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观察和(或)保护负重不能阻止疾病进展。日本骨坏死协会根据病变的部位提出了X线分型,后来又提出根据MRI的分型,位于内侧或中心的小病变(如A型和B型)比那些发生在负重区的病变更容易进展至塌陷,这样的病例应仔细观察。有些骨坏死可以不发展至软骨下骨折和塌陷,但若坏死进展则应进一步治疗。
1. 保护性负重 使用双拐可有效减少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但不提倡使用轮椅。关于应用该方法能否减少股骨头塌陷仍存在争论。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早期骨坏死有治疗作用,但目前尚无特定的药物经过严格科学方法证明可以使骨坏死的病理过程逆转。有些血管舒张药物或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也许对治疗有所帮助,舒筋活血的中药对病人全身的作用可能大于局部治疗骨坏死的作用。
3.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通过热效应或机械应力作用于骨组织或细胞,引起电位变化或空化效应等,活化细胞和组织,激活细胞增殖,促进组织生长,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这类方法在预防和治疗早期骨坏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主要有体外冲击波、微波、超短波、分米波、电刺激和高压氧等(图3-40)。
4. 介入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是在C臂监视下将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以及中成药等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等股骨头供血动脉,或插管灌注配合局部坏死区内注射促骨生长剂,以达到扩张股骨头区血管、溶解脂肪栓子、疏通股骨头微循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新骨生长和修复坏死股骨头的目的。但确切疗效并不清楚,有人怀疑一二次介入治疗能否解决如此复杂的骨坏死难题。
5. 基因治疗 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基因治疗还局限于实验阶段。实验证明转染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股骨头坏死有修复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可促进坏死骨组织内血管再生,促进坏死骨修复,但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
6. 干细胞移植 目前,临床上有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报道,但具体疗效研究较少,而且其诱导分化过程以及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7. 组织工程治疗 骨形态生成蛋白(BMP)是目前惟一能诱导异位成骨的细胞因子,因而成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目前已有采用髓芯减压后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异体骨复合bBMP、自体骨髓植入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报道,近期疗效尚可,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