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伤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与治疗 加强营养,联用有效抗菌药物,必要时补液、输血,控制全身性疾病。还应防止接触性感染。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受伤后要及早处理,有某种化脓性病变更应及时治疗。此外,对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病人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4.预防 因中毒症状重,病死率高,故需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怀疑有全身感染者,应抽血做细菌学检查。

一、疖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红、肿、痛,直径范围不超过2cm。

1.预防 保持皮肤干净,在热天避免汗渍过多。

2.治疗

(1)初起红肿阶段:可用鱼石脂软膏。

(2)已成脓阶段: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停用上列各种方法,改用苯酚(石炭酸)点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除(勿用一般的切开法),出脓后敷以呋喃西林或依沙吖啶(利凡诺)湿纱条,直至病变消退。禁忌挤压化脓病变。

(3)全身反应较重时:如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应用抗生素,常首选青霉素。

二、痈

痈为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预防与治疗 加强营养,联用有效抗菌药物,必要时补液、输血,控制全身性疾病。病程早期局部热敷,可用鱼石脂软膏。若感染灶中心坏死组织多,已形成脓肿时,宜在局部浸润麻醉、氯乙烷喷射雾化冷冻或全身麻醉下,做“+”“++”形切口,直达深筋膜,提起皮瓣,清除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碘伏纱布填塞止血。术后每日换药,如创面直径超过4cm,须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再植皮覆盖。唇痈禁忌手术,可外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氯己定(洗必泰)液等湿敷,夹去脓栓及分离坏死组织,切忌挤压。

三、丹  毒

丹毒是皮内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1.临床表现 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患处烧灼样痛,出现边界清、稍高出皮肤的鲜红色片状红斑,有时伴小水疱形成,手指轻压退色,松手后很快复红。随着红肿区向外蔓延,中心区肤色变暗、脱屑,转为棕黄。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足癣或血丝虫病感染可反复诱发下肢丹毒,重者发展成象皮腿。

2.治疗 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或70%乙醇湿敷。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继续应用3~5d,以免丹毒复发。若有足癣、血丝虫病,宜积极治疗。还应防止接触性感染。也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由于很少形成脓肿,一般不需切开引流。

四、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产气杆菌引起的感染还可有捻发音,甚至出现蜂窝组织和筋膜坏死。全身症状常伴有畏寒、发热、乏力等表现。

1.预防 预防本病应平日重视皮肤清洁卫生和防止损伤。皮肤受伤后要及早处理,有某种化脓性病变更应及时治疗。婴儿和老年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要重视生活护理。

2.治疗 须注射抗生素,一般先用青霉素或苯唑西林,疑有肠道菌类感染时加甲硝唑。然后根据临床疗效或化验报告菌种调整用药。

一般急性蜂窝织炎的早期,可用碘伏消毒;但在病变进展期时,或是新生儿皮下坏疽、老年人皮下坏疽、颌下急性蜂窝织炎、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等皮下蜂窝织炎时,都应及时切开引流,以缓解皮下炎症扩展和减少皮肤坏死。切开时可做多个较小的切口,用药液湿敷纱条引流。同时要改善病人的全身症状,例如:高热时行头颈部冷敷;不能正常进饮食时,输液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呼吸急促时给氧或辅助通气等。此外,对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病人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五、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软组织感染,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损伤。中医将其归属“疽”的范畴。本病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的严重创伤后,潜伏期一般为1~4d,也有短至6h者。

1.病原菌 梭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短,为1~5d。肌肉坏死、蜂窝织炎。

(2)剧烈疼痛,高度肿胀,皮肤发灰、苍白渐变为黑色。皮下捻发音。肌肉坏死,臭鸡蛋味。

(3)毒血症重,易在24~48h死亡

3.诊断 应足够重视,尤其是有挤压伤史、环境气温高时更应重视。

(1)症状:局部肿胀、剧痛、捻发感。

(2)X线片示皮下积气。

(3)分泌物涂片可见粗大的阳性杆菌。

4.预防 因中毒症状重,病死率高,故需积极预防和治疗。开放性大面积损伤及止血时间过长、局部包扎过紧者应注意:

(1)彻底清创、引流、切开减张要彻底,应注意深筋膜和肌膜减张,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冲洗,外用生理盐水冲洗。

(2)早期使用大剂量青霉素,以及甲硝唑。

5.治疗

(1)彻底清创,大范围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2)青霉素:每天1 000万U以上。

(3)高压氧治疗。

(4)全身支持。

六、破 伤 风

破伤风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1.病因及病理

(1)破伤风杆菌在伤口上生长繁殖,产生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

(2)毒素与脊髓前角灰质突触小体和脑干神经核结合。

(3)兴奋性增高。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1~2周。

(3)第一期(1~2d):咀嚼肌酸胀,口齿不清。

(3)第二期(1~4d):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

(4)第三期(1~3周):全身痉挛,角弓反张,呼吸、吞咽困难,但意识清醒。本期死亡率最高。

(5)第四期:全身痉挛消失,仍有肌强直及反射亢进,本期死亡危险减小,数周内可以治愈。

3.防治

(1)伤口处理:清除异物及坏死组织;开放污染伤口;3%过氧化氢冲洗。

(2)预防措施:破伤风抗毒素(TAT)1 500U,肌注(应做过敏试验)。

皮试法:以0.1ml TAT加等渗盐水稀释成1ml,做皮内注射,观察10~15min,如有1cm以上潮红、隆起硬结为阳性。

对TAT过敏者,可做脱敏注射,但不能完全避免过敏反应发生。脱敏注射法:以1ml 1 500UTAT加等渗盐水稀释到原浓度的1/10,分为1ml、2ml、3ml、4ml,每半小时依次皮下注射1次,每次注射后应注意观察,如无过敏反应可继续注射,反之应停止注射TAT,并立即进行抗过敏治疗。

抗生素:抑杀破伤风杆菌,但对毒素本身无效。

(3)发病后的治疗

①TAT 2万~5万U,加入5%葡萄糖液500~1 000ml静脉滴注。

②确保呼吸道通畅,维护心血管功能,解除痉挛,避免光、声刺激。

③对症治疗。

4.预后

(1)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病死率为30%~60%。

(2)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

(3)经破伤风治疗后,仍需进行自动免疫。

七、蛇 咬 伤

1.临床表现 蛇咬伤分为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

(1)神经毒:发麻,头晕,目眩,肢体运动障碍,呼吸困难。

(2)血液毒:高热、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出血、血尿、尿少、脏器衰竭。

(3)混合毒素:兼有以上两种临床表现。毒蛇咬伤:在伤处留一对深的齿痕。

2.毒蛇咬伤后急救

(1)现场:用条带绑紧近侧肢体,每20min松开2~3min。

(2)清创:3%过氧化氢水冲洗,拔出毒牙,切开排毒。可用吸乳器或拔罐法吸毒。

(3)蛇药:如备有季德胜蛇药,可以外用或可以口服,用法见说明书。

(4)用蓝笔将病灶画一圈,留观以备观察病灶是否扩大。

(5)皮试TAT后,注射TAT。

(6)注射抗蛇毒血清,应做皮试,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

(7)全身支持治疗。

(8)保持肢体下垂。

(9)禁用中枢抑制剂、肌松剂、肾上腺素、抗凝剂。

(10)可用胰蛋白酶2 000~6 000U加注射用水10~20ml,封闭创口周围以分解毒素,阻止扩散。

(11)全身使用抗生素,防止合并感染。

八、创伤化脓性感染

创伤化脓性感染的形成决定于三大因素:病原微生物因素、人体防御功能、环境因素。

1.感染类型

(1)混合感染,伤口一般可检出2种以上细菌。

(2)二重感染,发生于抗生素应用治疗过程中的新感染。

(3)脓毒症。

2.诊断 化脓性感染一般有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感染较重的还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对怀疑有全身感染者,应抽血做细菌学检查。

3.预防

(1)妥善急救包扎。

(2)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初期外科处理:伤后6~8h为手术处理的最佳时机。初期外科处理应彻底,包括切开、切除坏死组织、清洗、止血、引流和制动等综合措施。关键在于及时处理伤口,彻底止血、清除异物、引流通畅等。由于创伤后肌肉的损伤程度与范围往往超过深筋膜,因此常需要适当地切开皮肤和深筋膜,充分暴露伤道,完全消除深部组织的张力,保证局部血流通畅。手术时发现异物特别是非金属异物,应该予以去除。术后正确应用抗生素和及时局部换药(更换敷料)对于预防伤口感染有重要作用,并且患肢制动。

4.治疗

(1)外科治疗。所有有感染的腔隙必须切开引流,注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以充分引流。对已经清创但仍发生感染的伤口,需要每日局部换药(更换敷料),等待肉芽组织生长和周围炎症消退,以获得二期愈合或经植皮手术使其愈合。

(2)加强全身支持治疗。

(3)合理使用抗生素。

九、全身性外科感染

主要是指有全身的炎症反应,如出现体温、循环、呼吸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1.病因

(1)继发于严重创伤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后,如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2)静脉导管来源感染。

(3)肠源性感染。

2.全身性感染常见细菌种类

(1)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

(2)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

(3)无芽胞厌氧菌。

(4)真菌。

3.临床表现

(1)骤起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

(3)神志改变。

(4)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或困难。

(5)肝脾可增大,严重者出现黄疸,皮下瘀斑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一般可达(20~30)×109/L,或降低,出现核左移。酸中毒表现,氮质血症,溶血等。寒战发热时抽血细菌培养可能为阳性。

4.诊断 根据原发病基础上出现典型脓毒症表现,一般能做出诊断。

5.治疗 应综合治疗。处理原发疾病,抑制杀灭致病菌,全身支持治疗。

(1)处理原发感染灶:包括明确感染来源,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等。

(2)应用抗菌药物:不要等待血培养结果,可先根据原发感染灶的性质及早联合应用估计有效的两种抗生素,一定要足量。怀疑有真菌性脓毒症时,应尽量停用广谱抗生素,改用对原有感染有效的窄谱抗生素,并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3)支持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

(4)其他:处理并发症。

十、常用手部感染引流术

(一)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术

1.麻醉 指神经阻滞麻醉。麻药中严禁用肾上腺素。

2.手术步骤 在指头侧面做一纵行切口,切口须距手指远端屈曲纹0.5cm处,以免损伤屈肌腱鞘。切断脓腔内纤维间隔,但勿靠指骨太近,以免损伤指屈深肌筋膜,如脓腔较大,则需做对口引流。去除坏死组织,放乳胶片引流、包扎。若指骨坏死或已有死骨形成,可做鱼口状切口,摘取死骨。如脓肿已从掌面自行穿破,亦应在指头侧面另做切口引流。一般不宜做鱼口状切口,更忌取指头掌面正中纵行切口,以免遗留疼痛性瘢痕或导致感觉障碍。

(二)化脓性腱鞘炎切开引流术

1.麻醉 指腱鞘炎可用指总神经或腕部(正中或尺)神经阻滞麻醉;小指或拇指腱鞘炎及尺、桡侧滑囊炎,可用臂丛麻醉或静脉麻醉。

2.手术步骤

(1)指腱鞘炎:在手指侧面正中做纵行切口。在各节指骨范围内分别显露腱鞘,并在病指的腱鞘远、近端各切开一小口,或置一根引流管,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引流,切口起自远端指关节,止于指蹼,每于指关节部中断。一旦感染扩散至滑膜囊,则应在相应部位切开引流。

(2)小指腱鞘炎及尺侧滑囊炎:沿小鱼际桡侧,自掌横纹稍远处,至腕横韧带水平做一切口。在掌腱膜深面分离结扎切断掌浅弓。牵开切口,于第5掌指关节的近端2cm处,保护跨越尺侧滑膜囊的指总神经,将尺侧滑膜囊纵行切开。

(3)拇指腱鞘炎及桡侧滑囊炎:自指掌关节至距腕3cm处,沿大鱼际内侧缘做一弧形切口。注意保护位于切口近端支配鱼际肌的正中神经返支。

(三)指甲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1.麻醉 指神经阻滞麻醉。麻药中严禁加肾上腺素。

2.手术步骤 甲沟炎未形成脓肿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对单侧的皮下脓肿,可在甲沟旁切开引流;双侧皮下脓肿,则行双侧切开引流;甲根处的脓肿则行拔甲术。

(四)掌深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

掌深间隙包括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掌中间隙位于手掌中央部略偏尺侧,基底为掌深弓、掌侧骨间肌和掌骨,掌面为坚韧的掌腱膜、掌部。鱼际间隙位于示指蚓状肌下。初期掌深间隙感染,可用红外线理疗。加重时应切开引流。

(1)麻醉:臂丛阻滞麻醉或静脉麻醉。

(2)手术步骤:鱼际间隙感染切口,应在掌面肿胀有波动处,不宜在虎口边缘。掌中间隙感染的切口在中指、环指的指蹼掌面,不超过掌横纹。切开后置入乳胶片引流。

(五)拔甲术

常用于指甲下脓肿及指甲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时。

1.麻醉 指根神经阻滞麻醉。麻药中严禁加用肾上腺素。

2.手术步骤 用尖刀分离指甲与甲床之间,以直血管钳夹住指甲中部,顺水平方向抽拔,或将指甲的一侧与甲床分离,然后用直血管钳的一叶插入该侧叶下至甲根,紧紧夹住指甲,向另一侧翻转,使指甲脱离甲床。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换药。分离甲床后,注意保护甲床,勿使其损伤,可避免新生指甲发生畸形。检查拔除的指甲是否完整,防止遗留指甲碎片,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