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检查目的
(1)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和性质并作鉴别诊断;
(2)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2.影像检查方案
(1)超声价廉、省时,应作为首选方法;
(2)进一步再做CT检查。CT表现不典型者可进一步做MRI检查,MRI对于病灶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影像诊断】
1.超声 肿瘤表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边缘可见裂开征、血管进入或血管贯通征。肿瘤多呈强回声,少数为弱回声,或强弱混杂的不均匀回声。
2.CT
(1)平扫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通常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T值为30Hu左右。
(2)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始增强,随时间延续,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展且增强幅度逐渐下降。
(3)延迟扫描:小的血管瘤可与周围肝实质等密度。巨大血管瘤中心往往因瘢痕或坏死囊变而有裂隙状低密度影(图2-11,图2-12)。
3.MRI
特征性表现:肿瘤T1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逐渐增高,形成所谓的为“亮灯泡征”。增强检查采用T1WI动态扫描,表现形式同CT(图2-13)。
图2-11 肝海绵状血管瘤
A.CT平扫,右肝占位,呈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B.增强扫描动脉期,右肝病灶边缘开始强化;C.增强扫描静脉期,右肝病灶边缘进一步强化,向病灶内部延伸;D.增强扫描延迟期,右肝病灶实质大部分被强化,由于病灶较大,中央部分病灶尚未强化,表示血管瘤强化的渐进性过程
图2-12 肝海绵状血管瘤
A.CT平扫,右肝占位,呈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B.增强扫描动脉期,右肝病灶边缘开始强化;C.增强扫描静脉期,右肝病灶边缘进一步强化,向病灶内部延伸;D.增强扫描延迟期,右肝病灶实质大部分被强化,中央部分病灶尚未强化;E~H.肝动脉DSA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瘤强化的渐进性过程
图2-13 肝血管瘤
A.MRI T1WI左肝内侧段病灶呈低信号,强度均匀,轮廓清楚;B.MRI T2WI左肝病灶呈显著高信号,与周围肝实质形成鲜明对比,形成所谓的“亮灯泡征”;C.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左肝病灶不均匀强化;D.MRI增强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充满整个病灶
【结合临床】
1.血管瘤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又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成年女性多见。
2.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为影像学检查中偶尔发现。
3.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肝组织或邻近脏器产生腹部不适,腹痛或可触及肿块。
4.巨大的血管瘤可因外伤或肝穿刺而导致破裂出血,自发性破裂出血者少见。
【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 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常阳性,MRI上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动态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巨块型肝癌假包膜的显示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包膜的出现高度提示HCC的诊断。
2.肝转移瘤 常为多发,增强扫描多表现为环形强化,延迟期对比剂充填不明显。转移瘤在MRI的T2WI上无“亮灯泡征”表现。一般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作出诊断。
3.FNH FNH动脉期强化显著,门脉期和(或)延迟期则多呈等密度。中心放射状瘢痕是FNH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
4.腺瘤 少见,为富血供的良性肿瘤,病灶的边界比较清楚。另外,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且多为育龄期妇女,对腺瘤的诊断有帮助。
【治疗原则】
小的、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需治疗,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以动态观察其变化。大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较有效的方法。经供血动脉的血管瘤栓塞硬化术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多有开展。
【临床演变与复查】
肝血管瘤是良性病变,肿瘤大小变化缓慢。介入栓塞术后可间隔3~6个月复查肝CT,观察血管瘤大小的变化、瘤内碘油沉积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