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防卫机制的内容

心理防卫机制的内容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心理学史上,曾对心理防卫机制作过许多精彩的描述,提出20多个专有名称,非常诱人。而这一类的防卫机制,也常见于严重的精神病人,所以,又称之为精神病性心理防卫机制。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退行机制主要是为了争取别人的同情、帮助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多见于较轻的心理疾病病人,如强迫症、癔症,故把这类防卫机制归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

医学心理学史上,曾对心理防卫机制作过许多精彩的描述,提出20多个专有名称,非常诱人。后来,不少学者试图给予系统化的分类,把这些心理防卫机制分为自恋、不成熟、神经症和成熟4类。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主要的心理防卫机制内容。

一、自恋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早期人格的发展处于自恋即自我中心的阶段,常使用自恋的心理防卫机制。而这一类的防卫机制,也常见于严重的精神病人,所以,又称之为精神病性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否认机制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把已经发生但又不能被自己所接受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定,认为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这些中国俗语与成语,都可以帮助我们体会、理解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对亲人的突然死亡、对自己身患癌症等根本不予相信,认为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否认,当然可以保持暂时性的心理平衡,减少心灵上的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但这毕竟是“自我欺骗”,最终还是必须承认现实。这种否认机制,在心理障碍病人中常以妄想表现出来。

2.外射机制 这种机制是把自己遭受心理挫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别人,认为是别人造成他的困难和障碍,总是怨天尤人,用这样的心理策略来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的情绪。有心理学家认为,精神病人产生被害妄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病人本身存在有加害别人的意图。自己要害人,却以别人要害自己为“借口”。由于病人无法分清现实与妄想,表现为一种精神病态,因而,人们便把外射机制视为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

3.曲解机制 这也是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所谓曲解,就是把客观的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比如,把不利于自己的情况看成为结局未定,把挫折由大化小,把别人对自己的排斥当成是照顾,把别人对自己的歧视认为是重视,“打肿脸充胖子”,保持自己的自尊心。在心理障碍病人中最常见的是以夸大妄想或幻觉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自卑和痛苦。

二、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多产生于幼儿时期,其性质是不成熟的,而且这类防卫机制也见于一般病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退行机制 有时,人们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便以比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机制。退行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比如,堂堂七尺男子,会在疼痛难忍时失声叫出“妈呀!”。这就是运用小孩的方式来对付疼痛或困难,是一种退行的现象。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退行机制主要是为了争取别人的同情、帮助和照顾,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许多病人常常会表现出这种退行机制,特别是在慢性病人和轻型的心理疾病病人中更是多见。比如,小孩常以头痛、肚子痛、手脚麻木等作为借口逃避上学,而成年人往往在为了逃避某种困难或难题时亦发生类似的情况,以避免处理这些现实的、自己又难以应付的问题。这种退行机制,特别是在癔症病人和疑病症病人身上表现最多。

2.幻想机制 所谓幻想,是指人在遇到实际困难而又无法处理时,便脱离现实,想入非非,以其愿望和情感任意想像,以求得内心的满足。“自我陶醉”,做“白日梦”,以幻想代替现实。由于常在儿童身上表现突出,所以医学心理学把这种幻想归入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小孩都要受大人的管束,有的男孩不满这种管束,便会沉醉于“孙悟空式”的白日梦里,认为自己有七十二变的本领,谁也管不了。而如果有的人由于不满家庭,看不惯父母,直至幻想自己的父母并非“生身父母”,并形成固定的观念,那就表现为妄想状态。

3.内射机制 内射机制与外射机制完全相反,它是把爱或恨的对象与心理指向自身,而外射机制是指向别人或别的事物。内射机制的特点是广泛而无选择地吸收所有外界的东西。一些病人常把自己生病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前世作孽”,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有心理学家认为,抑郁者的自伤、自杀行为,正是由于其对自身的过分自责,把对外界的厌恨转向自己的缘故。

三、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

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多见于较轻的心理疾病病人,如强迫症、癔症,故把这类防卫机制归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转移、隔离、合理化、反向机制等。

1.转移机制 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无法发泄自己的感情,而转移到其他比较可靠的,或者能够接受的人或事物上去。平常我们说的“迁怒于人”“迁怒于物”,就是转移机制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受到领导的批评,肚子里有一股气,但没有地方发泄,便发到家人的身上,或向妻子发火,或对小孩指责,弄得家里人莫名其妙;又比如,有的女青年恋爱失败,被男友抛弃,她对此毫无办法,便把对男友的强烈憎恨转移到所有的男人头上,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人”,甚至就此“终身不嫁”,做“独身主义者”。转移机制可以表现在各种心理疾患中,最常见的是强迫性神经症病人,他们把对某种事物的厌恶转移到其他的各种事物上去,产生一种泛化现象。

2.隔离机制 所谓隔离,就是把容易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事情从意识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心理防卫机制的表现,比比皆是,它帮助人们减少许多烦恼的情绪。比如,家里老人死了,却不说是“死了”,而是说“仙逝”“归天”“长眠”或者是“与世长辞”,讲得粗俗一点,就是“回老家”,而实际上都是死的意思,但用这些词语来代替,似乎能减轻一点悲哀之感。“瘌痢头怕讲电灯泡”是隔离机制最形象化的写照。我们对病人做心理治疗时,应当注意观察病人运用隔离机制的情况,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人问题的症结。一般说,病人不愿触及的问题,正是我们在心理治疗中必须帮助病人解决的问题。

3.合理化机制 人们在受到挫折之后常常会想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和解释,以求原谅自己,得到自我安慰,减少痛苦的情绪。这就是合理化机制的作用。为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理由。“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就是因为吃不到葡萄,心理上不那么好受,所以用“葡萄是酸的”这个理由来加以解释,以安慰自己。中国的语言很丰富,有许多口头禅,比如“破财免灾”“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都是在自己碰到挫折时讲的话,是合理化机制的典型例子。

4.反向机制 反向,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这是处理一些不太容易被接受的欲望与行为时所采用的方法。内心的某种欲望,由于社会道德规范或者国家法律的不允许,不能表现出来,便竭力加以控制。反向机制,可以在某些神经症病人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病人因偶然写错了一句话,受到别人的指责,以后凡是看到纸张和笔,就会在脑子里反复出现“不能写”的观念。有的病人因为害怕自己会杀人,见到刀、剪之类的锐器就会紧张不安,唯恐自己控制不住,产生不良的后果。反向机制常见于自信心很差的病人。

四、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升华、幽默、压抑机制等。从人格发展的观点来看,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属于比较有效的、比较成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成人常会运用这些方式,并容易被社会接受,所以,称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1.升华机制 升华,就是把自己不容易实现的欲望进行改变,指向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比如科学的创造发明、文学的艺术活动等,既能使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又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机制是人们适应环境活动中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防卫机制。

2.幽默机制 人处于尴尬的境地时,常以发笑、开玩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处理问题。这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堪的局面。据说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趣闻,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的夫人是一位脾气非常暴躁、不顾场合发火的女人。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客厅与客人交谈,突然,他的夫人跑进来冲着他大骂一通,接着又端来一盆水,从苏格拉底的头上倒下来,弄得苏格拉底全身湿透。而苏格拉底面对这种难堪的局面,仅付之一笑,并对客人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他就是用这样的幽默语言,作自我解嘲,使事情平静地过去了。幽默是一种高尚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格比较成熟的人,都能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合适的幽默打破窘境,改变困难局面。所以,幽默是属于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有益于身心健康。

3.压抑机制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内心痛苦的念头、感情或行为尽量抑制下去,不主动地去思念,以保持心境的安宁,这就是压抑的心理防卫机制。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常将痛苦的事情“遗忘”。比如,某些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却偏偏把它忘记,似乎没有发生,别人问起,总是会说“不知道”“记不起来”等,避免因提到这件事而引起痛苦。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也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倒是应当帮助病人发泄出来,以利其身心健康,因为压抑情绪对人是有害的。

心理防卫机制有20多种,如果真正罗列,还有更多。这些机制除了上述分类以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有人把它分自我逃避机制、自我防卫机制和攻击机制。这些都是学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的分类,在这里不再加以评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