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宏伟、王坤正等为探讨Legg-Perthes病发病机制,设计制作了静脉回流受阻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其方法是:选择幼犬20只,应用医用TH胶股骨颈内注射法制作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于注药后4周、8周、12周分别行X线及CT检查,并分批处死动物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显示:注药后其影像学改变最早发生于术后8~12周,在早期即可出现类似Legg-Perthes病的表现。X线检查示注药后双髋关节平片见实验侧干骺端有TH胶聚集,股骨颈周边部分引流小静脉内可见TH胶栓塞。以后随实验时间延长,小静脉内TH胶栓塞仍清晰可见,干骺端TH胶因骺板缓慢生长而逐渐远离骺板。术后4周、8周股骨头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术后12周时部分幼犬股骨头骨化核变扁、变小,关节间隙增宽,未见点状囊变区。CT检查示实验侧术后4周CT检查正常,术后8周时部分幼犬CT片提示有股骨头骨骺高度下降,关节间隙轻度增宽,关节软组织轻度肿胀表现。至术后12周时,除以上表现更明显外,尚有个别幼犬实验侧股骨头骨骺区出现点状囊变。仍可见干骺端TH胶存留。大体形态观察见双侧股骨头形状无差异,12周时实验侧关节软骨色泽较对照侧发暗,关节软骨与骨骺黏附强度下降,软骨剥离及股骨头凿切容易,干骺端疏松变软。光镜观察见实验侧病理改变主要集中于软骨下区,随实验进展,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表现为骨小梁较对照侧稀疏,骨小梁中骨细胞减少,骨小梁有中断现象,骨细胞脂肪变性,空缺骨陷窝增多。实验侧骺板变薄,术后12周骺板平均厚度,对照侧为(0.158±0.022) cm,实验侧为(0.142± 0.023) cm,两组比较,t = 2.238,P < 0.05,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侧骺板细胞排列不规则,骺板软骨增生区明显可见软骨细胞柱倾斜、弯曲。术后不同时期实验侧所有标本骨骺内微循环呈现淤血状态,干骺端及滑膜下小静脉内可见TH胶栓,干骺端小动脉管腔通畅,干骺端改变主要表现为骨髓内脂肪细胞明显增多。他们认为应用医用TH胶股骨颈内注射法制作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探讨静脉回流受阻因素在Legg-Perthes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刘尚礼采用注射硅胶的方法研制了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具体方法是:随机选择幼年杂种狗25只,体重为3~6 kg,并经X线片证实其股骨头颈之间未闭合骺板。随机选其中5只为空白组,做正常股骨头颈血循环及组织学观察。其余20只共40侧髋关节,随机选20侧(左、右侧数各半)做股骨颈硅胶注射,并以自身对侧为对照。麻醉方法氯氨酮静脉滴注注射为主。20只幼犬在股骨颈注射硅胶前后都将行双侧的骨内压测定和静脉造影。注射硅胶后处死时间分别为1 d、3 d、1周、3周、6周和12周。所有股骨头颈标本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结果显示:20只幼犬双侧股骨颈内压大致相等,左侧平均为3.30 kPa(24.8 mmHg),右侧为3.10 kPa(23.3 mmHg)(P > 0.5)。经股骨颈注入硅胶后,其注射侧的骨内压明显增高,平均为4.26 kPa(32.0 mmHg),对照测为2.84 kPa(21.3 mmHg),P < 0.001。髋关节静脉造影显示注射侧的静脉引流障碍,与临床Legg-Perthes病患者相似。X线平片检查表明,经硅胶注射后,20侧中有6侧(30.0%)出现与Legg-Perthes病相似的股骨头坏死,5侧(25.0%)出现可疑坏死,余下9侧(45.0%)未见股骨头坏死征象。病理检查有如下主要表现:①空白组中可见幼犬股骨头颈之间静脉通路主要为股骨颈表面之静脉丛,这些血管从股骨头内、外缘处穿出,其次为骺板中的血管,这些血管与骺板垂直方向,贯穿头颈之间。②股骨颈中部注入硅胶后,可见硅胶只堵塞一部分股骨头颈之间的静脉和骨髓腔。动脉管腔未见硅胶存在,亦无压扁。硅胶周围未见组织反应。③20侧经硅胶注射的股骨头颈,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坏死与骨髓坏死,与临床Legg-Perthes病患者相似。坏死程度与处死动物间隔时间的长短成正比。④骨髓腔内在硅胶注入后早期(1~3周)以股骨头出血或充血多见,但在晚期(6~12周)则以脂肪增殖为多见。⑤注硅胶侧的股骨头关节软骨内偶见软骨坏死灶和软骨细胞退行变性。骺板中的软骨细胞柱也出现扭曲和骺板变薄现象。总之,20侧股骨头颈经硅胶堵塞部分静脉和骨腔之后,所引起的骨内压改变,静脉回流障碍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均与Legg-Perthes病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