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腹膜后肉瘤(

第二节腹膜后肉瘤(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诊断的依据和要点:80%的腹膜后肿瘤为恶性肿瘤,常见肉瘤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和横纹肌肉瘤等。一般肿块巨大,除了典型的脂肪肉瘤外,影像学表现难以明确诊断,最后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肿瘤常体积巨大推压周围器官,侵袭性生长,侵犯腹膜后器官和肌肉,伸入各种腔隙内。腹膜后肉瘤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与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有关,易转移至肝和肺,并直接侵犯周围脏器。

【影像检查的目的和方案】

1.影像检查的目的 发现病灶,判断肿瘤性质和病灶累及范围,帮助手术计划的制定以及疗效观察和随访。

2.影像学检查方案 CT或和MRI常规和增强扫描,三维成像有利于明确侵犯范围。

【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的依据和要点:80%的腹膜后肿瘤为恶性肿瘤,常见肉瘤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和横纹肌肉瘤等。一般肿块巨大,除了典型的脂肪肉瘤外,影像学表现难以明确诊断,最后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1.X线表现 对于肿瘤本身价值有限,胃肠道造影检查显示肠道受压和侵犯间接征象。

2.CT表现 具有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征象,如胰腺和脾静脉向前推压提示来源于腹膜后,十二指肠、升降结肠和肾脏受压移位等,需要和来源于腹膜腔、胃肠道和盆腔内的巨大肿瘤鉴别。

(1)脂肪肉瘤:实体型、假囊肿型和混合型,实体型以纤维组织为主,假囊肿型为黏液脂肪肉瘤。肿瘤常体积巨大推压周围器官,侵袭性生长,侵犯腹膜后器官和肌肉,伸入各种腔隙内。肿块内含有脂肪成分CT值小于-20Hu则高度提示脂肪肉瘤,实体部分可有轻中度强化。实体型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困难(图11-2)。

(2)平滑肌肉瘤:占腹膜后恶性病变的11%,易出现坏死囊性变,边缘环状强化,钙化少见,易转移至肝呈“牛眼征”(图11-3)。

(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软组织密度,肿瘤中心可有坏死,约1/4出现钙化,中等强化。

图11-2 脂肪肉瘤

A、B为混合型脂肪肉瘤,肿瘤巨大,广泛侵犯腹膜后以及肠系膜根部,成分复杂,内有脂肪密度区域;C、D为实质型,内无脂肪成分,诊断困难

(4)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肿瘤内常伴钙化。

3.MRI表现 腹膜后恶性肿瘤常T1WI为低信号,T2WI中等高信号,坏死囊变区高信号,出血可于T1WI呈高信号征象,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脂肪肉瘤内的脂肪具有特定的信号特征: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减低。

【结合临床】

肿瘤小时无症状,压迫和影响附近脏器产生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腹块、腹痛,以及相应的脏器压迫刺激的症状。

图11-3 平滑肌肉瘤

A.CT平扫;B.CT增强扫描动脉期;C.静脉期冠状位重建图像,左侧肾脏前方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内有点状钙化和不规则坏死区,中等强化,左肾无积水

【鉴别诊断】

与肝、胃肠道间质瘤和腹腔内的巨大肿瘤鉴别,腹膜后肿瘤一般将胰腺和脾静脉向前推压,部分肿瘤难以鉴别(图11-4)。

【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为主,无法完全切除者予以放疗和化疗。

【临床演变与复查】

腹膜后肉瘤容易局部复发和转移,与病理类型和恶性程度有关,易转移至肝和肺,并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复查以CT首选,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有无复发和转移并监测疗效。

图11-4 恶性间皮瘤

A、B.CT增强扫描静脉期;C.冠状位重建;D.矢状位重建图像,左侧肾脏前方不规则肿块,边缘见条状索带,并左肾积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