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孢子菌病

毛孢子菌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孢子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表现可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有的称为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病。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约有30%的患者可累及皮肤,发生多种皮疹。毛孢子菌所致肝、脾损害无特征性,较难确诊。毛孢子菌病可以和细菌、病毒及其他条件致病性真菌同时发生感染,使临床症状更加复杂。

毛孢子菌病(trichosporosis)是由毛孢子菌(Trichosporon)所致的毛发、指(趾)甲、皮肤及系统感染。毛孢子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可导致浅部感染,更重要的是可导致免疫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的深部感染,主要表现为真菌血症及皮肤、脏器的播散性感染。

一、病因和流行病

1992年以前所报道的病原菌主要为皮毛孢子菌(又名白吉利毛孢子菌),其分类及真菌特征与白毛结节的病原菌相同。1992年及1994年Gueho等提出新的分类鉴定方法,将毛孢子菌属中引起人类致病的菌种分为六种,即卵圆形毛孢子菌(T.ovoides)、皮瘤毛孢子菌(T.inkin)、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星形毛孢子菌(T.asteroides)、皮毛孢子菌(T.cutaneum)和黏液样毛孢子菌(T.mucoides)。该作者不再采用白吉利毛孢子菌的菌名,认为引起毛孢子菌病深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其次为黏液样毛孢子菌。

毛孢子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菌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亦可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及阴道等部位发现,并不引起疾病;而在某些条件下,可致病,故毛孢子菌病为一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毛孢子菌具有含铁细胞受体。如机体血清铁含量增加,有利于菌的生长、繁殖,在发病机制中也有重要作用。

毛孢子菌病多数情况继发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大量应用免疫抑制药或糖皮质激素等。在免疫缺陷患者中,毛孢子菌常为内源性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的损伤进入体内,形成真菌血症,发生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少数病例原来并无免疫缺陷,如应用静脉导管、心脏瓣膜置换、眼白内障摘除术等,亦可发生毛孢子菌病。此类患者以外源性感染为主,因环境中的真菌污染了导管、医疗器械、创面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

本病常继发于有基础疾病,特别是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具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有报道指出,当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1×109/L并持续时间较长,受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且易并发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中性粒细胞数和本病的预后亦有关,如持续低下,预后不良。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表现可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突然恶化,发生高热,心率及呼吸加快,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脏器损害。病情进展迅速,血压下降,出现昏迷、休克,在发病数天或1个月左右死亡。而慢性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可持续几个月,表现为进行性的衰弱。患者长期发热,对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并出现某些脏器的损害。多次做血培养、活组织检查或病变部位穿刺液培养可检出毛孢子菌。最后虽获确诊,采用抗真菌药治疗,但亦常导致死亡。

临床上毛孢子菌侵犯的部位最多是循环、血液系统及肾脏,其次为肺、胃肠道、皮肤,有时累及肝、脾、心内膜、中枢神经系统、眼等。

(一)毛孢子菌性败血症

有的称为毛孢子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病。循环、血液系统是真菌最先并侵犯最多的部位。真菌在循环、血液系统、深部组织或器官内生长、繁殖,临床上产生毒血症及受累脏器的相应表现。加上原有的基础疾病,其临床症状可以十分复杂。如多次重复做血培养,获得真菌的阳性率也最高,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亦有在新生儿及早产儿中发生患毛孢子菌性败血症的报道。

(二)毛孢子菌性肾病

真菌通过血行播散,最常感染的部位是肾。可发生血尿、红细胞管型,甚至引起肾衰竭,预后不良。查尿常规可检出病原菌。

(三)毛孢子菌性肺炎

毛孢子菌在正常情况下,可存在于呼吸道,并不致病;但某些诱因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真菌可以生长、繁殖,成为致病菌引起肺部炎症性病变。感染主要部位在细支气管及肺泡。有中性粒细胞数降低的患者,更易从肺侵入体内,形成真菌血症。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多次查痰有时可检出病原菌。

(四)消化道毛孢子菌病

与肺一样,毛孢子菌可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胃肠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成为致病菌,侵犯胃肠黏膜及血管引起炎症,同时消化道亦是毛孢子菌侵入体内形成真菌血症的主要部位。患者可出现厌食、腹痛、腹胀、稀便、腹泻、便中带血等症状,粪便有时可检出病原菌。

(五)皮肤毛孢子菌病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约有30%的患者可累及皮肤,发生多种皮疹。好发于头面部、躯干、前臂,常两侧对称。较常见的表现为紫癜性丘疹和结节,其中心发生坏死、结痂或形成溃疡;但也有报道仅发生多数结节,位于头及面颊部,不痛,略有波动感。其他皮疹可有斑丘疹、丘疱疹、丘疹脓疱性损害、出血性大疱、鳞屑性皮肤损害等。有1例报道病变在腿部,类似蜂窝织炎。在皮肤部位取真皮组织做真菌培养,约有90%可获阳性结果,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也有皮肤病变培养阴性而血培养阳性的情况。

(六)毛孢子菌性脑膜炎

可有不规则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如影响脑实质可出现失语、偏瘫,渐加重,病程迁延。脑脊液培养可获病原菌。亦有脑脓肿的报道。

(七)其他

可发生毛孢子菌性心内膜炎,常在心瓣膜病变基础上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毛孢子菌所致肝、脾损害无特征性,较难确诊。毛孢子菌所致眼内炎,可以是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变的一部分,亦可因手术后发生单个眼内感染,可引起失明。

AIDS患者人数虽多,但并发毛孢子菌病者相对较少,至今仅有数例报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住院患者中,皮毛孢子菌在0.8%患者的咽喉部及3.1%患者的下胃肠道检出。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从15.5%直肠培养物中可分离出皮毛孢子菌,提示这种真菌可通过直肠的性接触而传播。

毛孢子菌病可以和细菌、病毒及其他条件致病性真菌同时发生感染,使临床症状更加复杂。需多次重复检查病原菌。

三、实验室检查

(一)真菌镜检

标本以10%氢氧化钾溶液直接涂片,可见分隔菌丝、圆形或卵圆形孢子,以关节孢子居多,有时可见少量芽生孢子。

(二)真菌培养

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下培养。阿萨希毛孢子菌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5℃生长快,至10天时,直径达16~24mm,白色,较干燥,有多疱状突起及皱褶。表面粉状,菌落边缘较宽,可有较深裂隙。镜下主要为大量的关节菌丝,断裂或较规则的关节孢子,有的呈筒状。阿萨希毛孢子菌在37℃下亦生长良好,在含0.01%放线菌酮的培养基上生长,而在含0.1%放线菌酮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山梨醇、肌醇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可分解尿素,不能利用硝酸盐。六种毛孢子菌的鉴别见表2-6。

表2-6 六种与人类疾病有关毛孢子菌的主要特征

注:-为不生长;+为生长;V为可变生长;※指某些寄生真菌饰变的菌丝端,它可形成细胞或侵染性菌丝,某些毛孢子菌在2%麦芽糖玻片培养基上可以看到

(三)组织病理

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主要在真皮。真皮内有中等度或致密的肉芽肿性浸润,有明显的血管改变,包括血栓栓塞性血管炎、血管周围炎。有时可见分枝菌丝侵入血管或小血管,有真菌栓塞。有1例报道,在真皮内形成小囊肿,在囊肿内及其周围有大量真菌。

切片作PAS染色,典型者在真皮或血管内可见分隔菌丝。多数为长方形关节孢子,少量为假菌丝及芽生孢子。如能发现以上四种真菌形态,则有利于作出诊断。但不典型者可见菌丝及关节孢子,有时仅见菌丝、芽生孢子或类圆形孢子。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特点

本病临床症状复杂,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表现。一般可参考以下各点:①常先有一基础疾病;②患者具有免疫缺陷的情况,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减少;③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化疗药物等情况,有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诱发因素;④在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有发生新的局部或播散性感染的症状;⑤在头面部、躯干、四肢有紫癜性丘疹或结节,中央有坏死或溃疡;⑥抗细菌治疗无效;⑦患者一般状况常在短期内明显恶化。具有以上情况则需考虑有继发本病的可能性,必要时进一步做活组织检查或真菌学检查。

(二)真菌学诊断

标本主要是采血进行血培养,或对受累脏器的尿、粪、痰、脓液、脑脊液、穿刺物等反复进行真菌检查。皮肤则需刮取真皮组织进行培养。标本直接镜检,主要可见分隔菌丝,圆形、卵圆形孢子,特别是关节孢子,有时可见少量芽生孢子。结合培养鉴定菌种。由于毛孢子菌属常见污染菌,正常人体也可存在,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培养,获同一菌种才有意义。真菌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三)病理学诊断

皮肤损害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依据:①真皮内肉芽肿性浸润;②血管改变明显,可有血栓栓塞性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小血管内可见真菌栓塞;③PAS染色在炎症区内可见分隔菌丝、多数关节孢子、少量假菌丝及芽生孢子,如在切片中有上述形态的真菌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主要需与播散性念珠菌病、曲霉败血症、隐球菌败血症及播散性毛霉病等相鉴别;毛孢子菌性脑膜炎需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毛孢子菌病的皮肤组织病理改变需与念珠菌病、曲霉病、地霉病鉴别。

1.念珠菌病主要为亚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至慢性肉芽肿形成。病灶内有分隔菌丝、假菌丝、多少不一的卵圆形孢子或芽生孢子,但血管改变较轻,无关节孢子。

2.曲霉病为急性、亚急性至慢性炎症反应。有时可见组织坏死及小脓肿,可产生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血栓形成。病变内有较多分隔菌丝,有的排列成放射状,菌丝分枝多呈锐角,但无假菌丝及关节孢子。

3.地霉病在真皮及皮下有血管增生,周围有灶状及弥散性炎症细胞浸润,其中有成群或散在的关节菌丝、关节孢子及圆形孢子,但无假菌丝及芽生孢子。

五、治  疗

本病多数在诊断后不久死亡或尸检时才确诊,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显得特别重要。

(一)一般治疗

由于本病常在某一基础疾病过程中发生,病情复杂,因此需对基础疾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尤其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加强全身的营养及护理均很重要。

(二)药物治疗

有报道指出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本病有效,也有报道指出唑类药物治疗本病有效,可以试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酮康唑治疗。抗真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可以联合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治疗。此外,可以试用免疫因子治疗,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

(袁绍辉 廖万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