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检查

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检查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常用的对比敏感度的检测可分为3类。对比敏感度由眼球光学系统对比敏感度和神经视网膜系统对比敏感度的综合而成。近年来,对比敏感度检查法已广泛用于评估形觉功能。其测试采用对比敏感度函数作眩光失能测量,眩光源采用周围光源。

目前在临床上对形觉进行评价是以视力表为主要手段,视锐度测量仅反映黄斑最高对比度、小目标的分辨功能,其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精确地反映人眼形觉功能的特性。对比敏感度就是辨认在平均亮度下两个可见区域差别的能力,是人眼对恰好能识别出的某一空间频率的黑白相间光栅或条纹阈值的倒数。空间频率是指单位视角内的线条数,对比度是视标颜色亮度和背景颜色亮度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的对比敏感度的检测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用图表检查。早期Arden光栅图表方法简便,欠精确,适用于普查。现临床最常用美国Stero公司的F.A.C.T(Functional Acuity Contrast Test)表(图6-8)测定远(3m)近(40cm)对比敏感度,横分5排,左侧排首处标明A、B、C、D、E,分别为1.5周/度、3周/度、6周/度、12周/度、18周/度5个空间频率,且每个空间频率上均设有8个不同CSF值和不同方向的条栅图(第9图无条栅为空白图),相邻两个CSF值以0.15个对数单位变化,较Arden光栅图表准确而常用。对比敏感度仪(彩图3)原理相同。诸如此类的还有VCTS6500测试表等。第2类是用电视/示波器显示正弦条纹,对比度连续可调,空间频率范围更广更精确。目前结合VEP检测,可使结果更为客观。第3类测定方法是以氦-氖激光为光源的激光干涉条纹视力测定。

图6-8 F.A.C.T(Functional Acuity Contrast Test)表

正常人眼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呈带通型(band-pass type),形似一倒“U”,在低和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下降,中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最高为CSF曲线的峰值(图6-9)。CSF呈带通型的特性表明视觉系统观看粗、细条纹轮廓较困难,而观看中等条纹(3-5cpd)的轮廓最容易。

对比敏感度由眼球光学系统对比敏感度和神经视网膜系统对比敏感度的综合而成。眼球光学系统如角膜、晶状体等病变一般表现为高频段对比敏感度曲线的下降,神经视网膜系统的病变一般表现为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曲线的下降。

近年来,对比敏感度检查法已广泛用于评估形觉功能。早期白内障由于晶状体混浊不均匀,病人通过混浊的缝隙视物,中心视力可能仅轻度减轻,而此时CSF和眩光敏感度下降(彩图4),这可以解释早期白内障病人视力正常而主诉视物模糊;角膜屈光手术后像差、上皮下雾状混浊等均可引起CSF的下降;开角性青光眼早期视力视野正常也可出现CSF的异常;CSF虽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指标,但比常规视力表检查更能反映形觉功能特性。CSF能早期发现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部病变、弱视等眼病引起的形觉功能障碍,并作为对各种角膜、晶状体屈光手术后视功能的评估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6-9 正常对比敏感度

眩光检查:眩光已成为视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为不适眩光与失能眩光。不适眩光是由于视野中不同区域光的亮度相差太大,瞳孔大小不断、迅速地发生变化导致视觉不适,如头痛、眼部疲劳、烧灼感、流泪、斜视等,而不影响分辨力或视力。失能眩光是由于幕罩样散射光线附加在眼内视网膜影像上,使成像的对比度下降,致使视物模糊,因而降低了视觉功能及清晰度。其测试采用对比敏感度函数(CSF)作眩光失能测量,眩光源采用周围光源。失能眩光检查仪有Miller-Nadler眩光测试仪、多用视觉敏感度测试仪等。其数值采用有眩光时人视功能相对于无眩光时视功能下降的百分比幅度表示。

外部环境如太阳光、照明灯等可引起眩光,眼屈光系统疾病如角膜水肿、白内障后囊膜混浊病人也可引起眩光而导致视功能的下降。失能眩光检查较单纯的视力检测更为深入全面反映形觉功能改变,能对角膜疾病白内障等屈光系统疾病进展以及其治疗前后视功能改变作定量检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