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心视力检查

中心视力检查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觉,目前在临床上对它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是中心视力检查。检查顺序先右眼后左眼,逐行检查。视力低于1.0可用针孔板,如视力提高则可能是屈光不正,记录针孔视力。如无手动视力,则在暗室中用烛光或电筒检查光感。近视力表原理与远视力表相同,标准检查距离为40cm或33cm。Jeager近视力表分7等级,J1视标最小,表示正常近视力,J7最大。有屈光不正者可改变检查距离得到最佳近视力。

视觉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觉,目前在临床上对它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是中心视力检查。一般视力主要指反映黄斑中心凹功能的中心视力。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决定了人眼对物体大小感觉的判断。根据几何光学:物像大小/视网膜与第二结点距离=物体大小/物体与第一结点距离。其中视网膜与第二结点距离对于某特定眼是常数。因此人眼对物体大小感觉取决于物体大小/物体与第一结点距离即视角(从物体的两端点各引直线经眼内结点交叉所形成的夹角)的正切值。视力表视标的视角很小约等于正切值。人眼所能辨认的视角越小则表明其视力越好,因此视力用视网膜能分辨最小视角的倒数来表达。

远、近视力表1.0的标准是能辨认1′(1分)视角的视标,1′视角在视网膜上的像相当于4.96μm,欲区分两个点,被兴奋的两个视锥细胞间必须至少隔开一个未被兴奋的视锥细胞。假使两个兴奋的视锥细胞是相连的,则不能将此两点区别,而被看成—个点。以前认为视锥细胞直径为4.4~4.6μm,故1分视角相当于1个视锥细胞。近期又测得黄斑中心凹处锥细胞直径约1.5μm,锥体细胞间边缘间隙为0.5μm,故两锥体细胞中心间距离约为2μm,间隔一个视锥细胞的两锥体细胞中心距离为4μm。通过公式计算此两锥体细胞中心相对结点的夹角为49"。

目前常用的视力表有:Snellen“E”形视力表、Londolt“C”形视力表、Bailey-Lovie视力表、20世纪50年代早期我国眼科工作者自行设计的国际标准视力表和缪天荣的对数视力表。

视力的记录:分数表达:如Snellen视力表以测试标准距离为分母,实际距离为分子。在美国以20英尺为测试标准距离,欧洲多以6m为测试标准距离;小数表达方式:将Snellen分数转化而成即可,如20/40(6/12)等同于0.5;最小分辨角(Minimum angle resolution,MAR):弧分为单位的最小分辨角等同于小数视力的倒数;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Bailey-Lovie视力表即用此种表达方式;缪天荣的5分记录法:即5-(logMAR)。具体见下表(表6-1)。

表6-1 各种视力表达方式

我国通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其优点是简单便于记录;缺点是每行视标增进率不均匀,即视角相差不成比例。如0.1行比0.2行大1倍,而0.9行比1.0行仅大1/9倍,此种排列上密下疏,给资料的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对数视力表采用5分记录法表达视功能:用0~5分表示视力的等级。无光感为0分,光感为1分,手动为2分,数指为3分,3.0~3.9可用走近法测出,4分以上则为视力表测得的视力,5.0为正常视力。优点是每行视角呈几何级递增:相邻两行视标大小比例恒为1∶1.258 9,视力呈数学级递减:log1.2589=0.1,设计合理,便于统计学分析。

Bailey-Lovie视力表的视标(英文字母表示)以对数单位的增率,每行视标数相等,字母间距行距和字母大小成比例。其表达方式与一般不同,视力能分辨1′视角的以0表示,大于1′视角以正值表示,小于1′视角的以负值表示。EDTRS视力表原理与此相同。

(一)远视力检查

视标与被检者眼间的标准检查距离为5m,距离不够时可在2.5m处置平面反射镜。被检者和检查者均可处在同一位置,对主观验光插片操作更为方便,节省时间,提高验光工作的效率。视力表的1.0视标应与被检眼同高,并要求标准亮度为300~500lux的照明。检查顺序先右眼后左眼,逐行检查。每个视标判读时限为3s,记录能辨认的最小视标那一行。如1.0行全看清记为1.0,此行不能全部辨认,用加减法表示,1.0有2个读错,记为1.0-2,有1个读对,记为0.9+1。视力低于1.0可用针孔板,如视力提高则可能是屈光不正,记录针孔视力。戴镜者先查裸眼视力,再查戴镜视力,记录镜片度数。

在5m处不能辨认0.1视标时可走近视力表,直至认清视标,记录距离。其视力计算公式为V=0.1×距离/5,如在2m看见0.1视标:V=0.1×2/5=0.04。

在1m处看不清0.1者查指数(counting fingers,CF)。被检者背光而坐,指间距离约为手指的粗细,手指的背景要暗,由1m处移向眼前,记录能辨认的最大距离。如在40cm处正确说出指数者,记为CF/40cm。

指数在40cm仍看不清楚者,用手掌向着亮处在被检眼前摆动。能识别记手动(hand motions,HM)。此时手距眼的距离关系不大,而眼前光的强弱起着决定作用。

如无手动视力,则在暗室中用烛光或电筒检查光感(light perception,LP)。如在2m处有光感或无光感,分别记为光感2m(LP2m)或无光感者(no light perception,NLP),一般到5m为止。有光感者要检查光定位,被检者注视正前方不动,在被检眼1m处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和中央9个方位检测,有光感、无光感者在相应部位记“+”、“-”。

远视力记录VAcc:OD1.0,OS0.9@D(cc表示戴镜视力,sc表示裸眼视力,D表示远距)。

(二)近视力检查

近视力表原理与远视力表相同,标准检查距离为40cm或33cm。现在我国比较通用的近视力表是耶格(Jaeger)近视力表和许广第标准近视力表。Jeager近视力表分7等级,J1视标最小,表示正常近视力,J7最大。后者同国际标准远视力表。检查时光源照在表上,但应避免反光,让被检查者手持近视力表放在眼前40cm处,近视力检查要同时记录字体大小和检查距离。有屈光不正者可改变检查距离得到最佳近视力。

近视力的记录:VAcc:OD1.0,OS1.0@N(cc表示戴镜视力,sc表示裸眼视力,N表示近距)。

凡年逾40岁的病人无论是近视眼或远视眼,甚至是正视眼,都应矫正近视力。矫正近视力宜在充分明亮的明室内进行。戴上试镜架,先遮盖一眼,让病人以习惯的明视距离观看书报或近视力表。先试裸眼视力,如该眼原有屈光不正,则需测病人戴远用眼镜时的近视力,如近视力低于1.0,则在试镜架内放视远用眼镜度数再加+0.50D球镜片,询问病人近视力是否增强,逐一递增球镜片度数,直至病人认为满意为止,此时再检查近视力,视其是否矫正到正常。同法查另一眼。待两眼老视程度测验完毕,即以此镜(与远视或近视度数合并)让病人阅读书报,观察是否合适。

在矫正近视力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1)先应了解病人远视力及屈光状态、具体职业、年龄。

(2)远视力即使是正常的,也须主觉验光检查是否有远视。在验配近用镜片的度数中除老视外尚需包括远视度数。

(3)近视力表与眼的距离,要求的是病人习惯用的阅读距离(33~40cm),应记住以此距离作为检查标准。

(4)凡远视眼或近视眼矫正近视力时,必先矫正远视力,然后戴上此远用眼镜观看近视力表,近视力<0.8~0.9者,根据年龄“阅读附加”以矫正近视力。

(5)老视程度与年龄有一定规律

年龄  “阅读附加”(Add)

40    +0.50D    

45    +1.00D    

50    +1.50D    

55    +2.00D    

60    +2.25D    

65    +2.75~+3.00D

根据病人年龄,在表上查出老视度数,加上视远用的度数让病人试戴。除了记录他的近视力外,还要记录他的阅读距离。

(6)老视不能过度矫正,而宜用较低的矫正镜片。过度矫正使病人有视疲劳,因年老而逐渐衰弱的调节力也可能会加速衰退。

(7)在试戴老视眼镜时若有眼胀等不舒服,且无矫正过度,则必须检查隐视(隐斜视)及集合,可考虑加用底向内的棱镜辅助集合力的不足,棱镜的度数需逐一试验,直至阅读时无视疲劳为止。

(三)小儿中心视力检查法

婴幼儿视力检查比较重要,因为此期若出现视力发育障碍,可能形成弱视。3岁以上者多能正确指出视标的开口方向,不过事先要示范教会小儿如何辨认。3岁以下幼儿可用观察眼动的办法估计视力情况,能稳定注视或跟踪注视目标者视力>0.1,也可用遮盖、定位取物来判断幼儿视力的大致情况。应用视动性眼震原理、视诱发电位原理检查小儿视力有以下检查法:选择性观看法是1958年Teller设计的婴幼儿视力定量检测方法,使用不同宽度的黑白条纹或光栅方格,观察婴幼儿对刺激的反应,然后换算成视锐度,此法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视动性眼球震颤检查法由Helmhotz设计,应用一个有不同宽窄黑白光栅条纹可转动的试鼓,婴幼儿双眼球追踪试鼓将产生逆向性运动,记录引起眼球震颤最细条纹,并换算成视锐度,此法可测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视力;其他还有儿童图形视力卡等。

(四)影响中心视力检测的因素

1.照明 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可引起景深增加而提高视力,但瞳孔小于2mm会产生衍射而视力下降,瞳孔缩小减少光亮也可降低视力,视野内不同光线强度可引起眩光或对比敏感度下降。

2.对比度 指视标和背景颜色深度的关系。早期白内障青光眼、斜弱视以及年龄均影响对比敏感度,从而影响视力结果。

3.拥挤现象 在弱视和严重黄斑病变者中明显,而大部分视力表没考虑拥挤现象。

4.年龄 人的一生中正常视力是变化的,这与视觉发育、屈光状态变化等有关。

5.像差 人眼角膜晶状体像差、矫正镜片(框架镜、角膜接触镜)像差等都可影响视力检测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