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

人工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生态环境交织着社会和文化的因素,明显地受其影响而带有特定社会文化的特征。人工生态环境中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类有两种基本需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强烈影响,即对隐僻的需要和个人空间的需要。环境长期过分拥挤,也使心理变态及死亡率日益增加。

人工生态环境交织着社会文化的因素,明显地受其影响而带有特定社会文化的特征。人工生态环境中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密度与过分拥挤

人类有两种基本需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强烈影响,即对隐僻的需要和个人空间的需要。隐蔽的需要即独处,不为他人打扰。隐蔽和个人空间的需要均因不同的个体、交往对象、文化背景、不同时间和情境以及心理状态而有别。

实验表明,个体在面临短期拥挤情境,隐蔽和个人空间需要遭到破坏时,会有如下一些反应:对进入已经高密度、高温房间的陌生人怀有敌意;表现出攻击性特征(对男性);用粗暴态度和语言对待、冲撞他人(对男性);与他人交往减少;焦虑不安情绪明显增加。现代社会的不断城市化,人口密度剧增,人们心理上处于“超负荷”(即信息超载)状态。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过量信息猛烈冲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应接不暇,备受重压,疲于奔命;而城市中自然物质的丧失,高层建筑和坚固设施等“非人格化环境”的盲目膨胀,使人本身显得软弱无力,相形失色,严重挫伤了人的自信和勇气。人们由此采取两种消极方式去对付环境,一是反抗,人们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增强;二是出现人际冷漠、隔阂和“集体麻痹”。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

环境长期过分拥挤,也使心理变态及死亡率日益增加。Gall(1972)调查了精神病求诊率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发现大量焦虑、紧张颓废、分裂症等都出现在人口密集地区,特别是住房拥挤的家庭中。

因此,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越来越拥挤,个人空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为此,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环境都需要有合理的设计。

(二)噪声与污染

一般说来,噪声都出现在人为的环境中,它干扰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和休息。由噪声引起的急躁、厌烦等不愉快情绪称噪声烦恼度。持久的噪声会损伤人的中耳、内耳或听神经功能,导致耳聋;噪声能影响视觉功能,降低视力清晰度、暗适应能力、色觉感受性和视野。噪声还能影响人对信息的感知和操作能力。

长期噪声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过程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心脑血管、胃肠内分泌等功能受损,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失眠嗜睡、乏力、情绪不稳、暴躁易怒、恐惧惊慌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心身疾病和精神抑制、错乱或精神病复发。

许多研究证实,在噪声条件下工作的人员易出现烦躁不安、易于疲劳、注意涣散、反应迟钝,甚至严重的紧张焦虑。我国对超标准工业噪声对心理健康危害的调查表明,超标组的神经性焦虑(100%)、心身疾病(79%)、工伤事故(9.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6%、18%和5.9%,有显著性差异(高洪威、温泉润等,1987)。

噪声对人身心健康的危害,既与噪声的客观性(强度、频率、时间)有关,也与个人生活经历和习惯、身体素质、经济状况及个人的需要和心理状态有关。

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电磁波污染及其他环境污染等都是一种生态破坏,是一种有害的人工生态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对人的心身伤害,包括癌症等。

由此可见,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若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给人类自身带来不可避免的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