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病专药及单验方治疗

心病专药及单验方治疗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古籍中,亦有不少关于心病专用药的记载,这些内容对于领会古人处方用药思路不无裨益,同时对于理解单验方治疗胸痹心痛的原理也有一定启发,故二者合并论之。归即归属,经即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这一概念就是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治疗作用。

在古代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记载了众多治疗胸痹心痛的有效单方,这既可看作辨病用药的雏形,也可认为是辨证论治的简化,本部分将对此内容进行概述。同时,在古籍中,亦有不少关于心病专用药的记载,这些内容对于领会古人处方用药思路不无裨益,同时对于理解单验方治疗胸痹心痛的原理也有一定启发,故二者合并论之。

(一)心病专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了365种药物,在治疗心病的用药方面,弥补了《黄帝内经》之不足。书中载有许多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如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107]”,百合“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108]”,雚菌“治心痛,温中[109]”,茯苓“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110]”,赤石脂“主养心气[111]”,半夏“治……心下坚,下气……胸胀[112]”,萱草“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好欢乐无忧[113]”,羚羊角“益气,起阴,去恶血……安心气,常不魇寐[114]”等。其中很多药物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书中对于药物药性功效的论述与当代教科书的记载也颇有不同,对于后世用药启迪甚广。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药归经学说,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之一,是建立在脏腑经络学说及药物本身性能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对于完整地阐释药物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归即归属,经即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这一概念就是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治疗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引经,亦名“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也属于归经理论的范畴。

金元时期,张元素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医学典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发明了药物归经理论和引经报使说。他总结了十二经的常用引经药,手少阴心经为黄连、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牡丹皮。张氏还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的论述,临证用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泻心,张氏认为:“心,虚则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115]。”(《医学启源·上卷·五脏补泻法》)提出以炒盐补心、甘草泻心。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及心包络,心脏本虚、客邪犯心或包络都可以导致心痛,治疗心痛不仅要根据诊断的结果进行辨证论治、补虚泻实,而且可选用归心经或者引药入心的药物,这对于心痛的治疗大有助益。

对于心部用药,清代有多部医书中有记载,如蒋廷锡等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引用清人李潆的《身经通考》曰:“心包络,补用地黄,温用肉桂,泻用枳壳、乌药,凉用栀子。引经用柴胡、川芎以行上,青皮以行下[116]。”分别记载了心包经补、泻、温、凉用药和引经药。江涵暾的《笔花医镜》中记载了心部药对:“补心猛将:北五味;次将: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泻心猛将: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次将:山栀仁、连翘心、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117]。”屠道和《本草汇篆》一书专设“脏腑主治药品”一卷论述各脏腑用药,记载了补心气、补心血、通心气、却心寒、破心血、泻心火、镇心怯、泻心热痰等诸药[118],十分详备,由于篇幅所限,不在此一一列出。这里记载的一些心部用药与今日临床常用药物不尽相同,如引心包经用柴胡,肉桂,泻用枳壳、乌药,温心血用延胡索、安息香等,对于现代临床用药当有所启发。

(二)单验方

中医方剂向来有“七方”之说,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这是方剂最早的分类方法。其中奇方指药味合于单数或单味的方剂,后世所称的单方指用简单药味组成的方剂或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这或许导源于古之奇方。验方则指有效验的方剂。

中医古籍中记载了数目众多的方剂,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历代(至1986年前)有方名之方剂96 592首,其中就包括不少单验方,这些方剂,组方精炼,疗效确实,堪称药简效宏。因为药味较少甚至只有一味药物组方,其体现出来的组方思路就颇耐人寻味,很多时候并非辨证论治处方的结果,因此对于方剂学的组方配伍也有很多启迪,值得深入研究。在此摘录历代主要方书中记载的治疗胸痹心痛的单验方(本书仅录单味药组成的方剂),以资参考。

1.晋隋唐时期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已有“经方”,计11家,274卷,惜其均已散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简牍《治百病方》填补了这一时期方书的空白。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方书大量涌现,但除《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几部著作流传至今,其他方书均已散失,仅存其书目和少量佚文。

(1)《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方第八》[119]

①治卒心痛方:桃白皮煮汁,宜空腹服之。

又方: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大效。

又方:黄连八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温服五合,每日三服。

又方: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之。

又方:好桂削去皮,捣筛,温酒服三方寸匕,不差者,须臾可六七服。无桂者,末干姜佳。

又方:桃人(仁)七枚,去皮尖,熟研,水合顿服,良。亦可治三十年患。

又方:桂心八两,水四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苦参三两,苦酒升半,煮取八合,分再服。亦可用水无煮者,生亦可用。

又方:龙胆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

②治心痹心痛方:蜀椒一两熬令黄,末之以狗心血,丸之如梧子,服五丸,日五服。

《肘后备急方·治卒患胸痹痛方第二十九》[120]

取枳实捣,宜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

若已差复发者,下韭根五斤,捣绞取汁,饮之愈。

(2)《外台秘要》

《备急》疗心痛方:桂心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干姜依上法服之亦

121

《必效》疗心痛方:当归末,酒服方寸匕,频服[121]

《救急》疗心痛冷热方:取伏龙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和服差[122]

枳实炙,右一味捣筛,以米汁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123]

又或已差复更发方:取薤根五斤,右一味捣绞取汁,饮之立愈[123]

2.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我国医药学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成药配方范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数众多的医家还撰写了大量的私家方书,如《博济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宣明论方》、《东垣试效方》、《世医得效方》等,存世者不在少数。

(1)《太平圣惠方》[124]

治9种心痛,及腹胁气聚、滞不消方:取干漆二两,捣碎,炒令烟出,细研如粉,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热酒下五圆。

治9种心痛妨闷方:桂心半两,末。右以酒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渣,稍热服,立效。

又方:槐树枝一握,新生者,细剉。右以水三大盏,煎取一盏,去渣,稍热分为二服。

又方:右用铛底墨,以热小便,调下二钱。

又方:薰陆香半两,右捣细罗为散,每服,暖醋一合,调下一钱。

治久心痛,频发作,不可忍方:小蒜不限多少。右以酽醋烂煮,空心随意食之。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宜服此方。

雌黄二两,细研。右以醋二升,下雌黄末,慢火煎成膏,入干蒸饼末,和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姜醋汤下七圆。

(2)《圣济总录》[125]

治心痛,五灵脂散方:五灵脂二两,右一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男子热酒调下,妇人当归酒调下。

治心痛,蓬莪术饮方:蓬莪术生用,一两,右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醋各半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

治久心痛,吴茱萸汤方:吴茱萸汤洗七遍,半两。右一味,以浆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频频温服。

治胃气极冷,卒病心痛,吐逆寒痰,饮食不下,高良姜散方。

高良姜三两。右一味,酒浸,纸裹入慢火内,煨令熟,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

治9种心痛,万灵丸方:石菖蒲二两。右一味,捣罗为末,醋面糊丸,如鸡头大,以丹砂为衣。每服一丸,丈夫盐汤妇人醋汤嚼下。

(3)《仁斋直指方论》[126]

灵脂酒治心腹卒痛:川五灵脂去砂石,略炒,上为末。每二钱,温酒调下。加延胡索、没药尤妙。

(4)《丹溪心法·心脾痛》[127]

又方:山栀子仁炒,黄色。右为末,姜汤调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姜汁炊饼丸服。

治心痛亦治哮喘:半夏切碎,香油炒。右为末,姜汁炊饼丸,姜汤下,二三十丸。

又方:黄荆子,炒焦为末,米汤调下,亦治白带。

青黛亦治心痛。蓝叶槌碎取汁,姜汁和服亦可。如无叶处,用水一小瓶,用蓝安在刀头,火中烧红,淬水服。

(5)《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心痛》[128]

方:安息香一味为末,沸汤调独效。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社会获得了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经济科技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医学也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巨著迭现,方剂学方面,不仅编成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普济方》,还有各种类型的方剂专书问世,如方论专著《医方考》、《古今名医方论》,单验方专著《串雅内外编》、《验方新编》,歌诀类方书《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外治方专书《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专科方书《血症经验良方》等,无论是其存世的数量,还是研究方剂的广度和深度,都为历代之冠。

(1)《普济方》

枳壳散:治胸痹心下结痞,急痛彻背,短气烦闷,自汗出。

用枳壳去瓤麸炒微黄,三十枚,捣散食,米饮调下方寸匕,日三夜一。又方加桂等分[129]

薏苡根饮:治卒苦烦胸痛。

以薏苡根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130]

瓜蒌丸(《肘后方》):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治痰嗽。

以瓜蒌去瓤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瓤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五丸[130]。

(2)《玉机微义·心痛门》[131]

《衍义》方:铜青一味,淡醋汤调些小服之。

《集录》方:荔枝核一味,烧存性,为末,用醋汤调下一钱。

(3)《卫生易简方·心痛》[132]

又方:不问新久,用地黄捣汁,随人所食多少,溲面作馎饦,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头似守宫,不复患矣。

又方:用自然铜火煅、醋内淬九次,为末。每疼,醋调一字下,即止。

治卒心痛并血气痛:用青木香醋研服。

治心痛:用乌贼鱼骨醋磨服之。

又方:用晚蚕沙少许,白汤送下;或以汤泡滤取清水服之,立止。

治卒心痛:用麋角截破炙黄为末,酒调三钱匕服。

又方:用神曲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或汤调下,日三服。

治急心痛,牙关禁闭:用隔年老葱白三、五根,去皮须,叶擂为膏。斡开口,以银铜匙将葱膏灌入喉中,用香油四两送下,其人即苏。少时将腹中所停虫病化为黄水,微利为佳,除根永不再发。

又方:用生白矾如皂角子一块,醋一盏,煎七分,温服。

治卒心痛:用马芹子为末,醋调方寸匕服即差。炒食之。令人得睡。

治心痛:用枯白矾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4)《古单方·心痛》[133]

《备急千金要方》:

治气实心痛:用牡蛎粉一二钱,酒调下。

治心痛烦飞:取生蒜汁服二升差。

《刘禹锡传信方》:以郁李仁三七枚,烂嚼,以新汲水下,温汤尤妙。须臾痛止,煎薄盐汤呷之。

《斗门方》:治血气攻心,痛不可忍。以蓼根细锉,酒浸服之。

《拾遗序》:用延胡索炒研为末,酒调服之。

《集验方》:用瓜蒌一个,切碎,以瓦焙干存性,为末。酒调方寸匕服之。

《子母秘录》:治血气逆心,烦闷胀痛。烧水牛角末,酒调服方寸匕。

《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用湖州细茶煎头醋和服之良。

(5)《鲁府禁方·心痛》[134]

独步散:治心腹暴痛不可忍,神效。紫色香附三钱为末,热黄酒调下。

治心痛方:用兔血和荞面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槌碎,热黄酒送下,立止。

(6)《万氏济世良方·心脾痛》[135]

一方 用蔓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

(7)《本草单方·心脾痛》[136]

心腹疼痛: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钱,铁杓内炒起烟,黑色者为度,以好酒一钟倾入杓内,服之立止(《经验方》)。

心腹卒气痛:青鱼头中枕,水磨服(《开宝》)。

又:高粱根煎汤,温服神效。

心气痛:水红花为末,热酒服二钱;又法:男用酒水各半煎服,女用醋水各半煎服……水红花即大蓼,茎粗如拇指,有毛(《摘玄方》)。

治血刺心痛:乌贼腹中墨,醋磨服之;炒研,醋服亦可(藏器)。

湿痰心痛:白螺蛳壳洗净,烧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止(《正传方》)。

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立效(《摘玄方》)。

治卒心痛:椰子皮烧存性,研末,以新汲水服一钱,极验(龚氏方)。

又:鸡舌香末,酒服一钱(《肘后方》)。

又:用黄蜡灯上烧化,丸芡子大,百草霜为衣,井水下三丸。

又: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三钱(《集简方》)。

(8)《益世经验良方·中焦·治心痛门》[137]

治一切心痛:用川芎一个为末,烧酒送服。吃一个住一年,吃二个住二年,经验。

(9)《秘方集验·心腹诸症》[138]

真心疼:芭蕉叶捣汁,生白酒调服。白杨花煎服(又名天蜈蚣,北京甚多)。

(10)《惠直堂经验方·心胃门》[139]

心痛方:此药消痰兼杀虫。青色鸭蛋壳四个,煅存性,为末,黄酒下,立愈。

又真心痛方:桑叶捣烂,滚水送下,立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