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网膜毛细血管出血怎么治疗

视网膜毛细血管出血怎么治疗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周后到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口服西药不详,中药服用十灰散、水牛角片,并结合针灸治疗,无好转,住院半个月后自动出院。诊断为右眼颞上、下支静脉阻塞。根据病情随症加减,继服4个疗程,病情好转。随访3年,未复发。视网膜出血,血循环障碍引起血循环紊乱,多滞多瘀,因此在治疗上活血化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原有高血压病史,左眼视力下降20天。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

★ 从寒凉血凝,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杨某,男,56岁,1998年6月就诊。右眼突然视物不清,并逐渐视力下降到眼前光感。1周后到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口服西药不详,中药服用十灰散、水牛角片,并结合针灸治疗,无好转,住院半个月后自动出院。又到某私人诊所服中药治疗近半年,仍不见效。查:右眼视力光感,外眼无异常,玻璃体轻度浑浊,右眼底视盘颞侧上、下支大片状出血,色暗红浓厚,遮挡颞侧视盘,黄斑部点状出血,中心反光消失。诊断为右眼颞上、下支静脉阻塞。中医诊断为暴盲,气滞血瘀型。治拟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由于患者曾过用寒凉止血药,以致瘀血凝而不散,故治疗时稍加温通药物。

处方:黄芪50g,丹参2Og,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当归尾15g,川芎20g,生三七粉1Og(吞服),路路通15g,地龙15g,生鸡内金2Og,郁金2Og,生山楂3Og,柴胡20g,桂枝10g。2日1剂,每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5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后,在上方基础上去桂枝,加浙贝母、枳实各15g,薏苡仁3Og。根据病情随症加减,继服4个疗程,病情好转。查:右眼视力0.15,眼底瘀血基本吸收,阻塞静脉有中断,侧支循环形成,视盘边缘稍模糊,黄斑中心反光隐约可见,周围色素紊乱,点状瘀血,视网膜有点状萎缩斑,眼底形成机化。再在基础方上加海藻、昆布、三棱、莪术各3g,服用2个月。一共服药13个疗程好转,视力提高到0.3。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 眼底出血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终造成瘀血阻滞,视网膜营养中断,其功能障碍,甚则造成视网膜萎缩、坏死并发症,是致盲的常见因素。应用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黄芪益气,气行则血行,推动瘀血消散;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共奏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地龙通经络止痉,扩张血管,故投之有效。笔者认为,眼科之眼底出血,不宜过用寒凉单纯止血药,药物过寒则阻遏阳气,寒凝气滞,瘀血不散,出血难以吸收;活血祛瘀也易耗气,造成局部进一步的瘀滞,故重用黄芪;久病生郁,故加郁金、生鸡内金。视网膜出血,血循环障碍引起血循环紊乱,多滞多瘀,因此在治疗上活血化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生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生蒲黄具有凉血止血、活血消瘀之功,生三七和生蒲黄都具有祛瘀生新,止血不留瘀之效,止血、活血双向调节。路路通,《纲目拾遗》谓其“通行十二经”。故方中常用此三味药。本病多肝火、血热、阴虚等证,故应与全身症状结合进行辨证,适当配伍相关药物。由于本病直接影响视网膜的血供营养,出血时间过长会使视网膜、视神经萎缩、坏死,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时间越长治疗就越困难。笔者所举病例就是时间过长,视力难以恢复到满意,所以抓紧时间治疗是视力恢复的关键,并适当配伍解痉通络药,在临床上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徐明怡.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眼底出血50例.四川中医,2002,4:73)

★ 从气虚血瘀,络脉痹阻论治

【病案】 陈某,男,5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左眼视力下降20天。曾用西药血管扩张药及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半个月余,视力无明显好转。患者脸色萎黄,短气懒言,舌胖苔薄白,舌边有瘀斑,脉弦细,血压170/100mmHg(22.7/13.3kPa)。视力:右眼1.0,左眼0.2,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动脉管径狭小,反光增强,鼻上支动脉呈铜丝状改变,左眼视盘色泽潮红,边缘模糊,视网膜动脉管径狭小,反光增强,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颞上支动静脉交叉处可见一片状出血斑,颞下支及鼻侧视网膜静脉旁均有散在的火焰状出血,黄斑部色泽灰白,中心亮点未见。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拟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丹参15g,黄芪3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5g,三七3g(研末冲服),地龙6g,银柴胡10g,车前子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规量内服吲达帕胺、地巴唑、芦丁、维生素C片。

复诊:按上方治疗12天后,左眼视盘充血减轻,边缘可见,视网膜出血斑色泽变淡,视力恢复至0.4,血压160/90mmHg(21.3/12.0kPa)。以原法原方,继服治疗。

三诊:又服药15天,视力恢复至0.8,视网膜出血斑基本消失,静脉充盈度减轻,血压150/90mmHg(20.0/12.0kPa)。改用杞菊地黄汤,调理以善其后。(徐天明,徐杜.补阳还五汤在眼科中的临床应用.江西中医药,2006,12: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