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TNF-α不但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而且减少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这与肥胖者的胰岛素抵抗有关。血管紧张素原调节脂肪组织的血供和脂肪酸排出,血管紧张素Ⅱ为血管紧张素原的裂解产物,促进成熟脂肪细胞前列环素的产生,刺激脂肪组织生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血液循环中的IL-6有25%由皮下脂肪组织分泌,其免疫调节功能甚为重要。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或称脂肪细胞前体。

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黄色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和纤维间隔组织组成,脂肪细胞中脂滴占细胞质体积的80%~90%,生理力量(如粘在玻璃或其他带表面电荷物体上)即可使脂肪细胞破裂,含有多种特异性蛋白,如α-ATP枸橼酸裂合酶、CAⅢ(carbonic anhydraseⅢ)、ALBP(adipicyte lipid binding protein)、丙酮酸羧酶。脂肪细胞容易分离,原代培养时通常是悬浮培养,细胞易去分化而呈现贴壁生长,变为成纤维型细胞的生长方式,可用细胞外基质成分(如层粘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胶原、Matrigel)进行粘贴培养,表现出典型的脂肪细胞特征,并保留有对胰岛素的反应性。

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成分是成熟脂肪细胞,具有能量储存和平衡的作用,脂肪细胞具有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因此,脂肪组织像一个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因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器官,如垂体、性腺、甲状腺和内分泌胰腺,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组织损伤的修复。如图11-1所示。成熟脂肪细胞可产生和分泌消脂素(leptin)、补体因子D(adipsin)、酰基促进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on protein,ASP)、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Acrp30/AdipoQ,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ASP是补体因子D、因子B和C3相互作用产生的,促进三酰甘油合成和葡萄糖转运。Acrp30/AdipoQ与C1q序列有同源性,与补体因子D一样,它在血清中含量丰富,胰岛素能促进其分泌。TNF-α不但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而且减少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这与肥胖者的胰岛素抵抗有关。白色脂肪组织中含有所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成分,如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原调节脂肪组织的血供和脂肪酸排出,血管紧张素Ⅱ为血管紧张素原的裂解产物,促进成熟脂肪细胞前列环素的产生,刺激脂肪组织生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TGF-β能够增加Ⅰ型纤溶解原激活因子抑制素(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Ⅰ,PAI-1),网膜脂肪中PAI-1比皮下脂肪高得多,因而可能与血管疾病有关。

图11-1 脂肪细胞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一、脂肪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人脂肪细胞能分泌1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包括消脂素、脂联素、抵抗素(resit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b、IL-6、IL-8、IL-10、IL-18、网膜素、PAI-1、肝磷脂结合上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和血管紧张素等。脂联素是其表达最丰富的激素,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及自分泌作用于肝、脑、骨骼肌、血管及脂肪组织自身,调节能量代谢、抗炎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抵抗素于2001年发现,因其诱导胰岛素抵抗的效应而命名。TNF-α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的磷酸化,既诱导胰岛素抵抗,同时也诱导胰岛β细胞的凋亡。血液循环中的IL-6有25%由皮下脂肪组织分泌,其免疫调节功能甚为重要。2005年最新报道的网膜素有提高胰岛素处置葡萄糖的效应。内脂素则独立于胰岛素而又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内脏素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序列分析表明它是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由47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52kDa,缺乏经典的分泌性蛋白信号肽序列,其功能有:①在B细胞发育的早期,PBEF可增强干细胞因子(SCF)和IL-7的促前B细胞克隆形成的作用,在B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②PBEF具有抗凋亡作用;③PBEF具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 tran-ferase,NAmPRTase)的活性,参与烟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合成;④PBEF是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⑤与分娩有关等。这些因子分别与内分泌、神经中枢、肾上腺、胰岛、骨骼肌、肝脏心肌及血管内皮等细胞进行脂-脑、脂-胰、脂-肌及脂-肝等对话,形成复杂的反馈网络,以维持糖脂代谢,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及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二)创伤修复功能

消脂素通过刺激JNK信号转导途径促进转录蛋白活性,并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入细胞核内,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使伤口边缘KC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除了消脂素外,脂肪细胞分泌的TNF-α、IL-6及IL-8等也参与创伤修复中的炎症介导反应。PAI-1、血管紧张素原、性激素类(特别是雌激素)、维生素A结合蛋白质、脂蛋白脂酶、抵抗素和游离脂肪酸等都与创伤修复有关。

(三)免疫功能

消脂素可以刺激人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促使细胞表面活化标记膜分子在T淋巴细胞上表达,受刺激后的T淋巴细胞可产生更多的Th1细胞因子IL-22、干扰素-γ,使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消脂素在体外还可诱导单核细胞表达促炎症反应性细胞因子IL-26和TNF-α,从而活化淋巴细胞,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刺激粒细胞的功能。消脂素和脂联素还可刺激脂肪组织本身分泌IL-1β、IL-6、TNF-α和前列腺素-2释放,该作用可被抗炎因子RK1/2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因子U0126、PPAR-γ配体曲格列酮和NF-κB抑制剂BAY 11-7082所抑制。鉴于消脂素的免疫功能,有人提出将消脂素作为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二、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及其形态变化

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ADSCs逐渐分化为单能干细胞,即脂肪母细胞,它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或称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图11-2)。

图11-2 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

前脂肪细胞生长期的形态和Fb相似,当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时,细胞形态由成纤维型细胞逐渐转变为类圆形或圆形,胞体增大,胞质中出现小脂滴,脂质逐渐累积,增多并融合成较大的脂滴,油红“O”染色等方法能够显色,此为成熟脂肪细胞的标志,细胞不再分裂增殖,为终末分化的脂肪细胞。

三、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标志

(一)早期标志

主要有脂蛋白脂酶(LPL)和前脂肪细胞因子(pref-1)。LPL是干细胞分化为前脂肪细胞的经典标志,是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因子,为60kDa的糖蛋白,在能量代谢和脂质积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前脂肪细胞阶段开始表达,并随分化成熟而表达逐渐增加,到分化晚期趋于稳定。pref-1为跨膜蛋白,其胞外有6个连续的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与LPL截然不同,pref-1是脂肪细胞分化早期具有抑制作用的因子,持续高表达可明显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是抑制了p42/p44MARK通路,阻断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递,从而发挥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

(二)晚期标志

主要包括:①三酰甘油代谢相关的酶类,如乙酰辅酶A脱羧酶、甘油三磷酸脱氢酶、脂肪酸合成酶等;②激素相关蛋白,如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转运蛋白、胰岛素受体等;③成熟脂肪细胞特异产物,如脂肪细胞脂结合蛋白、脂肪酸转运蛋白、脂联素(acrp30)和抵抗素。acrp30是30kDa的分泌性蛋白,重组acrp30可显著降低肥胖动物体内的血糖和游离脂肪酸,增强脂肪氧化,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因此acrp30可能是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重要保护因子。抵抗素的N端为信号肽,它是晚期分化的特异信号分子,重组抵抗素能使正常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症状,而其抗血清却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因此,有学者认为抵抗素是联系胰岛素抵抗与肥胖之间的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