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以前,历代医家对于失眠证脏腑辨证的认识,多执一偏,或重在心胆,或重在心肝,或偏于胃,或偏于心,即使有主张五脏皆令人失眠者,其论也主要是对病机的认识,而清代已有不少医家对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林佩琴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失眠证的辨证治疗,共分为24个不同证型,兼述其病机、治方,较沈金鳌所分的19个证型更为详细。

(一)动静辨证论

失眠证的辨证前代论述颇多,或谓阳不入阴,或谓多虚、多热,或谓心神,或谓胆虚,或谓魂魄不藏,或谓心肾不交。清代《医方辨难大成》也指出人们对于失眠证的辨识,列举过繁,难以把握,为此他提出以动静来括其致病之因,证治之机。认为失眠的发生主要在于阴阳不得相交,《内经》所论其理甚明,但后世医家发挥各异,列证过繁,主张以寤寐的生理病理特点,把握辨证之机。提出寐为阴象,所以能寐者,主乎神,神安则寐,不安则失眠。神之所以不安,必有动之者,血何以致亏?亦必有动之者。认为只要把握动静之宜,就可辨清其病因病机,确定相应的治法,只要静其身心、耳目、意念等,则无失眠之虞。然从其所论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动静,其实与阴阳气血名虽异而实同,在治疗上也以调理阴阳为主。

(二)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古人多以日夜节律来认识寤寐的形成发生,因此虽有养生家论及昼卧(即午睡),但历代医家则鲜有述及日不能寐者,或者可以说他们并未把昼不能寐作为单一的病证来看待。至清代则有医家专门论述了日夜失眠之辨,如陈士铎在《辨证录》、《石室秘录》、《辨证玉函》等三书都有论及,但所载并不一致,《辨证录》认为白天失眠为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为心不交于肾,而《辨证玉函》则与之截然相反,参照《石室秘录》“心惊不安”与“夜卧不睡”的论述,当知《辨证玉函》之文有误。但在临床上,一般主张失眠证的患者不宜昼卧,因此日夜失眠之辨的临床意义并不大,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小。

(三)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清代以前,历代医家对于失眠证脏腑辨证的认识,多执一偏,或重在心胆,或重在心肝,或偏于胃,或偏于心,即使有主张五脏皆令人失眠者,其论也主要是对病机的认识,而清代已有不少医家对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沈时誉《医衡》卷四辑有梅鼎所补“寝食说”,其中系统论述了失眠证脏腑辨证的内容。认为“若劳神殚虑,耗其阴血,惺惺不寐,病在心也。若神气衰微,疑神疑鬼,怔忡恇怯,独处无睡,病在肝胆也。若水气上逆,喘嗽有音,不能仰卧,病在肺也。若因有惊恐,神出舍空,痰乘虚入,则谵妄不寐,病在心胞络也。若气血不足,病后虚烦,则略睡易醒,病在脾也。若伤寒阳明腑病,内有燥屎,则热盛而卧不安,病在胃也。若年高之人,气虚血减,肌肉渐涩,昼不精而夜不瞑,病在营卫也。故心、脾、肝、胆、营卫之不卧,多属不足。肺、胃、胞络之不卧,多属有余也。”[31]从失眠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入手,详细论述了心、肝、脾、肺、肾、胃、胆、心包络与营卫之辨。

沈金鳌提出了以失眠所兼见症来辨别五脏病位,在肝则不快之状多见于左,在肺则不快之状多见于右,在心则不快之状多见于上部之中,在胃则不快之状多见于胸腹之中,在肾则不快之状多见于下部之中。当然这一辨别方法较为粗糙,临床上仍需依据病人的综合临床表现加以辨证方可。

吴澄则以卧位来判别脏腑病位,他认为左侧卧位不能眠者,为肝病,右侧卧位不能眠者,为肺病。这种以中医左肝右肺之说来区分左右不得眠各自病位的方法,未见于其他医籍,可谓吴氏首创,在临床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四)系统的辨证分型

明代后期,医家对于失眠病证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如张介宾对于失眠证的病机论述较详,有助于其后医家的辨证分型;李中梓总结前人经验,始将失眠分为5个证型;秦昌遇的辨证分型更为细致,他首先分为内外两证,外证分为七型,内证分为六型。至清一代,医家对于失眠证的研究更重视内伤所致者,因此在辨证分型上,虽然外感所致者不及明代秦昌遇列证之详,但内伤证较之明代更加精详。如吴澄将失眠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忡悸不寐、恐怖不寐、昼夜不寐、夹邪不寐、烦热不寐、热渴不寐、怔忡不寐、痰涎不寐、忿怒不寐、饮浓茶不寐、心事烦扰不寐、产后不寐等12个证候类型,并分别论述了其病机特点与主要治法,详细而全面,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沈金鳌对于失眠证分证更详,他依据病机与发病的不同,共分为19种证型,分别为:劳心之人不寐,年高之人不寐,痰多之人不寐,虚烦之人不寐,通宵不寐者,寐即惊醒者,喘不得寐者,虚劳烦热不寐者,肝虚惊悸不寐者,大病后虚烦不寐者,方卧即大声鼾睡、少顷即醒、由于心肺有火者,兼肺气盛者,劳心胆冷、夜卧不寐者,癫狂病发、火盛痰壅不寐者,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寐者、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不寐者,思虑过度、因脾主思、致脾经受邪、两手脉缓、经年累月不寐者,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魄飞扬、通夕不寐者等。

林佩琴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失眠证的辨证治疗,共分为24个不同证型,兼述其病机、治方,较沈金鳌所分的19个证型更为详细。如: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胃不和则卧不安,卧则喘、心血不足或神不守舍,肝虚受邪、梦中惊悸、魂不守舍,营卫俱虚、神魂失守,胆火郁热、口苦神烦,肾阴久亏、孤阳浮越,心火焦烦、津干口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胆虚不眠,心胆俱怯、触事易惊,病后虚烦不眠,虚劳烦热不寐,高年血衰不寐,喘不得寐,卧易惊醒,通宵不寐,烦不得寐、服药不效,病久余热不止、遗精不寐,胆虚,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怔忡健忘、癫狂失志不寐等。

虽然吴、沈二氏的分证较繁,证型的代表性不够典型,但对于失眠的辨证治疗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