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

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相关的多种抗原成分,在体内免疫系统中通过与其他免疫效应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参与机体的炎症和免疫反应。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腔狭窄、血液灌流减少,最终移植物被排斥,这些改变一般在真皮微血管较明显,提示真皮微血管是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攻击目标。动物实验已证实Ⅰa不相容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反应的靶子。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相关的多种抗原成分,在体内免疫系统中通过与其他免疫效应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参与机体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一、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ABO血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是输血、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主要抗原系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携带有人体主要血型A或B抗原分子,其在个体中的分布与红细胞A或B抗原一致,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亦可反映体内血型系统。

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HLA抗原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HLA抗原表达,在器官移植免疫中,这些抗原分子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抗原一样,直接影响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程度,是HLA型别不完全相符合的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血管内皮细胞在移植免疫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皮肤移植中,以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初次排斥反应的特征,早期内皮细胞膜破裂,细胞核缩小,细胞坏死、脱落,同时血管周围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腔狭窄、血液灌流减少,最终移植物被排斥,这些改变一般在真皮微血管较明显,提示真皮微血管是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攻击目标。动物实验已证实Ⅰa不相容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同种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反应的靶子。尚有研究提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独立于HLA抗原分子的特异血管内皮细胞抗原,该抗原不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其分子结构尚不清楚,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循环中发现的特异性抗血管内皮细胞自身抗体。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发现对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在炎性因子的刺激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可表达多种黏附分子,这可能是淋巴细胞渗出、浸润,从而造成宿主组织细胞损伤和对抗外来抗原防御的主要原因。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CD54) 为76~114kDa的单链糖蛋白,在正常情况下ICAM-1很少表达或不表达。在外伤、炎症刺激物作用下,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释放IFN-γ、TNF-α、IL-1等细胞因子,促进内皮细胞表达ICAM-1,增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与发展。ICMA-1也可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EBV转化的B细胞、单核细胞、上皮细胞、KC等细胞上表达。ICAM-1的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抗原-1(LFA-1)。

2.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ICAM-2,CD102) 是LFA-1的第二种配体,分子量为60kDa,其氨基酸序列与ICAM-1有36%的同源性,与ICAM-1不同的是,ICAM-2不受细胞因子的影响,在静止的血管内皮细胞上也有高水平的表达,也可在单核细胞、树枝状细胞和一些淋巴细胞上表达。

3.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CD106) 是极晚抗原4(VLA-4)的配体,分子量为100kDa或者110kDa,主要表达于细胞因子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介导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作用。

(二)选择素家族

1.选择素P(selectin P,CD62P) 是一种分子量约为150kDa的跨膜糖蛋白,通常储存于内皮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当内皮细胞受到凝血酶或组胺等刺激后数分钟,即可动员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选择素P主要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这种黏附是一种短暂的、可逆的过程,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进一步作用则由选择素E介导。

2.选择素E(selectin P,CD62E) 其表达主要局限于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起始黏附,且不依赖于白细胞的活化,也不需要白细胞整合素的参与。内皮细胞上选择素E可锚定白细胞,继而介导其活化,有助于白细胞稳定地黏附于内皮细胞,继而迁移至血管外。选择素家族的配体为Sialyl-LeX和Sialyl-LeA。

四、炎性介质与趋化因子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尚可通过合成、分泌炎性前介质参与皮肤炎症过程,如IL-1、IL-6、IL-8及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MCP、Gro-α等,参与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包括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促进T细胞增殖,促进炎症蛋白和炎症介质释放,诱导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黏附、激活、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