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荣、张念非等成功诱导了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具体方法是: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20只,雌雄不分,体重约3.5 kg,随机分成4组。A组5只,单纯马血清静脉注射2次,间隔3周,剂量为10 ml/kg体重。B组5只,单纯类固醇激素甲泼尼龙腹腔内注射,40 mg/(kg·d),连续3 d。C组7只,马血清和激素联合注射,先静脉注入马血清每次10 ml/kg,共2次,间隔2周;第2次马血清注射后2周,连续3 d腹腔注入甲泼尼龙40 mg/(kg·d)。D组3只,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做对照。4组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8周,16周,26周,30周处死动物,取每只动物双下肢制成标本观察,共40份标本。大体标本观察见:所有实验动物的股骨头颈外形完整,软骨面平整光滑,透明,未见明显退行性变。滑膜肥厚水肿,部分动物关节囊内有关节积液。放大的X线片见:股骨头外形正常,关节间隙正常。B组和C组动物在16~30周的标本有骨质疏松,C组较重,但无明显骨硬化表现,关节面平整,未发现软骨下骨折及软骨面塌陷等改变。光镜下见:早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A组无明显改变。B组有轻度改变,主要表现为骨髓内生血细胞部分坏死,脂肪细胞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排列。墨汁灌注示血管数量轻度减少,其中以软骨下骨板及其下骨髓内较明显。骨小梁的数量形态及体积类似正常对照组,但骨小梁内骨细胞的空陷窝占据一定比例,骨小梁周围缺乏成骨细胞。C组的变化较B组明显,主要是骨髓内生血细胞坏死较多,脂肪细胞增大且融合成片,骨髓内血管减少更明显,骨小梁较稀疏、变细,骨细胞空陷窝比例更高。中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A组出现轻度骨髓生血细胞坏死,其他同对照组。B组软骨下骨板轻度变薄,骨小梁变稀疏,变细。软骨下骨板及其下骨髓内血管数量减少更重,骨细胞空虚陷窝增加。骨小梁周围出现一些梭形成骨细胞,但无明显沉积性成骨。骨髓内有轻度纤维化。C组上述改变明显严重,主要表现为软骨下骨板明显变薄,骨小梁变得非常稀疏且细小,部分骨小梁断裂成片,骨髓内纤维化严重,血管数量减少明显,骨小梁内几乎全为空虚的骨细胞陷窝,周围有少许梭形成骨细胞,但无明显沉积性成骨。后期改变:A组已恢复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表现。B组骨髓内脂肪细胞又恢复部分正常形态,偶见生血细胞,血管数量增加,骨小梁周围有成骨细胞并有沉积性成骨。C组出现骨髓内纤维化修复现象,主要显示骨髓纤维细胞增加,纤维组织呈现与骨小梁相同方向的排列,变细与断裂的骨小梁周围被纤维细组织包裹,但软骨下骨板仍较薄。骨髓内血管数量明显增加。此期表现提示骨小梁的修复是以骨髓内纤维细胞增生及化生而成。早、中、后期标本切片均示软骨面无塌陷,软骨细胞排列正常。
魏青、杨杏芬等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2只,雌雄各半,体重15~2.0 kg,检疫1周后,随机分为动物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马血清和甲泼尼龙合用诱导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行活体股骨头X线照片、股骨头切片光镜、电镜和骨动力学检查。放大X线片: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头骨皮质完整,无塌陷,骨小梁模糊不清,细小状的骨小梁消失,剩粗大纵向的骨小梁,骨小梁间隔增大,股骨头内有散在的低密度区,股骨头圆韧带窝下周边的骨质密度增高。光镜检查: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小梁间距增宽,部分动物骨小梁连续性尚好,但变纤细,部分断裂,空骨陷窝增多,成骨细胞少,血管数量减少,部分血管内有网状纤维充填,骨髓腔内有少泛新出血区,骨髓造血细胞少,代以较多脂肪细胞。电镜检查: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表现为成骨细胞稀疏,粗面内织网上多聚核糖体脱粒、解聚,线粒体数量多,肿胀呈圆形,峭稀而少。非空骨陷窝内骨细胞极少,细胞体积大,胞内有巨大脂滴,细胞核被挤向一侧,核固缩,染色质浓集,有的可见核膜溶解,核碎裂,胞质固缩,周围骨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骨组织代谢动力学检查,模型组股骨骨生长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病变骨代偿修复能力差,需及时进行治疗。提示本实验16周诱导出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可用于股骨头坏死机制研究。
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用兔股骨颈截骨方式建立了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骨缺血坏死模型,骨折后1周缺血的股骨头骨组织仍然存活,股骨头缺血后2个月,可发生明显的骨坏死现象。骨折后4个月发生全部或大部骨坏死。
杨述华、杨操等成功建立了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他们选用5只成年白色雄性大耳家兔,体重(2.83±0.62) kg,3%戊巴比妥钠30 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药,无菌操作下做右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并使股骨头脱位,将股骨头套在一橡皮漏斗内,橡皮孔紧缩住头颈交界处,橡皮下用于纱布围绕,以保护股骨头以外的组织,将液氮倒入漏斗内并维持3 min,用温盐水将股骨头复温后复位,缝合切口各层,术后每天肌注青霉素20万U预防感染。结果:X线检查,术后7d 、14 d拍片,见股骨头密度无明显变化,30 d及60 d后拍片均见冷冻股骨头较对侧密度增高。组织学检查见:术后3 d,见整个股骨头呈完全性坏死,骨陷窝空陷,髓腔充满坏死的组织碎片,术后7 d,股骨头与术后3 d相同,无明显改变,术后2周,近股骨颈部,髓腔见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增生,股骨头中部骨小梁坏死,骨陷窝空陷,髓腔仍为坏死组织碎片,术后1个月,见股骨头近颈部髓腔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骨小梁坏死、吸收,骨小梁表面见少量新骨形成。股骨头中部见髓腔间充质细胞增生,术后2个月,见股骨头中部髓腔未分化的间实质细胞增生,骨小梁坏死,陷窝空陷,骨小梁表面骨吸收,有少量新骨形成,对侧正常的股骨头均见髓腔正常骨髓组织,骨小梁陷窝内骨细胞饱满。由于冷冻立即使股骨头呈完全性坏死,而且逐步开始修复反应,这一模型适用于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研究。他们在术后3 d切片证实股骨头完全性坏死,术后半月股骨头近股骨颈部已开始修复,可见髓腔内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增生,术后1个月已有新骨形成,修复反应已发展至股骨头中部,髓腔见大量未分化的间实质细胞增生,此时X线片提示股骨头密度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