肝炎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高热、重度黄疸、肝脏缩小、出血、烦躁、抽搐、肝臭是严重肝功障碍的早期特征,病期12d左右发生昏迷,昏迷后数日死亡。年长儿童多以轻型、无黄疸型居多,起病隐匿,常在入托或查体时发现。

1.小儿急性肝炎 小儿肝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常为黄疸型。流行期以甲型肝炎为主,可能因为初生时由母体带给小儿的甲肝抗体逐渐消失,缺乏对甲肝病毒的免疫力;同时小儿卫生习惯较差,为经粪-口传染的甲肝病毒感染创造了条件;再则学龄前后儿童多在托幼、学校等集体单位内活动,一旦有甲型肝炎流行易被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在有的地区也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由于母婴传播,也有托幼机构、学校内的水平传播。与成人相比,其发病较急,病程较短,预后大多良好,但婴幼儿易发生重症肝炎,病死率高于成人。临床表现①黄疸:黄疸前期及黄疸持续时间一般短于成人;②发热:多见,多为低到中度发热,由于起病时常伴有呼吸道症状,易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③消化道症状:较明显,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特别是部分儿童以腹痛就诊,易误诊为“胃肠炎”等;④肝大明显,脾也常大;⑤尿色深黄往往早于巩膜黄疸出现,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比成人快。

2.小儿慢性肝炎 多见有明确的病人接触史或母亲有乙肝病毒感染。①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患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有的仅表现“体质较差”。无黄疸,体检时可发现有肝大或脾大。发病初期肝外的表现较少。②化验检查ALT升高可超过100U,低蛋白血症,γ-球蛋白比例偏高和出血倾向,循环中免疫复合物阳性,自身免疫抗体也可出现阳性。③因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常要借助肝穿刺活检才能确诊。

3.小儿重症肝炎 较少见,以乙型肝炎为主,分为急性重症肝炎及亚急性重症肝炎,病情凶险,尤其是婴幼儿重症肝炎病死率高。①前驱期症状不典型,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如无故哭闹、尖叫、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交替,意识混乱,出现反常的咀嚼动作,直至昏迷;②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外脏器损害多见,最多受累器官为脑,其次为心、肺、胃肠、肾等,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脑水肿,上消化道出血,继发肺、肠道、腹膜、尿路感染,心力衰竭,肺水肿,肺不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

近年小儿肝炎的病原学特点有下述变化趋势:

(1)甲型、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有增多趋势,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应有新的认识。

(2)丙型肝炎在儿童中屡有发生,但发病率很低。

(3)小儿肝炎中,以HAV感染最常见,其他依次为HBV、HCV、HDV感染较为常见。

(4)小儿重症肝炎以乙型重症肝炎为主。

(5)乙肝免疫标志阳性者经肝穿刺证实以慢性肝炎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