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误诊为骨折的线影像

易误诊为骨折的线影像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齿状突畸形 齿状突的两个原发骨化中心左右各一。齿状突顶部二次骨化中心2~6岁出现,11~12岁与固有齿状突融合。若不融合,则在齿状突上方终末韧带内形成一游离骨块,称为终末骨,勿误认为骨折。斜位片为诊断椎弓峡部裂的最佳投照位置。肩胛骨体部有时可见放射状的营养血管沟,注意不可误诊为骨折线。坐骨与耻骨的结合线,X线易显示,不可误诊为骨折。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关节腔较宽,为正常现象,不可误诊为半脱位。

一、先天变异

1.齿状突畸形 齿状突的两个原发骨化中心左右各一。若未融合或部分融合,则可形成齿状突纵裂或齿状突上端分叉畸形。若齿状突和体部之间的软骨联合持续存在(正常3~7岁消失),则可形成“齿状突”骨。X线表现:齿状突与体部之间有横形透亮裂隙,边缘为致密的骨皮质,可与骨折鉴别。齿状突原发骨化中心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可形成齿状突缺如或齿状突过小。齿状突顶部二次骨化中心2~6岁出现,11~12岁与固有齿状突融合。若不融合,则在齿状突上方终末韧带内形成一游离骨块,称为终末骨,勿误认为骨折。选择检查方法时应尽量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多方位观察,骨折线的边缘一般较锐利,而先天变异形成的透亮线影较柔和,并且边缘一般有硬化线。

2.裂椎 因脊索在椎体中央矢状面残留,致椎体中央部发育很细或缺如,形成裂椎。正位片上,椎体由尖端相对的两部分构成,形如蝴蝶,故又称蝴蝶椎。相邻椎体可代偿性增大,向蝶椎中央部凸出。侧位片上,椎体仍为方形,但椎体中部密度增高。

3.脊柱裂 系因两侧椎板不联合,在椎弓中部形成的骨性缺损。腰骶部最常见。正位片显示椎弓中央有透亮裂隙,椎板部分或全部缺如。棘突变化较多,可完全缺如,亦可发育小,游离在缺口内,称游离棘突。发育小的棘突可与上方过度发育的棘突融合。

4.椎弓峡部裂与脊椎滑脱 椎弓峡部裂是指椎弓峡部缺损,若引起椎体前移则称脊椎滑脱。单纯峡部裂可无临床症状,偶尔被发现。滑脱常与慢性劳损或创伤有关,症状多发生在成人后。最常见症状为下腰部疼痛,可向下肢放射。斜位片为诊断椎弓峡部裂的最佳投照位置。一般取后斜位35°~45°。正常椎弓影似“猎狗”形。狗嘴为同侧横突,耳为上关节突,眼为椎弓根的断面,前腿为下关节突,颈部即为椎弓峡部。椎板及对侧下关节突和横突分别构成狗体、后腿和尾巴。峡部裂时,在狗颈部可见一条带状裂隙,宛如戴了一个项圈。若伴滑脱,因横突和上关节突随椎体前移,则形似狗头被砍下,邻近的上下关节突常嵌入缺损间隙内。

二、种子骨与副骨

子骨在骨骼附近的肌腱中形成,以短管骨多见。第1、4、5掌骨的子骨数居多,多数成对出现,第2、3掌骨常单一出现。拇指基底部的子骨出现最多,出现于指间关节及小掌指关节者也较常见。成对出现的子骨在形态和密度上可有所不同,一个可呈骨松质状,另一个则可为致密状。

副骨是由于某一块骨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合并,以致形成多出一块或几块小骨,亦可由额外的独立骨化中心发育而来。

1.腕关节周围常见副骨及解剖变异

(1)分裂舟骨、月骨:舟骨、月骨中段有一横形透光裂隙将其分为两段。裂隙与骨折不同,前者边缘完整,在骨松质周围有一圈线状骨皮质;后者有骨小梁中断,裂缝锐利,常不规整,也无皮质线。

(2)桡外副骨:位于舟骨结节外侧。

(3)下月骨:位于月骨桡侧远端,与月骨构成一裂隙。

(4)上月骨:位于月骨的后角处。

(5)前大多角骨:位于大多角骨桡侧边缘的远端,呈半月状,内侧边缘可不规则,甚似被撕脱的骨块。

(6)第二小多角骨:在大、小多角骨及第2掌骨基底中部之间,可呈三角状或多角状。

(7)茎突副骨:位于头状骨及第2、3掌骨之间。它可与第2或第3掌骨相连,在切线位投照时可见第3掌骨底部有不规则的切迹,并常有分叶状边缘。临床上在第2、3掌骨基底部可触及一固定的硬块。

(8)下头骨:位于第3、4掌骨基底部,钩状骨及头骨之间。

(9)维萨留斯副骨:位于第5掌骨基底尺侧及钩状骨之间。

(10)尺外副骨:位于钩状骨前,部分与其重叠,甚似第5掌骨底部的一部分,亦可呈小点状位于钩状骨及三角骨之间。

(11)中央副骨:位于舟状骨、小多角骨及头状骨之间,为含钙最多的小骨。

2.踝关节周围常见副骨

(1)副舟骨:位于舟骨的近距骨侧,距、舟关节间或在舟骨上缘,亦称上舟骨,呈三角形。

(2)胫外副骨:在舟骨结节的背内侧,紧靠舟骨。

(3)钩状副骨:位于舟骨前方,近第2、3楔骨之间。

(4)楔间副骨:位于第1及第2或舟骨之间。

(5)腓跖部副骨:位于第1跖骨的基底部。

(6)跖间副骨:位于第1、2跖骨基底部之间,呈圆形或长圆形,可与第1楔骨或第1、2楔骨相连。

(7)维萨留斯副骨:位于第5跖骨基底部。

(8)第二骰骨:位于舟、距、骰骨之间。或在舟、距、骰、跟骨之间,呈圆形或卵圆形薄骨。

(9)副腓骨:位于骰骨外下缘,呈圆形,有的可分裂成数小块,亦可与骰骨构成关节。

(10)第二跟骨:位于跟骨前关节面上缘尖状突出部的外侧,多呈三角形。

(11)三角副骨:在距骨后方,略呈三角形,有时可成双出现。

(12)副距骨:位于距骨内侧,关节面下缘的中部,豆大如半月状。

(13)载距副骨:位于距骨、跟骨之间,呈圆形或三角状。

3.肘部骨骺 最为复杂,在诊断骨折和骺分离时应十分谨慎。滑车骨骺常为不规则的多个小骨骺;尺骨鹰嘴骨骺亦可为多个,并且边缘不整齐。肘部可有一些较少见的副小骨,如肘前骨、滑车旁骨和喙状副骨。肘髌骨系尺骨鹰嘴二次骨化中心未与尺骨融合,遗留在肱三头肌腱内的子骨,位于肘关节后方,类似髌骨。

4.其他副骨

(1)腓肠小骨是腓肠肌腱里的一个子骨,在前后位片上与股骨干重叠,故不易显影。侧位片见于膝关节后方软组织内。

(2)髌骨可出现多个骨化中心,因此在儿童期可能呈不规则的颗粒状。若多个骨化中心不愈合,可形成“二分髌骨”或“三分髌骨”。

(3)髋臼外缘可能出现多余的骨化中心,呈三角形或卵圆形,有时可分裂成数小块,称髋臼小骨。

三、永久性骨骺

1.椎体永存骨骺,亦称椎体额外骨突或椎缘骨,系椎体前上缘多余的圆形小骨块,需与骨折鉴别。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的永存骨骺的骨突处可见分离小骨。

2.胫骨结节在11~15岁骨化,正常变异很多。骨骺的形态可多样,可为胫骨近端骨骺的一部分,亦可单独存在或呈分节状。相当于结节处的骨干部有时为一条深的切迹,在前后位片上可表现为骨质缺损。这些现象有时与胫骨结节的骨折酷似,鉴别十分困难。注意骨折的特点为局部软组织肿胀、有压痛和侧位片上结节向前脱离,也可行对侧片进行比较。

四、骨营养性血管

骨的营养动脉孔在皮质上可表现为小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光区,当管道倾斜时则呈长条状的透亮影,一般多自骨干中部进入,直达髓腔。上肢营养血管的走行均向着肘关节,下肢则背离膝关节。某些长骨,如股骨可见两条营养血管沟影。拇指的基底节、其他手指的中节指骨、各腕骨可见小的边缘锐利的卵圆形缺损,此为营养血管孔,注意不要误诊为骨囊肿或破坏性病变。腕部诸骨亦可见营养血管孔形成的透亮影。肩胛骨体部有时可见放射状的营养血管沟,注意不可误诊为骨折线。髂骨翼部有时可见放射状或“Y”形血管沟影。

五、其他

坐骨结节的二次骨化中心有时可不完整,呈分节状。坐骨与耻骨的结合线,X线易显示,不可误诊为骨折。妇女生育期前后,耻骨联合可增宽及出现透亮裂隙(潜在关节腔)。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关节腔较宽,为正常现象,不可误诊为半脱位。肱骨鹰嘴窝的骨壁有时很薄,在正位片上比较透亮,有时或骨壁缺如时形成一空洞,为“滑车上孔”。小儿髋关节因软骨较厚,关节间隙显示较宽,若投照时两下肢的位置不对称,常显示一侧股骨稍外旋且显得较短,可能误诊为脱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