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气消痰,和胃镇肝法

降气消痰,和胃镇肝法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以调和脾胃,消痰散水,镇肝降逆为主要大法,方可取效。临证之际,在用药剂量上要注意生姜与代赭石的比例。入院前2小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经头部CT证实右侧丘脑出血。诊为中风,证属痰热腑实,胃失和降。从此例中可见,旋覆代赭汤所治疗的呃逆属于痰气交阻于中焦脾胃,胃失和降,这是此方治疗脾胃病的审证要点。

【原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

伤寒为病在表,若汗不得法,或吐,或下皆属治法不当,表邪虽解,但脾胃气已伤,故腐熟无权,运化失常,则痰饮内生,阻于心下,逆于胃脘,气机痞塞,胃气上逆,故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这正是本证的主要原因。噫气不除是本证的主证。所谓噫气不除,涵义有三:其一,噫气频作,连续不断,言其噫气之重;其二,噫气虽频作,但心下痞硬不能解除,故本证为痞满与噫气并存;其三,或是已用过泻心汤治疗,然而心下痞硬与噫气仍不解除。根据本证病情推断,其病机不仅是胃气不和,痰气痞塞,同时挟有一定的肝气上逆,即所谓“土虚而木来乘之”之意。治以调和脾胃,消痰散水,镇肝降逆为主要大法,方可取效。

【方义】

方中旋覆花主降,功主消痰下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平肝镇逆。二者协同则能降气镇逆消痰。生姜、半夏辛温主散故能和胃化痰散饮而消心下痞硬。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诸药相合,即能消痰又能疏肝,并能和脾胃之气,清升浊降而症得消。

本方属于和解之剂,故在煎药时,须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实际上尚有浓缩的作用。世人都知赭石重镇降逆,但本汤方中用量最小,又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赭石性重坠,若用量过大,必损其已伤之中气,噫气不除,反会加重,不可不知。临证之际,在用药剂量上要注意生姜与代赭石的比例。病变重在于胃,故要重用生姜以健胃去痰消痞,而代赭石的剂量宜小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而影响疗效。

【历代论述】

柯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表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心气大虚,余邪结于心下,心气不得降而然也。心为君主,寒为贼邪,表寒虽解,而火不得位,故使闭塞不通,而心下痞硬,君主不安,故噫气不除耳。此方乃泻心之变剂,以心虚不可复泻心,故去芩、连、干姜辈苦寒辛热之品。心为太阳,通于夏气。旋覆花开于夏,咸能补心而软痞硬;半夏根成于夏,辛能散结气而止噫。二味得夏气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气。心本苦缓,此为贼邪伤残之后,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缓之;心本欲收,今因余邪留结,而反欲散,故佐生姜以散之。虚气上逆,非得金石镇坠,则痞硬不能遽消,而噫气不能顿止。赭石秉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坚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为佐,急治其标也。人参、大枣,补虚于余邪未平之时,预治其本也。扶正驱邪,神自安。(《伤寒附翼》)

成无己: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注解伤寒论》)

【病案分析】

刘某,男,62岁,2007年5月2日入院。入院前2小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经头部CT证实右侧丘脑出血。入院第2天出现呃逆,经西药甲氧氯普胺、异丙嗪、维生素K3等肌内注射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呃声连连,声音洪亮,大便秘结,稍腹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诊为中风,证属痰热腑实,胃失和降。处方:旋覆花15克,代赭石9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枳实9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牡丹皮10克,竹茹12克,胆南星6克,生大黄(后下)6克,芒硝(冲服)10克。每天1剂,水煎服。服1剂后,大便通畅,呃逆明显减轻,去大黄、芒硝,继服2剂,呃逆消失,住院20天未再发作[21]

按语:患者的呃逆属于中风病一个症状,其原因是中风后痰热上扰,腑气不通,胃失和降,故此采用旋覆代赭汤降气化痰,和胃止呃,兼以通腑,疗效较好。从此例中可见,旋覆代赭汤所治疗的呃逆属于痰气交阻于中焦脾胃,胃失和降,这是此方治疗脾胃病的审证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