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体质如何辨证论治

不同体质如何辨证论治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辨证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中医学重视辨证,并非忽略辨病。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对生活现象、生理表现、病理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效应的实践观察,经过反复地综合与归纳、分析与对比,逐步地形成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诸多特征,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此,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而且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

在生理和病理上,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机能,保持着与自然界的统一。一年四季由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而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人体也必须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如夏季气候炎热,则腠理开泄而汗多尿少;冬季气候寒冷,则腠理致密而汗少尿多等。这种适应性的生理变化,既维持了人的体温恒定,也反映了冬夏不同季节人体气血运行与津液代谢的状况。同时,自然气候的变化也对疾病发生规律产生着影响,表现为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季多肝胆病,夏季多泻痢病,秋季多痨嗽病,冬季多哮喘病等。

人体的阴阳气血亦受昼夜晨昏的影响。人体的阳气,在白昼运行于体表,有利于脏腑机能活动;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睡眠休息。反映了机体受昼夜的影响而产生的阴阳消长变化。在病理上,多数疾病都有昼轻夜重的特点,不少慢性疾病常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而有“业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社会心理、婚姻家庭、生活环境和方式等诸多方面。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人的行为活动影响社会,社会环境各因素的变化,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社会地位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差异,可使人们身心机能产生诸多的差别。社会的进步,无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各种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等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引起情志的波动,而影响人体健康或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复发。此外,环境污染,噪音干扰,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对人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因此,中医学认为,适应自然、社会,保持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维持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总结了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诊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因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中医辨证学认为,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基本组成要素。症状,是指疾病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体征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证,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所做的高度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体征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思维过程。

所谓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对疾病进行相应处理的治疗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以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为依据,从整体出发,以联系的、运动的观点,全面地分析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现象,以“症”求“证”,病证结合,从而确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中医学重视辨证,并非忽略辨病。所谓“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作高度病理概括。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变本质的分析和把握,辨病则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的辨识和把握。例如慢性泄泻和水肿,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均可见到形寒肢冷、疲乏无力、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肾阳亏虚的证候。但慢性泄泻病人以泄泻日久,甚至滑脱失禁,完谷不化为主,可不出现水肿;而水肿病人的主症是肢体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可不出现泄泻。其治疗虽均以温补肾阳为主,但慢性泄泻者是补肾阳而固涩止泻,而水肿者则是补肾阳而化气行水,这充分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证候,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釆用不同的治法。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