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内科药物治疗进展

临床内科药物治疗进展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物治疗是内科疾病治疗的最主要方法。护士身居临床第一线,不仅是各种药物治疗的使用者,而且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在执行用药医嘱时,准确掌握剂量、用药方法及配伍禁忌,避免技术性医疗事故的发生。在给药过程中执行用药监护,当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在临床药物试验中,遵照设计方案,观察药物在临床上“表现”的好坏,并做好记录。

内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在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以药物治疗为主,或仅有轻微创伤性(介入诊断和治疗)为其特点。药物治疗是内科疾病治疗的最主要方法。在以往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里药物治疗基本是内科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新的药物不断增加,使内科疾病药物治疗更加丰富,对各种各样的药物治疗手段与方法的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护士身居临床第一线,不仅是各种药物治疗的使用者,而且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护士在合理用药中应当做到,在为患者制定用药计划时起参谋作用,从给药技术的角度出发,主动提供咨询参考性意见。在执行用药医嘱时,准确掌握剂量、用药方法及配伍禁忌,避免技术性医疗事故的发生。在给药过程中执行用药监护,当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在临床药物试验中,遵照设计方案,观察药物在临床上“表现”的好坏,并做好记录。对各种药物的优缺点,提出评价或鉴定性意见。

一、护士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1.正确识别药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护士是患者安全使用药物的最后关卡。护士要提高药品的准确性,首先要保证药品名称准确无误。中文药品名称有2种,通用名和商品名,在我国一个通用名可以有多个商品名,如果识别不清,就可能造成重复用药,严重时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如氯沙坦(科素亚)和缬沙坦(代文)为一类降压药,如果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本病区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就可能避免重复用药引起的过度降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外观相似的药品种类繁多,如双氯酚酸钠(扶他林)和贝那普利(络汀新)均为小片剂;10ml氯化钾和10ml氯化钠注射液外观、安瓿大小以及瓶体上均使用蓝色标签。因此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或注射前的核对和把关至关重要。

2.掌握药品适应证,严密观察病情 护士身处临床一线,不仅应该了解和熟悉药物的适应证,还应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地高辛的说明书中明确表示,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每次使用地高辛之前,护士应常规测量患者的脉搏,低于60/min时,应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对于近期有黑便史的患者慎重使用阿司匹林、苯海拉明等药物,有血压的患者不可服用含布洛芬、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加速心率、升高血压的作用,布洛芬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促进血管收缩,也会升高血压,从而使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甚至发生脑血管破裂。

3.明确药物使用方法,正确使用药品 护士在使用药物时应以药品说明书为准,采取正确的服药方式。缓释、控释药物,抗感染药物等不能掰开或碾碎服用,巴米尔、儿童百服宁、胃舒平等需要嚼碎后服用或溶于水中服用。使用胺碘酮时应进行过敏试验,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如药液浓度大于2mg/ml应中心静脉导管给药。

二、用药的注意事项

1.注意用药顺序 一定时间内使用超过一种药物时,各种药物使用顺序的变换可影响药物相互作用效应。如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据报道治疗小鼠的链球菌感染,先用青霉素G,隔1~2h再用氯霉素可不发生拮抗,且疗效好,而相关的用药顺序或两种药物同时注射可产生拮抗,故临床上需要用青霉素或氯霉素时,前者宜比后者约早2h使用。又如用利血平耗竭神经元内的儿茶酚胺,后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无不良反应,相反的用药顺序可引起血压升高。

2.注意选择最适宜的用药方法和工具 给药方法要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的目的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决定,而且应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病情、治疗反应、选择不同的穿刺工具。输液疗程在3d以内且液量、药量不多者可选用头皮针。输液疗程在3~10d者,宜选用套管针,输液疗程2周以上者,应选用深静脉穿刺导管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成人输液速度控制在60~80gtt/min,老年人输液速度为40~80gtt/min。若滴速过快可增加患者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如果滴速过慢,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治疗浓度,有的甚至在输液中发生分解和聚合,如氨苄西林,β-内酰胺环科在输液中发生裂解,然后发生聚合,增加过敏的机会。护士应对所管患者的用药情况全面掌握,经常巡视病房,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3.注意用药时间、次数和药物剂量 不少药物的疗效与给药时间密切相关。饮食与药物相互作用,也可改变药物疗效。例如:利福平清晨空腹服用,则药物吸收迅速完全,且能减少肝“首关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若进食后服药,则会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因此在实行用药医嘱时,应根据合理用药理论做到适宜时间内给药。

静脉滴注抗生素习惯将一天剂量1次给予,这样造成血药浓度波动较大,一天内低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过长,因此应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按时给药。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主要见于药物成分不能互相混合或有效成分的吸附,由于释放出气体产物、中和沉淀、水解、氧化还原而引起药效改变。护士一般习惯用药液配伍后是否发生变色、浑浊作为配伍禁忌指标,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因为不少药物配伍后发生理化改变和药理改变,并不引起外观的改变,而效价却明显降低,并产生不良反应。

三、健康教育

1.饮食与合理用药 饮食与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表现为饮食可改变药物吸收率、吸收量和代谢率、药物与饮食的配伍禁忌、药物影响饮食的营养价值等。如果在服药期间注意饮食配合,则可提高疗效。相反配合不当,则可降低疗效,甚至可产生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如服用驱肠虫药后,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虫体排出。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帕吉林、苯乙肼等药物时,应禁用含酪胺高的食物和因储藏过久已发酵的食物。含酪胺高的食品有扁豆、奶酪、腌鱼、啤酒等。

2.年龄和合理用药 人体生理功能、体液及体重比例、血浆蛋白的含量、药物的吸收、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都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特别是婴儿和老年人更为特殊。婴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中枢神经容易受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的剂量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可随意估计。老年人全身组织细胞功能减退且基础耗氧量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差,用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既往用药史及变态反应、副作用等,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观察神志及全身反应。

3.服药依从性教育 内科患者病程长,常反复住院,需要长期服药。有些患者经多方医治后,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私自停药、加药。有的患者听到别人用某种药物有效,便生搬硬套仿效,忽视了自己的体质与他人的差异。还有人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不同的药物或同一种药物会对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疗效,并且耐心讲解错误用药会造成的危害。

服用降压药、精神类药、抗哮喘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患者一般需要长期用药或终身用药,且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用药是治标不治本,即使感到病情好转,也不应该擅自停药。一旦停药,症状又会出现,有时还会出现反弹,甚至比服药前更严重。服用镇咳药(含可待因等成分)、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地西泮、氯硝地西泮等)等药物的患者往往须长期服药,可产生依赖性,若立即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若已达到治疗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停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