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动作大收获

小动作大收获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龄要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起居到日常坐卧,养生方法和技巧无处不在。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的主宰,也是五官和中枢神经之所在,被誉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掌管着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双手交叉置于后脑呈抱头状。这个动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古人称为舌抵上腭;另外一种是用舌关轻轻舔动上腭,同时要注意舌下部位,待口水增多,接着做 “津宜数咽”。古人对口水极为重视,把它称作人身之宝。

【引经据典】

“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齿宜数叩、舌宜舔腭、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提、肢节常动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常干浴、背宜常暖、胸宜常护、便宜禁口。”——《修龄要旨》

【读典感悟】

日常生活中,从饮食起居到日常坐卧,养生方法和技巧无处不在。养生之术,无须远求,只需在起居、行住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则会受益无穷。我国古代养生著作中记载了许多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起居养生方法,可以因人、因时加以选择应用。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将孙思邈的方法整理充实为“养生十六宜”。千百年来,这些养生方法在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寓养生调摄与日常起居中,可据时间、地点和自身条件的不同,有选择地进行。

【经典妙招】——发宜常梳

《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

梳头养生的说法在古今医学、养生、生活等各领域广为流传。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的主宰,也是五官和中枢神经之所在,被誉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掌管着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梳头的时候刺激头部经络和穴位,可以使头部毛孔张开,排泄邪气的同时疏通经络。《清异录》就说:“有二事乃养生大要:梳头、洗脚是也。”有专家发现女人比男人寿命长,与女人比男人梳头多有关。

在物质条件并不丰沛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梳洗的呢?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现代人借鉴?现代脑力劳动者常常苦恼于用脑过度导致脱发,事实上,古代许多文豪墨客也饱受脱发之苦。宋代大文豪曾一度脱发,受名医指点后坚持早晚梳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头发脱落。正如明·谢肇淛《五杂俎》说:“修养家谓梳为木齿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

此外,头部的许多经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达到经络畅达,对于肌肉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等可起到缓解作用。头部居人体最高部位,有百会、风池、哑门、翳风、太阳、印堂等人体重要穴位。用梳子经常梳理头发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头皮及颅内营养。用脑过度感觉疲倦时,梳头数分钟即会感到轻松舒适。

具体方法,可用木梳从前额正中开台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顺序梳理,逐渐加快。然后梳理左右侧头顶,顺向梳理并使梳齿与头部表面垂直,动作稍快为好,接着逆向梳理,再顺着头形梳理,每分钟约20至30下,每天一次,每次3至5分钟。

古人对梳子的材质也大有讲究,金、银、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种名贵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纲目》中推荐了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梳。过去宫廷贵妇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头和做装饰,犀角清热解毒,善清血热,可以治疗热病头痛,火炽神昏,是珍贵的药材,十分难得。民间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温润而不挂发,同时牛羊角本来也是具有凉血、熄风、镇静作用的中药,还可消炎镇痛,治疗头痛、热毒,还能祛屑护发,治疗失眠。

【经典妙招】——面宜多擦

古人称为浴面、拭摩神庭。中医认为,心,其华在面。而面部分布了人体诸多重要器官及穴位,经常按摩可起到通经活络,血脉旺盛,肤华肌强,颜面娇美,预防皱纹的功效。经常擦面,可使脸面气血周流,行之日久,面部则红润光泽,同时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可做如下操作,使劲搓手,手心发烫为宜;然后自下颌、嘴、鼻、眼睛、额头、两鬓、面颊,动作轻柔和缓,速度均匀,往复循环,至颜面温热为佳;同时双手配合按摩承浆、人中、迎香、印堂、颊车、下关、地仓,以及太阳、睛明诸穴。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数十遍;如能在掌心涂以津液,其效更佳。

【经典妙招】——目宜常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肝肾之外候也。故而经常按摩,运转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对五脏六腑气机运转亦大有裨益。可明目清脑,解除眼部疲劳,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防治各种眼病及头昏目眩等疾病。

可按如下操作,两眼微闭,心平气和,眼球分别沿眼眶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运转各16次。尔后,忽然睁开眼睛,向前平视3分钟,再以双手掌心相对,运用开合之法,使两掌得气,以双手掌心对着双眼烘烤3分钟。如此,再做睁眼运睛法同上。待闭眼睁眼功法做完后,再用双手点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鱼尾等穴位。

【经典妙招】——耳宜常弹

古人称为击探天鼓、掩耳弹枕。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通会于手三阴之间,坎离交则聚气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耳部可体现人体各个官能器官,关乎人体的健康与寿命。弹耳,可增强听神经的功能,可使退化的耳膜、耳咽管的功能得到恢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起到提神醒脑,聪耳助听的作用,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按如下操作,两手掩耳,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弹击后脑枕骨部(风池穴附近),可闻咚咚声响,犹如击鼓之声,八段锦中谓之鸣天鼓,如是36次。尔后两手掌心忽开忽合,连续16次。再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按压于耳轮,顺时针逆时针,沿耳轮揉搓各16次。

【经典妙招】——齿宜常叩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现代医学认为:叩齿能促进牙齿周围组织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牙齿的营养供应,故能强壮牙齿,从而减少龋齿等牙病的发生。若坚持经常叩齿,面颊部还不易塌陷,且咀嚼有力,牙齿也不易松动、脱落。叩齿时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对提高听力、预防耳鸣都有一定作用。

双手交叉置于后脑呈抱头状。凝神静心,摒除杂念,口唇轻合,上下齿相互叩击,先叩大齿,次叩门齿,再错位叩犬齿,每日晨起和临睡时各叩一遍,每遍叩齿36次。扣齿完毕,将口内津液徐徐分三次咽下。

【经典妙招】——舌宜舔腭

这个动作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古人称为舌抵上腭;另外一种是用舌关轻轻舔动上腭,同时要注意舌下部位,待口水增多,接着做 “津宜数咽”。古人对口水极为重视,把它称作人身之宝。舔腭能产生唾液,防止口舌干燥,增进食欲。此外,常舔腭还能起到宁心安神、防治神经衰弱的作用。

【经典妙招】——津宜常咽

古人称为咽津、胎食。他们认为这样咽下的口水,能灌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毛发。做 “舌宜舔腭”,待口水增多满口时,鼓漱36下,此对称为津,分一口或几口咽下,咽下时喉部汩汩有声,以意送至下丹田。唾液有“金津玉液”的美称,是养生延年不可多得之宝。《内经》中说“五脏化五液……肾为唾。”张景岳曾说:“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生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意思是说,唾液可以补养气血,清理五脏,滋养先天元气。唾液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绝大部分淀粉首先被唾液分解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唾液不仅是我们养生延年不可多得之宝,更是健康必需的物质,应该时时常咽。孙思邈《养性篇》中言:“言人当朝,服食玉泉,……玉泉者,口中唾也,朝且未起,早漱津含满口乃吞之。”

【经典妙招】——浊宜常呵

古人称为鼓呵。他们认为这样能消积聚,去胸膈满塞。浊,指体内之各种浊废之气。中医认为,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象,气血冲和,形神俱备,乃为之全人。今之人,不知悲怒惊恐忿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嗝五噎,皆由于气也。而浊气则是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杂气。

可按如下操作:每日清晨,选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之所,周身放松,心无杂念,神不外驰,以鼻吸入新鲜空气,以意引至腹部丹田,当胸腹气满之时,缓缓张口,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一呼一吸为一息,六息过后,可吸长呼短,意守丹田。吸时,脚后跟抬起,舌抵上腭搭鹊桥,下缩谷道通任督;呼气时,脚跟放下,舌尖放平,念“呵”字,勿令耳闻。如此循环往复16次,此即“吐故纳新”是也。 可消除积聚,通调肺气,开胸顺气,调理七情,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预防胸闷气短,咳喘不适,以及各种噎嗝之症。

【经典妙招】——腹宜常摩

摩腹养生,是一种既古老又时兴的健身法。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南北朝齐梁时期,达摩写的《易筋经》上就有摩腹三法,至唐朝,名医孙思邈也“常以手摩腹”作为他自己的养生之道。到清朝方开所传《延年九转法》中,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用手摩腹的方法。

可按如下操作:仰卧,先用右手掌紧按腹部,左手叠于右手上,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50次以上,再用左手掌上叠右手,逆时针方向摩腹50次以上,按腹时要用力适度,以不引起腹部疼痛或不适即可。可选择在睡前及早晨起床前各进行一次,如有午睡习惯的也可在午睡起床前再进行一次。如果感到消化不良或大便秘结时,可以随时做按摩。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经常巧妙地按摩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摩腹还可以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经常按摩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摩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许多慢性病如肾炎、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都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经典妙招】——背宜常暖

中医认为,背为人身之柱。背部不但是督脉的通道,而且遍布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腧穴,更有华佗夹脊穴分布脊椎两旁,是人身重中之重,故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非常重视人身之背。人感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故背部经常保持温暖,一则可以预防感冒,二则可以固肾强腰。通常人们穿的各种背心,便是背部保暖的防护服装,对年老体弱之人,尤为适宜。

【经典妙招】——胸宜常护

胸部是心、肺所在的部位,故平时宜多加注意,避免各种外伤损及胸部。并且,经常用手摩擦胸部,这样,可以宽胸理气、增强心肺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