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但由于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因新生儿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术后存活率与患儿的体重、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临床表现】 半数以上胃穿孔的新生儿胎龄不足,体重低于正常,一般均于生后3~5d内发生穿孔。部分患儿穿孔前有激惹、躁动或嗜睡、拒食、呕吐,以后突然出现腹胀,呼吸困难及发绀,呈持续性和进行性加重,很快出现脱水、休克,患儿出现重危状态。临床上可见患儿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全身发绀,腹部异常膨胀,腹壁紧张,静脉怒张,腹壁、阴囊或阴唇处均有水肿。叩诊全腹呈鼓音,有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和肠鸣音消失的体征时,应怀疑有消化道穿孔。X线检查显示膈下有大量游离气体存在,可确诊消化道穿孔。
【鉴别诊断】
1.胎粪性腹膜炎 肠穿孔型胎粪性腹膜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肠广泛粘连,肠管多粘连成团压缩在脊柱附近,X线摄片可见液气腹,多呈包裹性,肠腔内气体较少,同时有钙化影像。胃穿孔时腹腔膈下气体较多,肠腔内也充满气体,无钙化影。
2.自发性气腹 可发生于呼吸困难综合征或持续用人工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由于严重的肺泡扩张和破裂,漏出的气体沿气管及支气管鞘疏松结缔组织进入纵隔,并通过膈肌裂孔进入腹腔,可导致纵隔气肿、心包积气和气腹。这种没有消化道穿孔的气腹,在临床上没有腹膜炎的体征,发生气腹之前或同时已有气胸、纵隔气肿存在。此种气腹无需手术,紧急穿刺排气即可。
【治疗】
1.术前准备 保暖,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及维生素K。应加强呼吸管理,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前可先做腹腔穿刺抽气,使呼吸困难及发绀得以改善。
2.手术步骤 手术方法为修补穿孔。如胃壁肌层缺损的范围较广泛,应将坏死、薄弱、不正常的胃壁全部切除,切除范围以切缘有新鲜血液流出,胃壁颜色正常为标准,然后全层缝合,再行浆肌层内翻缝合。如修补不甚满意或局部血运不够理想,可同时行胃造瘘。关腹前应用大量温盐水彻底冲洗腹腔。
3.术后处理 须注意保温、吸氧或辅助呼吸。在肠道功能恢复前需持续胃肠减压及输液,同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足量的维生素。可应用静脉高营养疗法,以防发生并发症。
【预后】 虽然对新生儿的诊断、治疗及术后监护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胃穿孔发病迅速,早期出现中毒性休克,故病死率仍很高。其预后与患儿孕龄、出生时体重、原发病因、治疗是否及时、有无合并畸形及并发症密切相关。从远期效果看,大部分病例无贫血,发育营养与同年龄小儿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