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时间:2023-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出血 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久治无效的晚期患者有发生脑出血者,此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呕吐。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达不到急性再障的诊断标准,即为慢性再障;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与急性再障相似,则称为重型再障Ⅱ型。慢性再障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需长期输注血制品,易使患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解释,使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有的患者病程长达10年以上。发病年龄多为2~46岁,仍以青壮年居多。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同急性再障。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贫血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急性型轻,慢性过程,常见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经输血症状改善,但维持时间较短。

2.感染 高热比急性型少见,感染相对容易控制。

3.出血 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久治无效的晚期患者有发生脑出血者,此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呕吐。

(二)慢性再障的诊断

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达不到急性再障的诊断标准,即为慢性再障;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与急性再障相似,则称为重型再障Ⅱ型。

国内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3.骨髓象 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SAA-Ⅱ型。

三、治疗原则

(一)祛除病因

禁止使用影响造血功能的药物;除必须检查外,避免与放射线接触;有病毒性肝炎者,积极治疗肝炎。

(二)支持治疗

严重贫血时应当输血,目前成分输血较普遍,根据血液有形成分缺少及出血、感染等情况,采用相应的成分输血。

(三)激素的治疗

雄性激素类药物:丙酸睾酮,每次50~100mg,每日肌内注射1次;司坦唑醇: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羟甲雄酮:每日15~60mg,分2~3次口服。

(四)骨髓兴奋剂

硝髓士的宁肌内注射5d,间隔2d,重复进行,直至缓解。一叶萩碱,成人每日8~16mg,肌内注射,小儿酌减。连用1.5~2个月,可出现疗效,疗程不得少于4个月。

(五)其他

莨菪类药物主要是解除骨髓微环境的血管痉挛,调整其血流灌注,从而改善造血微环境;微量元素类,氯化钴,钴能抑制细胞酶,使细胞缺氧,从而刺激肾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免疫调节剂主要药物为左旋咪唑;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疗程为3个月以上。

四、常见护理问题

(一)活动无耐力

(二)知识缺乏

(三)有感染的危险

(四)潜在并发症:出血

以上具体内容同急性再障。

五、健康教育

(一)心理指导

慢性再障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需长期输注血制品,易使患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解释,使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

(二)避免滥用药及有害物质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常见病因,如索米痛片、安乃近、氯霉素等对骨髓造血有害的药物,应避免滥用。避免接触X线、放射性物质、农药、苯等,定期复查血象。

(三)饮食指导

讲解加强营养与促进机体康复的关系;鼓励患者多进食动物蛋白及高糖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大豆制品、蔬菜、新鲜水果等,血小板低时应进少渣半流或流质饮食,防止消化道出血。

(四)休息、活动指导

病情稳定时可适当活动,加强锻炼,生活有规律。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过劳,防止骤起、骤立,起床时宜稍坐片刻后再下床活动,蹲位过久时要缓慢扶持起身,以免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致晕厥。

(五)避孕

育龄妇女注意避孕。

(六)出院指导

病情缓解出院的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气温变化时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凉。少去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有效地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