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研人员心理健康

科研人员心理健康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但其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研人员心身健康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科研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学会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随着科学技术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主导科学技术发展的科研人员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研人员也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科技竞争和工作压力,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

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承受的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较大。中国人民大学曾对科技人员的工作压力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1.6%的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有12.8%的个体认为自己的压力非常大,二者合计64.4%。其中,年龄与工作压力的结果显示,在45岁之前,工作压力随年龄同步提高,在此之后,压力水平逐渐降低。30~45岁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男性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学历的升高,个体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升高。2006年宁波市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也显示,62.0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工作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最为主要的因素。科研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工作时间和职业发展。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感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多事情要做,工作任务严重超负荷。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对科研项目的获取、对发表论文水平的要求、对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等。

社会的加速度发展,使人类面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所承受的心理负荷日渐升高,由工作压力而带来的损失也是有增无减。据美国职业压力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估计,压力及其所导致的疾病、缺勤、体力衰竭、心理健康等问题每年要花掉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在我国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字。但近年来工作压力诱发患病和自杀者越来越多,其中相当多的是知识分子。

(二)人际关系

科研人员大部分忙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与外界交流不够广泛,与本单位的领导及同事关系往往不够融洽、亲密,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争执,容易产生嫉妒、憎恶、不满等情绪,导致人际沟通不畅,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充满敌意,影响到科研工作的效果,心理满足感较差。这是影响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生活习惯

科研人员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工作时间比较长,但不讲究膳食平衡,不注意戒烟戒酒,睡眠问题比较突出;科研人员工作比较紧张,在研究问题得不到解决、研究思想得不到认可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悲观、敌对等不良情绪,又缺乏运动,缺乏有效的缓解措施,长期生活不规律,不良的生活习惯得不到改变。这是影响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四)家庭负担

中青年科研工作者除了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外,还是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浙江省科技工作者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是:收入低、工作忙而不能照顾家庭、住房问题。有33.9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收入低,有26.02%认为工作忙而不能照顾家庭,有19.41%认为住房困难。

二、科研人员常见的心身问题

中青年科研人员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但其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上海社科院的《社会科学报》(2007年)公布的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其中,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还有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而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5年间,有134名专家、学者去世,平均年龄53.3岁。科研人员心身健康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竞争压力导致的心理失衡

社会普遍认为,做科研工作,就一定要有科研成果,要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出类拔萃。许多科技工作者受此影响,事业心普遍都比较强,对自己期望值也比较高,有的人对科学研究急于求成,一旦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心理波动较大,表现为情绪低落、敏感、多疑,甚至悲观、失望。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科技工作者怕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每天都要浏览最新的科技知识,翻看科研杂志、书籍,当一些新的相关科研项目被别人申请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二)工作问题导致的失眠焦虑

哈尔滨市对32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有的科技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个小时,经常废寝忘食,加班到深夜。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精神得不到放松,晚上经常失眠,有的靠安眠药帮助入睡。

(三)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烦躁不安

有些科技工作者由于与上级领导关系不和,处理不好与同事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合作伙伴配合不默契,与同事关系生疏陌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

(四)长期蓄积引起的心身问题

科研人员面对较强的工作负荷及竞争压力,如果不能进行积极应对,长期蓄积,就可能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心身健康。心身问题在生理方面常表现为头痛、乏力、心悸、胃肠不适、全身肌肉胀痛等多系统器官的症状;在心理方面常表现为焦虑、沮丧、不满、厌倦、心理疲惫、怨恨、冲动、压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三、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许多人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因此,科研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自愿地改变不良认知,掌握基本的情绪调控方法,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提高心理调控能力

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科研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学会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在目前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要充分认识到,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必须要面对现实,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心理调控的方法很多: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面对工作的得失成败,不要自责自弃,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要合理安排工作,制定有限的目标,按优先次序实施,避免工作负荷过重。最后遇到烦恼要主动找人倾诉,及时宣泄,让自己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良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同事团结协作,这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其次还要注意与上级领导保持融洽的关系,才能获得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得到充分的支持。第三,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不规律是影响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养成每天运动锻炼的习惯,坚持运动可以改善脑力劳动导致的疲劳,改善肌肉的张力和姿势,控制体重,减轻紧张,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其次要注意饮食与营养,注意饮食平衡搭配,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最后还要养成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安排必要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才能消除工作疲劳,精神放松,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朱 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