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肿瘤转移的一般规律

肿瘤转移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肿瘤转移的一般特点 肿瘤转移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关系密切。较易发生转移的肿瘤,其转移途径的倾向性也不同。一般来说,癌多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血行转移。肿瘤的转移一般遵循由近及远的规律。如肿瘤的淋巴转移,首先在肿瘤附近的淋巴结内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转移至肺或肝脏的肿瘤还可再发生转移而至全身。另外,血行转移有“逆行”转移的情况,肿瘤细胞可不经肺而直接播散至全身。

1.肿瘤转移的一般特点 肿瘤转移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关系密切。有的肿瘤可造成明显的局部浸润和破坏,但很少出现转移,如皮肤基底细胞癌、脊髓瘤、软骨肉瘤、脑恶性胶质细胞瘤等。而有些肿瘤则较早地发生转移,如甲状腺滤泡型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某些软组织肉瘤等。较易发生转移的肿瘤,其转移途径的倾向性也不同。一般来说,癌多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血行转移。肉瘤多发生血行转移。有些肿瘤尚有一定的器官转移倾向性或者转移的特点,如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滤泡型腺癌等好发骨转移,神经母细胞瘤易发生肝和肾上腺转移,乳腺癌除局部淋巴结转移外,易发生骨和脑转移,黑色素瘤则倾向于多脏器广泛的转移。

肿瘤细胞的转移常沿着一定的途径进行,E-wing早在1929年就以器官的血液、淋巴的引流方向来解释转移的发生。如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多来自乳腺、肺和胃肠道,而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多来自胸腔器官,如肺和食管癌;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主要至腋窝各群淋巴结;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血行转移多经门静脉首先转移至肝脏;阴茎癌或下肢皮肤癌及恶性黑色素瘤多首先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等。

某些肿瘤转移的特异性和某些器官对转移瘤的“易感”性,不能完全用解剖学的观点解释,故1889年Paget又提出了“种子-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殊的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Lucle等在1952年注射鳞癌细胞于兔的股静脉或肝静脉内,相同情况下,在肝内的转移灶总比肺内多。许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这一特殊的亲和现象已为人们所公认。

肿瘤的转移一般遵循由近及远的规律。如肿瘤的淋巴转移,首先在肿瘤附近的淋巴结内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许多肿瘤经血循环首先转移至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灶。而胃肠道肿瘤多经肝门静脉系统首先转移至肝脏。转移至肺或肝脏的肿瘤还可再发生转移而至全身。但肿瘤细胞也完全可以绕过较近的淋巴结而发生远处的淋巴结转移,称“跳跃式”转移。当淋巴结转移瘤阻塞淋巴引流时,还能发生“逆行”或“交叉式”转移。全身组织器官中淋巴管和微血管有着广泛的交通,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可进入血液循环而形成血行转移。当局部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导致改向转移的情况。

2.肿瘤转移的途径

(1)淋巴管转移:淋巴管转移是恶性肿瘤,特别是癌的常见转移途径。其主要步骤包括: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后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肿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粘连穿过内皮细胞间隙,在淋巴管内存活并被转运,到达淋巴结后在边缘窦停留并增殖,然后穿过窦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进入淋巴结实质内。随着肿瘤在淋巴结内的生长,正常淋巴组织被破坏,淋巴结逐渐增大,质地坚硬,位于表浅部位者多能扪及。根据淋巴引流的方向,对原发灶的诊断是有帮助的。

(2)血行转移: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颇为常见,约80%的晚期肿瘤患者周围血中可查出肿瘤细胞。在肿瘤转运、着床过程中,均有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参与,因此,任何改变血流速度、血液黏稠度及凝血机制的因素,均与肿瘤的血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淋巴结中的转移癌可穿过淋巴结表面被膜进入血管,肿瘤细胞也可经胸导管或其他淋巴血液通路入血。因此,淋巴转移可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血行转移。肝和肺分别是人体肝门静脉和腔静脉回流的终站,因此也是转移瘤的最常见部位。另外,血行转移有“逆行”转移的情况,肿瘤细胞可不经肺而直接播散至全身。

血行转移在靶器官中形成单个或多个的体积大小不等的转移灶,并倾向于在器官的边缘部位生长,这与脏器的血管解剖学特点有关。位于脏器被膜下的转移灶由于中心坏死,可形成中央“脐凹”,构成转移瘤的特点之一。

(3)种植性转移:种植性转移是指肿瘤细胞自瘤体脱落,在浆膜面和(或)黏膜面或其他部位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转移瘤。浆膜面的转移常见于腹膜、胸膜,也可见于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及心包膜等。子宫直肠陷窝或直肠膀胱陷窝处的种植性转移,通过肛诊可以扪及。脏层浆膜面的种植性转移可引起胸腔积液、腹水及粘连等。黏膜面的种植较少见,主要见于泌尿系肿瘤,但应与肿瘤的多中心起源相区别。

(4)肿瘤的直接浸润:由于肿瘤原发性病灶未得到发现,肿瘤的直接浸润途径转移在MCUO的诊断中不具备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