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瘟疫感染谱

瘟疫感染谱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流行病学将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之为感染谱。1.隐性瘟疫:瘟疫致病一般皆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普通人所知,但也有发病较轻,临床症状、体征呈隐性的瘟疫,即为微疫。《温疫论》对此就有认识,如瘟疫“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3.死亡:《温疫论》对瘟疫造成死亡的原因认识有二。

现代流行病学将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之为感染谱。按照感染后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隐性传染、显性传染和死亡。在《温疫论》中,对瘟疫发病的轻重是这样认识的:“某年疠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这里所说的“微疫”就是隐性传染。下面按照瘟疫感染谱的分类方法把它也分成以下3种情况。

1.隐性瘟疫:瘟疫致病一般皆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普通人所知,但也有发病较轻,临床症状、体征呈隐性的瘟疫,即为微疫。《温疫论》对此就有认识,如瘟疫“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由于隐性瘟疫的存在,故在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吴氏对此亦有阐述:“疫气不行之年,微疫转有,众人皆以感冒为名,实不知为疫也”。从吴又可所论可看出隐性瘟疫的发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致病邪气毒力小,侵害人体后临床症状轻微或不表现出症状;二是人体正气强,正气盛,邪不胜正则呈隐性。

2.显性瘟疫:对显性瘟疫的论述在《温疫论》中最多,吴氏认为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而使得临床症状各异,如《温疫论》就说“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如浮越于太阳,则有头项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观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对显性瘟疫的发生,当归之于人体正气的不足,“若其年来盛疠,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3.死亡:《温疫论》对瘟疫造成死亡的原因认识有二。一是感染了盛疠,如“至于瓜瓤温、疙瘩温,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在诸疫之最重者”;二是失治或治疗不当所致,如“瘟疫发热一二日……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