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八节癫与癫样发作

第八节癫与癫样发作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简单性失神发作,又称典型失神发作。③肌阵挛性失神发作,又称肌阵挛性小发作。④运动不能性发作,又称失张力性猝倒发作。发作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月者,称部分性癫持续状态或称Koshevnikov癫。⑥自动症,发作期间意识混浊,做出一些简单或复杂动作,分别称为简单自动症和复杂自动症。但功能性部分性发作为原发性良性发作,多见于儿童。发作频度较少,常为数月发作1次。发病年龄可为15个月至17周岁,平均7周岁。

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涉及的部位不同,可表现为发作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障碍。

【分类】

临床上,将癫分为,原发性癫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癫 又称真性或特发性或隐源性癫,其真正原因不明。

2.继发性癫 又称症状性癫,由其他疾病引起。

【原因】

1.脑部疾病

(1)先天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Sturge-Weber综合征、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等。

(2)颅脑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3)颅脑外伤:产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各种颅脑复合伤等。

(4)颅内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寄生虫性感染所引起的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蛛网膜炎、脑猪囊尾蚴病等。

(5)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6)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早老性痴呆及老年前期病等。

2.系统性疾病

(1)缺氧:窒息、一氧化碳中毒等。

(2)代谢疾病:如血糖、低血钙、苯丙酮酸尿症、尿毒症、碱中毒、水潴留等。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胰岛素瘤等。

(4)心血管疾病:如阿-斯综合征、二尖瓣脱垂、血压脑病等。

(5)中毒性疾病:有机磷、酰肼类药物、中枢兴奋药及某些重金属中毒等。

(6)其他:如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儿童佝偻病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是诊断癫的主要依据,应询问家族史与胎儿期及围生期情况。有无产伤、头颅外伤、脑炎、脑膜炎、脑寄生虫等病史。注意询问初次发作年龄、发作情况及以后的发作频度、发作时间、场合、有无先兆,哪一部位首先出现症状,发作时有无意识障碍、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病理反射、自伤、外伤、尿便失禁,发作后有无肢体瘫痪、无力、神经系统体征等。

2.临床表现 癫的发作形式繁多,常见如下几种类型。

(1)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又称癫大发作,按其发展过程分为3期:①先兆期,是在意识丧失前瞬间出现的各种体验。常可为特殊性幻视、幻嗅、眩晕、肢体麻木、触电感、内脏感觉(如腹内气体上升或热血上涌感),或将头眼向一侧斜视,或伴恐怖感、奇异感等,一般持续≥1s。②惊厥期,继先兆期后随即意识丧失。先为强直性发作(强直期),突然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上肢伸直或屈曲,手握拳,下肢伸直,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凝视。呼吸肌强直致呼吸暂停,面唇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唇、舌或口腔黏膜可有咬伤。约持续20s进入阵挛期,全身肌肉呈节律性抽搐,频率开始较快继之逐渐减慢,最后一次痉挛后抽搐停止。此期自主呼吸恢复,面、唇发绀逐渐减轻,口腔内分泌物增多,口吐白沫或血沫。还可伴尿失禁、全身大汗,持续约1min。③昏睡期,呈昏迷状态,然后逐渐清醒。有的患者在清醒过程中挣扎、拒抗、躁动不安。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可有头痛、全身乏力、疼痛、呕吐等。

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后意识尚未恢复而又连续多次发作,称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持续状态。

(2)失神发作:又称小发作,通常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简单性失神发作,又称典型失神发作。临床表现为突发突止的意识障碍,可在工作、活动、进食和步行等情况下发生。患者突然动作停顿、呆立(坐)不动,手中持物跌落,呼之不应,但从不跌倒,持续5~30min。醒后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一日发作数次至上百次不等,多见于6~12周岁儿童。②复杂性失神发作,又称失神(小)发作自动症。除发作时意识丧失外,发作期间还可有类似颞叶自动症表现,如咂嘴、无目的摸索、双手摩擦、徘徊等一些刻板动作且对发作期不能回忆。本症发作时间较短,无感觉性及精神性先兆,过度换气亦易诱发。③肌阵挛性失神发作,又称肌阵挛性小发作。表现为两侧对称性眼、面、颈、四肢或躯干短暂肌阵挛发作,不伴或伴有短暂意识障碍。2/3患者过度换气可诱发,约半数儿童患者对光敏感。④运动不能性发作,又称失张力性猝倒发作。突然出现短暂意识障碍,肌张力丧失致姿势不能维持而跌倒。

(3)简单部分性发作:又称局限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的发作。①简单运动性发作,多呈阵挛性发作,少数呈强直性发作。常见于一侧肢体远端,如手指、足趾或一侧口角或眼部,持续数秒至十数秒后自然终止。发作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数月者,称部分性癫持续状态或称Koshevnikov癫。发作若按大脑皮质运动区排列顺序扩展,可从某一局部扩及一侧头面及肢体,此时不伴意识障碍,称Jackson发作(癫);②简单感觉性发作,多为手指、足趾、口角或舌部的发作性麻木感、针刺感、触电感等,也可类似于简单运动性发作。神经元异常放电沿大脑皮质感觉区顺序扩散,成为Jachson发作。若扩及中央前回则呈部分性运动性发作,若扩及中央回及对侧皮质则呈继发性全身强直-阵发性发作。

(4)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癫,伴意识障碍的部分性发作。因其病灶多在颞叶,故又称颞叶癫。有的病灶并不在颞叶,而在额叶或边缘叶。其症状为①特殊感染性发作,多为幻觉发作。嗅幻觉者多闻及难以形容的怪味,如腐尸臭气、烧焦或霉烂气味等。视幻觉者表现为眼前闪光、视物变大、变小、变形、变近、变远等。听幻觉者可听到模糊或清晰的语声、噪声或乐声等。味幻觉者为尝到异味感。前庭性者有旋转感、飘浮感等。②内脏感觉性发作,常自感腹部或胸部有一股热气向头部上升,还可有心悸、腹痛、肠鸣、急便感等。③记忆障碍发作,常对陌生人、地域有似曾相识或旧地重游的熟悉感,或对熟人、熟地有陌生感或失真实感。④情感障碍发作,表现为恐惧、焦虑、不安、愤怒、忧郁或欣快等。⑤思维障碍发作,表现为强迫思维、妄想等。⑥自动症,发作期间意识混浊,做出一些简单或复杂动作,分别称为简单自动症和复杂自动症。前者为咂嘴、咀嚼、吞咽、流涎等,或为反复搓手、拍手、解开衣扣、掏摸衣袋等症状;后者分为睡行症和漫游症两种。睡行症多在夜间睡眠中突然起床活动,做出一些不可理解或可理解的动作及行为,如整理室内物品、清扫、洗衣、开关抽屉等,然后又复入睡,次晨对发作经过毫无所知。⑦漫游症又称神游症,是指发生在白昼,离开原工作岗位,无目的漫游,或搭乘车船,外出旅游等,对发作过程亦多不能回忆。有时伴精神运动兴奋,表现为赤身裸体、无理吵闹、越墙、跳楼等。若伴幻觉,可做出一些伤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等危害社会治安的暴力行为。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数时、数天乃至数月之久。

(5)功能性部分性发作:以往认为,部分性(局限性)癫均为继发性。但功能性部分性发作为原发性良性发作,多见于儿童。①儿童良性中央-颞棘波灶癫,多在3~13周岁发病且多在睡眠中发作。表现为一侧口角、齿龈感觉异常及一侧口唇、面部、舌咽部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言语困难,但意识清楚。抽搐可波及上肢,甚至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发作频度较少,常为数月发作1次。至青春期自愈,预后良好。②儿童枕部放电灶癫,属原发性、良性癫。发病年龄可为15个月至17周岁,平均7周岁。多为发作性黑矇、幻视、错视,继之可有偏侧肢体阵挛性抽搐或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闭目状态下,脑电图可见发作性枕部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波发放,睁眼时即消失。

(6)其他类型:①婴儿痉挛,以短暂、激剧和强烈的多发性肌强直或阵挛性收缩发作为主要表现,以“折刀样”或“鞠躬样”、“点头样”发作居多。常在婴儿期(4~6个月)起病,多伴智力发育迟滞。可由胎儿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多种原因引起。②热性惊厥,是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所伴痉挛发作。见于3周岁以前婴幼儿,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与热度高低不呈正相关,低热亦可引起,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预后多良好,多数不需服用预防性抗癫药物,学童期自愈。一部分患儿在反复热性痉挛后,转为无热惊厥(癫)。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钙、血脂、脑脊液检查等。

(2)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极为有价值的辅助手段,间歇期检查其阳性率可达50%以上。重复检查并适当选用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睡眠及药物等诱发试验,其异常率可增至90%。长时间脑电图监测和电视录像,可进一步提高阳性率。主要的癫波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高度失律和其他发作性节律波等。

(3)其他:经颅多普勒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扫描、CT、MRI等检查,可进一步查明病因。

【鉴别诊断】

1.癔症 临床症状与癫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癔性抽搐发作时意识清楚或朦胧,发作形式多变,往往有号哭或喊叫,面色潮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发作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2.晕厥 发作时以意识障碍为主,很少在卧位(尤其睡眠)发作。发作过程较缓慢,在意识丧失前常有头晕、眼前发黑、腹部不适及心慌等症状。晕厥时,常有面色苍白,血压降低。意识丧失时,很少伴抽搐,平卧后意识很快恢复(本章第二节)。

3.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 呈发作性的局限性抽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或跌倒,应与部分性癫及失神发作相鉴别。TIA通常发病年龄较大,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脂增高等心血管性疾病,脑电图多无癫性发作波。

4.发作性低血糖 可伴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极似复杂部分性癫发作。但多在清晨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时血糖降低,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迅速缓解。

【病因治疗】

一旦病因明确即应对因治疗,如为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组织瘢痕、颅内异物等可行手术治疗。脑寄生虫病,需行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刺激,以免其发作。

【对症处理】

1.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首先将患者置于安全处,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处于张口状态,可在上下臼齿间垫软物,以防舌咬伤。抽搐时,轻按四肢以防误伤及脱臼,抽搐停止后使其头转向一侧,以利口腔分泌物流出,防止吸入肺内致窒息或肺炎。抽搐停止而意识未恢复前,应加强监护以防自伤、误伤、伤人或毁物等。

2.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 此为严重的紧急情况,需及时正确处理以减少其致残和死亡率。

(1)控制抽搐:①地西泮,成年人首次10~20mg,按1~5mg/min缓慢静脉注射。有效但复发者,30min后可重复应用。或首次用药后,将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100~250ml中缓慢滴注(10~20mg/h)。视发作情况控制速度和剂量,24h总剂量不超过120mg。儿童剂量每次0.25~0.5mg/kg静脉注射,速度为1mg/min,婴儿不超过2mg/次,幼儿不超过5mg/次。5~10周岁为1mg/岁,儿童一次用量不超过10mg。新生儿及婴儿亦可用,每次0.5~1mg/kg肛管注入,应注意呼吸抑制。②异戊巴比妥钠,成年人0.5g,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成10ml,以50mg/min速度缓慢匀速静注,直到抽搐停止后再追加50mg,剩余部分可行肌内注射。注射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呼吸。③苯妥英钠,按8~10mg/kg或突击剂量14~20mg/kg,成年人以50mg/min、儿童以1~3mg/min速度缓慢静注。心律失常、呼吸功能障碍及低血压者慎用。④利多卡因(局麻药中毒者禁用),成年人用1%利多卡因10ml,以20mg/min速度匀速静注。⑤10%水合氯醛,成年人20~30ml、儿童0.3ml/kg保留灌肠。⑥发作控制后,应继续鼻饲或口服抗癫药。

(2)减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100ml、呋塞米20~40mg或10%葡萄糖甘油利尿脱水,以减轻脑水肿(第7章第六节)。

(3)其他:维护呼吸道通畅,注意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控制高热及感染等。

3.抗癫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一经确诊及早用药:仅一次发作且有明确诱因或数年一发者,可先观察,暂不给药。

(2)尽快控制发作:长期按时定量服药,间断服药既无治疗价值,又有导致癫持续状态的危险。

(3)按癫发作类型选药:选择有效、安全、价廉和来源有保证的药物。通常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选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部分性发作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失神发作选丙戊酸钠、乙琥胺;婴儿痉挛选ACTH(24~50μg/d,4~6周)、泼尼松、氯硝西泮等。

(4)合适的药物剂量: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控制发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剂量。坚持长期按时定量服用,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监测调整剂量。

(5)单一药物为主:一般主张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当用1种药物已达最大剂量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出现明显毒副作用,或有2种以上发作类型时,可考虑2种药物联合使用,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6)更换药物:某一药物已用至极量,除因毒副作用而无法继续使用外,均应严禁突然撤换,以免引发持续癫状态。鉴于此,换药至少应有1周以上的交替时间。

(7)停药:根据发作类型、既往发作情况、颅内有无持久性病灶和脑电图异常而定。原发性癫完全控制2~4年后,脑电图正常或发作波消失者才可考虑停药。停药宜逐渐减量,最好在3~6个月内完成。继发性癫有时停药困难,有的可能终生服药。

【手术与麻醉

凡确诊为癫者,均应经系统药物治疗。在血浆浓度监测下治疗2年仍不能控制,每个月发作4次以上且病程超过3年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方法有三类。①一类为切除癫灶或癫源区,如大脑皮质、脑叶及大脑半球切除术等。②第二类为阻断癫放电的扩散通路而提高癫阈值,破坏癫的兴奋结构,如大脑联合(胼胝体)切开术、立体定向脑深部结构摧毁术(杏仁核、Forel-H区)等。③第三类为刺激癫的抑制结构,如慢性小脑刺激术。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术前应稳定情绪,保持充分休息与睡眠,避免烟酒等刺激物。抗癫药应服至术前1d晚,必要时加用镇静药。麻醉前镇静药量应适当加大,但不可抑制呼吸与循环。地西泮与氯丙嗪可预防癫阿托品与东莨菪碱亦可应用。体表小手术可在局麻下完成,四肢手术可行神经干阻滞,下腹以下手术可用椎管内麻醉。其他部位手术(尤其癫发作频繁者),应首选气管内全麻。最好用硫喷妥钠或咪达唑仑诱导,小剂量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可引起脑电棘波,故应加大剂量。麻醉维持宜用异氟烷、七氟烷或地氟烷,不宜单独使用氯胺酮、羟丁酸钠、普鲁卡因和恩氟烷,可与地西泮、巴比妥类或冬眠药合用。异氟烷维持浓度宜达0.7~1.0MAC,且于切除癫灶前后保持相同浓度,以保障病灶准确定位与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