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可见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

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他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

一、整体察病

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和谐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否则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不同程度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所谓整体察病,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只有广泛而详细地占有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判断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全面综合分析。可见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

二、诊法合参

是指诊察疾病时,应将望、闻、问、切诸法参用,诸诊并重,综合收集病情资料。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必须诊法合参,才能全面、详尽地获取诊断所需的临床资料。因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故中医学强调诊法合参,正如《医门法律》所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四诊抉微》也说:“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

实际上,临床时四诊运用是难以截然分开,往往望时有问、有闻,按时也有望、有问等,并通过问诊等而提示检查的内容。有时是望色在先,有时是闻声在先,有时是问病在先,并不一定都是按问望闻切或望闻问切的固定顺序进行。

三、病证合参

是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疾病诊断。在中医学中,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阶段性结论。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病情。因此,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正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通过辨病而确定了病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是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当疾病的本质尚反映不够充分时,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要进行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不断进行临床实践,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