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矿心理健康

工矿心理健康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是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4.照明 可分为日光照明和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在自然光照度不足、低于按产品制作工艺流程步骤要求的水平的情况下使用。心理学研究劳动生产安全问题,主要是研究不安全因素在事故发生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方法预防不安全因素和降低事故发生率。

工矿心理健康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在与工作对象(机器、工具等)、工作环境及组织管理者的相互联系中,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措施与方法。

工矿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在物质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技术环境)、组织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的个体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现代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改善,降低了人的体力劳动强度。然而,先进的机器和人机环境间的信息的抽象性及其复杂性,使得对人的感知、信息加工、操作等心理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工矿人员的心理负荷与情绪紧张程度随之增加。在生产过程中,对注意力、警觉性、责任心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降低产品质量,甚至造成事故,危及安全,影响健康。

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作环境已有显著改善,但影响心身健康的因素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研究改进。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新科学和高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影响生产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机关系、人-境关系、人-人关系(亦称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生产安全等。

(一)人-机关系

随着社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生产者与生产工具是否协调一致,对生产者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操作和技能是生产的主要内容。操作是生产活动的具体化,是人-机关系的实现。对操作的研究包括操作习惯、操作速度、操作负荷和操作器的合理设置等。操作动作的系统化和自动化的形成即为技能,技能对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对技能的研究包括技能形成的特点、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技能的心理因素等。

(二)人-境关系

随着社会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复杂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不但机器本身对生产者的活动有很大影响,生产者所处的周围环境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心理状况和劳动效率,尤其是噪声、振动、射线、照明和工作地点的微环境下人的劳动心理特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是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1.噪声 其对人的作用取决于声级、性质和声谱,也取决于作用时间和共振现象。而对个体来说,取决于人的健康状况、机体适应性、个性特征和其他因素。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表现在:使人的情绪易于激动,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感到不适。强烈的噪声会加大工作负荷,影响人的注意力,减弱自我克制能力,降低劳动生产率,还可引起神经症、高血压病、心脏病、神经性耳聋等疾病。噪声对脑力工作的影响大于对体力工作的影响。过于安静和无噪声的环境也会使人产生不良情绪。

2.振动 其危害作用取决于振动的振幅、频率、能量、速度和振动力。如果振动和摆动超过一定标准,对人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神经系统、关节、手指血管的损害。振动可使视觉对象在视网膜上的稳定性下降,从而产生模糊的视觉画面,影响视知觉。当振动影响人的操作活动时,则工作效率降低。振动还容易引起人的疲劳。

3.射线 不同性质的射线,危害程度也不同。微波射线源有干燥用超短波射线;红外射线源有工业用干燥炉;紫外线源有电焊火花、太阳灯;电磁波射线源有高频加热发生器、高频电焊设备。防护不良时,各种射线对人的健康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4.照明 可分为日光照明和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在自然光照度不足、低于按产品制作工艺流程步骤要求的水平的情况下使用。工作点的光源和颜色选择应根据工作性质决定。良好的、舒适的照明不仅使人看清工作对象,读取可见的信息,减少视觉疲劳,而且在心理上可造成良好的激励作用和良好的心境,是保障工作安全的先决条件。在照明中应避免眩光的发生。

5.工作地点的微气候条件 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气流、清洁度以及气味等,对人的心身会产生影响。当其对人的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有良好的影响时,可提高劳动质量和工作效率;反之,不良的气候环境,可破坏人体的正常状态,引起躯体不适,影响心理功能,如观察力降低、反应速度变慢、思维敏捷性下降等。

另外,长期暴露在有害的化学物质的环境中,会使人产生行为障碍。

(三)人-人关系

生产者不但受机器、外部工作环境的影响,其自身及其相互联系也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内容如下。

1.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形成过程 这一部分涉及影响生产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能力的结构特征,生产能力的测量和评定,不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生产者的能力差异,以及提高生产能力水平、保证生产能力发挥的主要途径等。

2.生产者的生产态度培养过程 这一部分涉及生产态度的实质,生产态度对生产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生产态度的形成、培养和改变,以及生产态度的测定方法等。

3.生产者职业选择、岗位组合和收入分配的过程 职业选择、岗位组合和收入分配是生产者参与社会生产的3个主要环节,也是生产中人-人关系的核心部分。对生产者职业选择的研究包括生产职位本身所需要人员的心理特点、生产者选择职业的心理过程,以及企、事业单位选择职工的心理考查方法和程序等。对生产者岗位组合的研究包括不同生产岗位对生产者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一定生产组合结构下的生产者心理等。对生产者收入分配的研究包括收入的绝对量和收入的相对量对生产者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等。

(四)价值取向

在我国工矿企业的现场研究中发现,在管理与技术人员中,48%的人把技术学习列为最需要的奖励内容,15%的人认为最需要的是满意的工作,而只有11%的人认为奖金是最需要的。可是,在操作工人中,30%的员工认为最需要的奖励内容是满意的工作,另有30%的人认为最需要的是奖金。同时,不同年龄的员工也表现出需要的差异。20~29岁的青年员工优先考虑技术学习和满意的工作;30~49岁的中年员工最需要的是奖金和满意的工作;而50岁以上的老年员工则又有了学习技术的新需要,并且对工作先进等精神鼓励显得格外重视。这表明,不同层次与类别的员工,有着十分不同的需要,应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设计出适合不同员工特点的奖励方案。

(五)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一直为社会所关注,相关研究也在积极不断的进行中。心理学研究劳动生产安全问题,主要是研究不安全因素在事故发生中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方法预防不安全因素和降低事故发生率。不安全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

1.非个体因素 ①机器与设备的设计不符合心理学要求;②机器设备安置得不合理;③机器设备中存有隐患,未能及时检出与排除;④防护设备不良;⑤工作制度不当;⑥工作环境中有危险因素,未能及时消除;⑦机器设备已达限定检修时间,未能送检维修。

2.个体因素 安全动机是推动着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积极注意安全,使之在生产中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这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制度。人的失误往往在事故原因中占有很大比例,个体的错误认知与决策行为又往往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下述人员易发生事故:①没有达到工作所需要的感知能力的人;②具有不正常反应模式或反应过于缓慢的人,以及操作不协调的人;③在紧急情况下应变能力低下的人;④出现未预料到的情况时,不能保持沉着、镇定应付事件的人;⑤缺乏工作经验与技术水平低的人;⑥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人;⑦年龄为20~30岁的人(这个年龄高发事故的原因之一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关系,如被安置在受严格限制的实际操作工作上,身体活动度大的工作上,需要迅速认知、记忆、选择、处理信息的工作上);⑧注意力与警觉性不稳定的人。

由于上述各因素的影响,可使工矿人员时常处于一种工作紧张或工作疲劳的状态,这些不良状态对员工的心身健康和工作效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工作紧张

工作紧张也称工作应激,可按紧张程度分为适度紧张和过度紧张。适度紧张状态是指在劳动活动积极作用下出现的正常状态。这种紧张状态一般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能发挥应有的智慧,能够镇定、沉着、有信心地进行工作。当不良的工作条件明显超出人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时,将造成过度紧张状态。过度紧张将破坏人的心理功能,不仅降低工作效率,也是导致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和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工作紧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工作紧张的学者们提出很多理论。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工作紧张的发生与人的行为类型有关;有的学者则认为,工作紧张是环境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不平衡所致;有的学者提出,工作紧张是个体期望、工作要求和实际工作程序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学者提出,工作紧张的深层原因是由个体的内部控制感、组织目标和社会期望共同影响的结果。

在工矿工作中引起过度紧张状态的因素有:①与正常工作不相适应的工作条件,造成生理上的极度不适或超负荷;②工作条件引起生物性恐惧感;③作业的难度过大,明显超出个人的能力;④机器的工作速度过快,操作机器时间不足;⑤发生事故;⑥客观条件造成工作上的不顺利;⑦完成工作的信息量不足或过剩,造成选择与决定的困难;⑧工作中出现相互冲突的条件。

(七)工作疲劳

工作疲劳可由生产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导致。在生产活动中主要是生产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休息不足,作业环境恶劣,工作姿势固定、单调,作息制度不科学等。

疲劳一般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时可表现为乏力、操作速度变慢、动作协调性差、操作灵活性差、差错和事故发生率增加等。心理疲劳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厌倦,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感觉功能减弱,动觉功能紊乱,动作节律失调、滞缓,忙乱和不准确,熟练动作的自动化程度降低,忘记技术操作规程,理解力差,思维缓慢,分析综合能力下降,不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疲劳严重时,会感到无法按规定要求继续工作下去,丧失工作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减退。上述疲劳的心理症状,会随疲劳的加重而加重。轻度疲劳时,心理变化不十分明显,常通过意志的努力而克服。长期疲劳的累计将形成过度疲劳,此时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或造成心身疾病。

疲劳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倦怠感,但劳动效率不降低或稍有降低;第二阶段,劳动效率的下降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虽然产品数量可能不下降,但产品质量可能变差;第三阶段,随着疲劳的加剧,操作动作发生紊乱,甚至使人感到无法继续工作。

二、维护心理健康的措施与方法

1.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工矿企业管理的卫生学标准,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对人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因素。

2.利用生物学、生理解剖学、心理学和其他各种科学技术研制操作简便、省力、安全、准确且能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设备,实现人机最佳配合的人-机系统,以减少差错。

3.通过职业选拔与教育培训,提高个体的职业能力及做出正确决策的认知能力,学会评价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关系,以降低紧张状态。

4.建立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制度,减轻疲劳并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

5.利用工程心理学的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和工具,使之适合人的特点,以减少不安全因素。

6.防止在设备上和工作场地上产生机械的、化学的及电气的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因素。

7.设置的防护器具不应该是事故和人-机、人-境危险状态的发生因素,也不应该影响生产。

8.使用的机器和设备对人要求的准确性、准备程度和速度要符合人的心理可能性。

9.需要人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速度,不应超过一般人心理的负荷量。

10.积极开展工矿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要劳逸结合,保证安全,减少精神紧张,合理安排工作,照顾员工生活。

(李建明 檀 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