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因长期受疾病折磨、病情反复、经济负担沉重,病人既希望尽快手术得以解脱,又怕手术不成功造成的损害。心理排斥主要发生于器官移植后的初期。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前,除了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外,还应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医师对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以排除不适合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器官移植可分为生物器官移植(如肾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等)和人造器官移植(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置入等)。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研制的进展,器官移植目前已成为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移植病人出现的情绪障碍、心理排斥反应、心理同化、心理社会功能康复等问题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文献报道,器官(肾)移植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率为34%,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抑郁情绪,严重时甚至出现自杀行为。追踪调查显示,在术后1年,社会心理适应不良者仍可达23%以上。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移植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器官移植术前的心理反应

器官移植的病人因长期受疾病折磨、病情反复、经济负担沉重,病人既希望尽快手术得以解脱,又怕手术不成功造成的损害。另外,由于器官来源不足,许多病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手术,在此期间一直做着生与死的准备,而新生的希望又随时可能被健康状况的恶化或等待时间的延长所磨灭。有些病人看到其他病人在等待别人捐赠器官的过程中死亡,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器官移植病人术前往往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②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常与焦虑情绪合并产生,表现为恶心、呼吸急促、胸闷、出冷汗、心悸等;③治疗依从性差,包括不能按医嘱服药及调配饮食;④器质性脑病综合征,表现为感知觉异常、思维异常、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或伴有癫出现。

二、器官移植术后的心理反应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移植术后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的延长,移植已不再局限于以缓解症状的和维持生命为治疗目的,而是使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全面改善和恢复。尾崎(1987)将影响器官(肾)移植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因素分为3类:①直接起因,由排斥反应与病前性格相结合所致;②躯体因素,由透析、尿毒症和药物所致;③心理因素,包括供体的选择,ICU的管理以及对移植肾的心理相容过程。另外,亦有研究表明,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情况、病人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家庭与社会支持情况、社会回归情况也是影响移植病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

器官移植术后的心理反应除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外,主要是对植入器官的心理排斥和心理同化(Kempf,1969)。心理排斥主要发生于器官移植后的初期。病人对植入身体的器官有强烈的“异物”感,主观上感觉到功能不协调,身体的完整统一性受到了破坏,因而为自己的生命担忧,惊恐不安。这种心理排斥与生物排斥有关,同时可能与人际关系亦有一定关系,但病理生理机制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从心理排斥期过渡到心理同化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家庭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进入心理同化期,不良心理反应大为减少,但在此时期,病人常会固执地要求了解供体是谁,甚至刨根问底地探听供体的一切生活琐事。国外有研究表明,病人一旦了解了供体的详细细节后,供体的心理特征可能对受体的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器官移植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

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病情的发展和转归有明显影响。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前,除了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外,还应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医师对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以排除不适合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在治疗上,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还应重视对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治疗。医护人员应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详细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移植手术前后的基本注意事项,以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还应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积极帮助病人寻求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为病人身心调整提供良好的氛围。

(朱 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