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虚中成药疗法

补虚中成药疗法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药配合可用于治疗慢性虚损之精血亏虚证。本方用钟乳粉为主药,起温补肾阳之作用;辅用菟丝子、石斛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温脾、止泻;《药性论》称菟丝子“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本经》称石斛“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更配吴茱萸,温脾益肾,暖肝解郁,下气和中,助阳止泻;配伍石斛、蜜,养阴润燥缓和药性,使本方温而不燥。

1方

【原文】 滋养阴血,温补下元。三才丸:用天门冬(去心),生地黄二两(二味用柳甑箅,以酒洒之,九蒸九晒,待干称之),人参一两,为末,蒸枣肉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三服。(第十八卷天门冬条引洁古《活法机要》)

【功效】 滋补阴血,温补下元。

【主治】 精血亏虚证。

【方解】 本方以天、地、人“三才”命名为三才丸,取天冬滋肾养阴;熟地黄九蒸九晒以滋阴血而温补下元;配人参能增强益气滋阴养血之功效。三药配合可用于治疗慢性虚损之精血亏虚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天冬有抗菌、抗肿瘤作用;地黄可增强免疫功能;人参可增强机体适应性;大枣则可保肝、增加肌力;均有抗疲劳,延缓衰老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原为丸剂,丸者缓也,每次可用6~9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缓图功效。临床上则可改为汤剂,以天冬、熟地黄各15g,人参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可用于下述精血亏虚证:

(1)久病或病后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精神萎靡。

(2)成人早衰,两足酸软,阳痿精少,不育不孕。

(3)老人精神呆滞,动作迟缓,步履艰难。

(4)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骨髓痿弱,智力和动作迟缓。

2方

【原文】 钟乳丸:治丈夫衰老,阳绝肢冷,少气减食,腰痛脚痹,下气消食,和中长肌。钟乳粉二两,菟丝子(酒浸焙)、石斛各一两,吴茱萸(汤泡七次、炒)半两,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温酒或米汤下,日二服。服讫行数百步,觉胸口热,稍定,即食干饭豆酱。忌食粗臭恶食,及闻尸秽等气。初服七日,勿为阳事,过七日乃可行,不宜伤多。服过半剂,觉有功,乃续服。此曹公卓方也。(第九卷石钟乳条引《和剂局方》)

【功效】 温补肾阳。

【主治】 肾阳虚衰。

【方解】 石钟乳性味甘温,无毒,《名医别录》:“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本方用钟乳粉为主药,起温补肾阳之作用;辅用菟丝子、石斛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温脾、止泻;《药性论》称菟丝子“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本经》称石斛“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更配吴茱萸,温脾益肾,暖肝解郁,下气和中,助阳止泻;配伍石斛、蜜,养阴润燥缓和药性,使本方温而不燥。诸药合用,温补肾阳,因此可治“丈夫衰老,阴绝肢冷”等症。

【现代应用】 本方性温而补脾肾之阳,治疗命门火衰,症见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阳衰无子;或大便溏泻,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腰膝冷痛等。

3方

【原文】 天麻丸:清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半两,芎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第十二卷赤箭、天麻条引《普济方》)

【功效】 平肝养肝,祛风止痛,息风止痉。

【主治】 肝风内扰、头痛头晕、预防卒中及复中。

【方解】 天麻能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本经》:“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延年”;芎䓖即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草纲目》:“血中气药”,善“中开郁结”而行气止痛,“上行头目”而祛风止痛,正如《本草汇言》:“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两药合用,起祛风止痛、息风止痉之效。为治风之通剂。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川芎均含有能使血管平滑肌扩张的有效物质,如川芎嗪,能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有降血压之功效。因此,本方不仅能解除高血压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且能防止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临床应用时以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为辨证要点。若用于卒中后,可有效防止复中。

4方

【原文】 仙茅丸:壮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髭须。仙茅二斤,糯米泔浸五日,去赤水,夏月浸三日,铜刀刮锉,阴干,取一斤;苍术二斤,米泔浸五日,刮皮焙干,取一斤;枸杞子一斤;车前子十二两;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八两;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四两;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日二服。(第十二卷仙茅条引《圣济总录》)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明目,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证、风寒湿痹。

【方解】 仙茅辛热,有温肾阳、壮筋骨、祛寒湿之功,《本草正义》:“仙茅乃补阳温肾之专药,故亦兼能祛寒湿,与巴戟天、仙灵脾相类,而猛烈又过之”;而苍术能健脾燥湿,又兼祛风湿,明目之功;加熟地黄、枸杞子,能滋养肝肾,补精填髓;白茯苓、柏子仁养心安神;白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更助仙茅、苍术祛风湿之功;生地黄可滋阴生津、清热凉血,使补而不燥。诸药合用,起补肝肾、益精血、明目、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实为阴阳并补,扶正祛邪之良方。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肝肾,益精血,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阳两虚、精气不足者,症见精力衰减,腰膝酸痛或软弱无力,阳痿早泄,目昏眼花,须发早白等症。且能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日久以致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畏寒肢痛者。

5方

【原文】 交加丸:升水降火,除百病。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米泔浸炒,一份盐水浸炒,一份川椒炒,一份破故纸炒;黄檗皮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酒炒,一份童尿浸炒,一份小茴香炒,一份生用。拣去各药,只取术、檗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盐汤下。(第十二卷术条引《邓才笔峰杂兴方》)

【功效】 补脾肾,祛湿热,清相火。

【主治】 脾肾虚衰、湿热内停。

【方解】 苍术能健脾燥湿,《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苍术用米泔浸炒起补脾益气作用,用盐水浸炒能入肾补肾,用川椒炒能温中散寒,用补骨脂炒能益肾固精;黄柏清热燥湿、退热除蒸,能补肾不足、壮骨髓,以童尿浸炒加强清虚火之作用,用小茴香炒能加强燥湿效果。两药同用,起补脾肾、祛湿热、清相火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脾肾、祛湿热、清相火,故可用于脾肾虚衰,湿热内停之证。临床常用于阳痿、早泄之症,本方不仅能清湿热,清相火,使精室不受扰;又可补脾肾之气,使精气得充。

6方

【原文】 灵芝丸:治脾肾气虚,添补精髓,通利耳目。苍术一斤,米泔水浸,春、夏五日,秋冬七日,逐日换水,竹刀刮皮切晒,石臼为末,枣肉蒸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枣汤空心服。(第十二卷术条引《奇效良方》)

【功效】 补中健脾,燥湿止泻。

【主治】 脾虚中气不足、腹痛泄泻。

【方解】 苍术健脾燥湿,古人称其为“山精”“仙术”,古人常将苍术作为服食补剂,起补脾肾作用;合大枣健脾补中,益气生血。两药合用,共奏补中健脾之功。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苍术主要含苍术醇、茅术醇等挥发油,有降血糖、保护肝脏、促进蛋白质合成、抗突变、抗癌等作用。大枣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能提高人体单核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增加体重等。因此,本方可用于中气虚弱、肢体瘦削、纳食减少、腹满泄泻等症。

7方

【原文】 枳术丸:消痞强胃,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白术一两,黄壁土炒过,去土,枳实麸炒去麸一两,为末,荷叶包饭烧熟,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气滞,加橘皮一两。有火,加黄连一两。有痰,加半夏一两。有寒,加干姜五钱、木香三钱。有食积,加神曲、麦蘖各五钱。(第十二卷术条引《沽古家珍》)

【功效】 健脾行气。

【主治】 脾虚气滞、腹部痞满。

【方解】 主药白术能健脾除湿,助脾运化,为补脾胃要药;辅以枳实行气导滞,消痞除满;复以荷叶烧饭为佐使,外养脾之清气,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而且荷叶与枳实同用,一升清,一降浊,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则中焦之痞满可消,合乎“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机制。两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之功,因而能使人食而不滞。正如《医方论》:“补脾,一去邪,简当有法,勿以其平而忽之。”若气滞重,加用陈皮行气健脾;若有中焦之火,加用黄连清泻中焦之火;若有痰,加用半夏可和中化痰;若中焦有寒,加用干姜、木香则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若有食积,则用神曲、麦蘖(即麦芽)加强消食化积之功。

【现代应用】 可用于脾虚气滞,不思饮食者,适用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辨证为脾虚湿滞者,症见腹部胀满,食欲不佳,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濡缓等。原文所言之加减法亦可随证应用。

8方

【原文】 补骨脂丸:治下元虚败,脚手沉重,夜多盗汗,纵欲所致。此药壮筋骨,益元气。补骨脂四两炒香,菟丝子四两酒蒸,胡桃肉一两去皮,乳香、没药、沉香各研二钱半,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自夏至起,冬至止,日一服。此乃唐宣宗时,张寿太尉知广州,得方于南番人。有诗云:三年时节向边隅,人见方知药力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第十四卷补骨脂条引《和剂局方》)

【功效】 补肾益精。

【主治】 肾阳虚衰、肾精不足。

【方解】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菟丝子甘温,入肾补肾固精,《药性论》:“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核桃仁能补肾、温肺。三药合用,起温补肾阳,填精益髓的作用。稍佐乳香、没药、沉香,起行气化瘀之效,从而使补而不滞。

【现代应用】 本方温补,可用于中老年人因房劳过度或衰老等引起的肾阳虚衰、肾精虚少,症见阳痿,遗精,早泄,腰膝冷痛,精少无子,早衰等,或见妇女冲任虚寒,性欲冷淡,宫寒不孕,白带清稀,经血淡少等。

9方

【原文】 定心补肾,养血返精丸:破故纸炒二两,白茯苓一两,为末,没药五钱,以无灰酒浸,高一指,煮化,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昔有人服此,至老不衰。盖破故纸补肾,茯苓补心,没药养血,三者既壮,自然身安。(第十四卷补骨脂条引《朱氏集验方》)

【功效】 补肾养心。

【主治】 心肾两虚证。

【方解】 破故纸即补骨脂,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白茯苓能健脾渗湿,养心安神;没药散血化瘀,《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因此,三者合用,起补肾养心之功效。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能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脏,提高心脏功率;茯苓有降血糖作用;没药能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补骨脂、白茯苓补肾益脾,能有效地延缓衰老。故本方可用于老年人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辨证为心肾两虚的患者,症见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等。

10方

【原文】 预知子丸: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语言错妄,忪悸烦郁,忧悉惨戚,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异梦,寐即惊魇,或发狂眩,暴不知人,并宜服此。预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菖蒲、茯神、柏子仁、人参、地骨皮、远志、山药、黄精蒸熟,朱砂水飞,等份,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参汤下。(第十八卷预知子条引《和剂局方》)

【功效】 补益心气,养血安神。

【主治】 心气虚弱,失眠,健忘,癫狂。

【方解】 《日华子本草》称预知子(即木通的种子)能“补五劳七伤,其功不可备述……消宿食,止烦闷”;白茯苓、茯神补脾宁心;枸杞子、黄精、地骨皮滋补肝肾,养阴强精;石菖蒲、远志、茯神、柏子仁养心益智,芳香开窍安神;用人参、山药补气安神;入朱砂镇心安神。诸味配伍,起补益心气,养血安神之效。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益心气,养血安神,对心气不足之精神恍惚,言行失神,悲伤欲哭,虚烦心悸,失眠健忘,神疲气怯者尤宜。临床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精神分裂症等。本方之朱砂有毒性可不用。

11方

【原文】 紫芝丸:治虚劳短气,胸胁苦伤,手足逆冷,或时烦躁,口干,目视,腹内时痛,不思饮食,此药安神保精也。紫芝一两半,山芋(焙)、天雄(炮去皮)、柏子仁(炒)、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皮)、枳实(去瓤麸炒)各三钱五分,生地黄(焙)、麦门冬(去心焙)、五味子(炒)、半夏(制炒)、附子(炒去皮)、牡丹皮、人参各七钱五分,远志(去心)、蓼实各二钱五分,瓜子仁(炒)、泽泻各五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渐至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第二十八卷芝条引《圣济总录》)

【功效】 温肾补虚,养心安神。

【主治】 心肾阳虚证。

【方解】 紫芝即为灵芝,甘温无毒,功能补肾益气,《本经》将其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李时珍则谓其“疗虚劳”;山芋即为山药,合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茯苓、生地黄等补益气阴;柏子仁、白茯苓、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天雄(即乌头)、附子、巴戟天、蓼实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诸药合用,起温阳补虚,养心安神之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补阳、补气、益精、养心、安神,能治疗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后期辨证为心肾阳虚者,症见畏寒肢冷、疲乏少气、精神不足等,甚则见心慌气促、四肢逆冷等症。现代研究表明:本方的灵芝、人参、麦冬、五味子、乌头、附子等能增强心功能,对慢性疾病后期见心力衰竭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2方

【原文】 万病丸,治男、妇五劳七伤,一切诸疾。杏仁一斗二升,童子小便煮七次,以蜜四两拌匀,再以童便五升于碗内重蒸,取出日晒夜露数日。任意嚼食,即愈。(第二十九卷杏条)

【功效】 补脾益肺,止燥咳,润肠通便。

【主治】 虚劳咳嗽、肠燥便秘。

【方解】 本方用杏仁为甜杏仁,性味甘平,功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配用童便、蜂蜜,既能消减杏仁之毒性,又有增强杏仁润肺止咳之功;且童便善能滋阴降火,消瘀止血,正如《日华子本草》:“止劳渴,嗽,润心肺,疗血闷热狂,扑损瘀血运绝及困乏,对久病成瘀者用之,每有良效”;蜂蜜尚能补中益气,润燥解毒。三药合用,起补脾益肺、滋阴润燥的作用。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杏仁含脂肪油、苦杏仁苷等成分,有润滑肠道及抑制咳嗽中枢的作用。本方能润燥、补脾肺,可用治虚劳燥咳,能有效地减轻咳嗽症状。用于肠燥便秘、大便干结,起润肠通便作用。

13方

【原文】 胡桃丸:益血补髓,强筋壮骨,延年明目,悦心润肌,能除百病。用胡桃仁四两,捣膏,入破故纸、杜仲、萆薢末各四两,杵匀,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五十丸。(第三十卷胡桃条引《御药院方》)

【功效】 补肾益精,强筋健骨。

【主治】 肾阳虚衰、肾精不足。

【方解】 核桃能补肾、温肺、润肠,《本草纲目》:“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部重痛”;破故纸即补骨脂,能补肾阳、固精缩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佐以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正如《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诸药合用,能起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效。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核桃含脂肪油,其中主要为亚油酸甘油酯,混有少量亚麻酸及油酸甘油酯。另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量的钙、磷、铁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2等。本方补肾益精,强筋健骨。对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虚,动作迟缓,精神衰微,智力减退,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可起到益肾精,强身体之效。对中年因房劳过度引起的阳痿早泄,精少无子,腰酸膝软等症亦有效果。

14方

【原文】 宽中丸:治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用橘皮四两,白术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下三十丸,日三服。(第三十卷橘条引《是斋指迷方》)

【功效】 健脾补中,行气消痞。

【主治】 脾虚气滞证。

【方解】 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白术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配以木香汤,善通行脾胃之滞气而健脾消食。诸药合用,起健脾补中,行气消痞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健脾补中,行气消痞,用于脾虚气滞证。症见腹部冷痛,腹部胀满,饮食不下等,临床应用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辨证为脾虚气滞型者。

15方

【原文】 厚朴煎丸:孙兆甫:“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气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则益营卫,养精血,滋骨髓。”是以《素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此药大补脾胃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去冷饮、呕吐、泄泻等证。用厚朴去皮锉片,用生姜二斤连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干,去姜,焙朴。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再同厚朴以水五升煮干,去草,焙姜、朴为末。用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捣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一方加熟附子。(第三十五卷厚朴条引王璆《百一选方》)

【功效】 温补脾胃,化痰开胃。

【主治】 脾胃气虚证。

【方解】 厚朴苦温,温降散滞,行气燥湿,《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配干姜、生姜温中散寒,化痰和胃;辅以甘草补益和中,大枣健脾益气。诸药合用,起温补脾胃,化痰进食之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能温补脾胃,化痰开胃,故能治疗因脾胃气虚引起的胃纳不佳,腹胀泄泻,疲乏少气等症。对因饮食所伤引起的精气虚衰,疲乏少气,体重下降也有效。

16方

【原文】 补阴丸:丹溪方用龟下甲(酒炙熟)、地黄(九蒸九晒)各六两,黄檗(盐水浸炒)、知母(酒炒)各四两,石器为末,以猪脊髓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下。一方:去地黄,加五味子(炒)一两。(第四十五卷水龟条引《丹溪方》)

【功效】 滋阴降火。

【主治】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方解】 本方现代常称为“大补阴丸”,方中以熟地黄滋补肾阴,生精填髓;龟甲育阴潜阳,达到滋水以制火,是为培本;用黄柏苦寒泻肾火,以坚肾阴;知母清热润燥,以保肺阴,二药合用,达到肺肾相滋,是为清源;再以猪脊髓,既能滋补精髓,又能制约知母、黄柏之苦燥。诸药合用,能滋阴降火,培本清源。

【现代应用】 本方滋阴降火,用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之证。以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痿软,舌红少苔,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17方

【原文】 戊戌丸:治男子、妇女一应诸虚不足,骨蒸潮热等证。用黄童子狗一只,去皮毛肠肚,同外肾于砂锅内,用酒醋八分,水二升,入地骨皮一斤,前胡、黄芪、肉苁蓉各四两,同煮一日。去药,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滤。入当归末四两,莲肉、苍术末各一斤,厚朴、橘皮末各十两,甘草末八两,和杵千下,丸梧子大。每空心盐、酒下五七十丸。(第五十卷狗条引《乾坤秘韫》)

【功效】 补脾益肾,生精填髓。

【主治】 虚劳不足、精血虚衰。

【方解】 狗肉属温补之品,能补益精气,《名医别录》:“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孙思邈:“宜肾”,孟诜:“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肉苁蓉能温补肾阳,益精血;莲子肉能补益脾肾、涩精;再配以黄芪、当归、甘草补益气血,以滋化精之源;以苍术、厚朴、陈皮行气健脾化湿,使补而不滞;地骨皮凉血滋阴除骨蒸潮热,还能制温热之气。诸药合用,补脾益肾,生精填髓。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脾肾,益精血,可用于因脾肾两虚导致的精血不足之证。症见疲乏少气,头昏眼花,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夜尿频多等。临床可用于治疗早衰、疲劳综合征、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本方营养丰富,能有效地补充病体所缺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8方

【原文】 返本丸:补诸虚百损。用黄犍牛肉(去筋、膜)切片,河水洗数遍,仍浸一夜,次日再洗三遍,水清为度。用无灰好酒,同入坛内,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昼夜,取出(如黄沙为佳,焦黑无用)焙干为末听用。山药(盐炒过)、莲肉(去心,盐炒过,并去盐),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两,为末。每牛肉半斤,入药末一斤,以红枣蒸熟去皮,和捣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日三服。(第五十卷牛条引《乾坤生意》)

【功效】 温补脾肾,益气固精。

【主治】 脾肾两虚、精气两虚。

【方解】 牛肉温补五脏,益气养精,《名医别录》:“安中益气,养脾胃”;山药、莲肉补脾益肾,固精涩肠;白茯苓补气健脾;稍佐小茴香,并用温酒服药,能起温肾通阳作用,促进补益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用于脾肾两虚,肾精不足者,症见疲乏少气,头晕健忘,精少无子,腰膝酸软,大便溏泻等。本方性温,阴虚火旺者慎用。

19方

【原文】 异类有情丸,《韩氏医通》:“此方自制者,凡丈夫中年觉衰,便可服饵。”盖鹿乃纯阳,龟、虎属阴,血气有情,各从其类,非金石草木比也。其方用鹿角霜、龟板(酒浸七日,酥炙研)各三两六钱,鹿茸(熏干,酒洗净,酥涂炙研)、虎胫骨(长流水浸七日,蜜涂酥炙)各二两四钱,水火炼蜜,入豮猪脊髓九条,捣丸梧子大。每空心盐汤下五、七、九十丸。如厚味善饮者,加猪胆汁一二合,以寓降火之义。(第五十一卷鹿条引《韩氏医通》)

【功效】 补肾壮阳,填精填髓,强健筋骨。

【主治】 阴阳两虚、精血不足、筋骨痿软。

【方解】 本方所用各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故名“异类有情丸”。方中鹿角霜、鹿茸甘咸温,能温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正如《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龟甲甘咸寒,善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正如李时珍指出:“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猪脊髓能填精补阴;虎胫骨能强壮筋骨。诸药共用,阴阳互生,大补肾阴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方中虎胫骨可不用。

【现代应用】 本方含有优质蛋白,能大补精血,常用于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见全身瘦弱、遗精阳痿、两目昏花、腰膝痿软等症,辨证为肾阴阳俱虚,精血不足者。

20方

【原文】 麋角丸(彭祖丸):使人丁壮不老,房室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者,莫过麋角。其法:刮为末十两,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雀卵和丸,日服二十丸,温酒下,二十日大效。亦可单熬,为末,酒服,亦令人不老,但性缓不及附子者。(第五十一卷麋条引《彭祖服食经》)

【功效】 补肾壮阳,补益精血。

【主治】 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

【方解】 麇角甘热,《彭祖传中》:“刮屑熬香,酒服,大益人,”《日华子本草》:“酒服,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说明其温补肾阳,补益精血的作用甚佳;生附子有毒,其性热,现代应用时可用制附子以减少毒性,善峻补下元,益火消阴;雀卵亦补肾;诸药合用,起补肾壮阳,补益精血之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含有激素类、蛋白质,能补肾阳,益精血,治疗因房事过度引起的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证,症见男子阳痿早泄,精少无子,腰膝酸冷等,及妇女冲任虚损,性欲冷淡,宫冷不孕,经血淡少等。

21方

【原文】 斑龙丸:治诸虚。用鹿茸(酥炙,或酒炙亦可)、鹿角胶(炒成珠)、鹿角霜、阳起石(煅红,酒淬);肉苁蓉(酒浸)、酸枣仁、柏子仁、黄芪(蜜炙)各一两,当归、黑附子(炮)、地黄(九蒸九焙)各八钱,辰砂半钱,各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第五十一卷鹿条引《澹寮方》)

【功效】 阴阳双补,生精填髓,养血安神。

【主治】 久病气血,阴阳虚损。

【方解】 本方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阳起石、黑附子、肉苁蓉等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再用当归、地黄滋阴补血益精;补血生精;黄芪补气以助;酸枣仁、柏子仁、辰砂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生精填髓,养血安神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阴阳气血,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临床常将本方用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贫血等属阴阳气血不足者。

22方

【原文】 麋角丸:治五痿,皮缓毛瘁,血脉枯槁,肌肤薄者,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用麋角屑一斤(酒浸一宿),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熟地黄四两,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以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麦,各焙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和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米汤送下,日三服,食前服。(第五十一卷麋条引《三因方》)

【功效】 补肾壮阳,益精养血,强壮筋骨。

【主治】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筋骨痿软。

【方解】 本方用麋角屑、附子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熟地黄滋阴养血益精填髓;大麦米补益中气,以滋化源。诸药合用,共起补肾壮阳、补益精血、强筋健骨之效。因而可“治五痿,皮缓毛瘁,血脉枯槁”等症。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证实:附子可增强心力,可抗心肌缺氧;熟地黄有强心、利尿、降血糖和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后期,见有心力衰竭、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症见疲乏少气,精神萎靡,肌肉瘦削,皮肤毛发干枯,易感冒等。

23方

【原文】 二至丸:补虚损,生精血,去风湿,壮筋骨。用鹿角镑细,以真酥一两,无灰酒一升,慢火炒干,取四两;麋角镑细,以真酥二两,米醋一升煮干,慢火炒干,取半两;苍耳子(酒浸一宿,焙)半斤,山药、白茯苓、黄芪(蜜炙)各四两,当归(酒浸,焙)五两,肉苁蓉(酒浸,焙)、远志(去心)、人参、沉香各二两,熟附子一两,通为末,酒煮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日二服。(第五十一卷麋条引《杨氏家藏方》)

【功效】 温阳补虚,生精血。

【主治】 脾肾两虚、精气不足。

【方解】 本方将鹿角、麋角这两种“血肉有情”之品共用,配合肉苁蓉、熟附子,有良好的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又用蜜炙当归、酒制黄芪、人参、白茯苓、山药补脾,补益气血,以滋化源;适当配入远志、沉香既能交通心肾以济水火,又能行气通滞,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和悦阴阳,既济水火,以服百病不生”。

【现代应用】 本方用于脾肾两虚之证,能起温阳补虚之效,其辨证要点为气怯神疲,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也用于因年老、房事过度、工作过度引起的精气亏虚之证,症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阳痿早泄、精少无子等,临床用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体质虚弱者。

24方

【原文】 麋角霜丸:补元脏,驻颜色。用麋角一副,水浸七日,刮去皱皮,镑为屑,盛在一银瓶内,以牛乳汁浸一日,常令乳高二寸,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用油单纸重密封瓶口,别用大麦一斗,安在甑内,约厚三寸,上安麋角瓶,更用大麦周围填实,露瓶口,不住火蒸一伏时,如锅内水耗,即旋添热汤,须频看角屑粉烂如面,即住火取出,用细筛子漉去乳,焙干,每料八两;附子(炮制去皮)、干山药各三两,共为末,蒸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用温盐酒送下。炼蜜丸亦可。(第五十一卷麋条引《总录》)

【功效】 温肾阳,填精髓,补元气,润肌肤,强筋骨。

【主治】 肾虚证。

【方解】 麋角性味甘温,功能补肾阳、益精髓、强腰膝、壮筋骨,《日华子本草》:“酒服,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李时珍:“滋阴养血”,本方用麋角配,附子补火助阳;山药能平补脾、肺、肾之气阴,以防麋、附温补元阳而过于燥烈。诸药合用,起温肾阳、填精髓、补元气、润肌肤、强筋骨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能温肾阳、填精髓、补元气、润肌肤、强筋骨,用于肾虚肾阳不足之阳痿早泄、畏寒肢冷,肾虚精髓不足之神疲气衰、精少无子,肾虚元气不足之夜尿频多、滑泄早遗,肾虚筋骨不充又见四肢痿弱、骨痛缠绵等。应用时可炼成蜜丸,用温酒下,起缓补之功效。

25方

【原文】 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以活水二十盏浸透,入银石器内,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滤汁,再以水十盏煎取五盏,与前汁合煎成膏,瓶收,随病作汤使。丹溪云:多欲之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汤化膏服之。浦江郑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发昏晕,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鸣如曳锯声,小便遗失,脉大无伦,此阴亏阳绝之证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参膏,仍与灸气海十八壮,右手能动,再三壮,唇口微动,遂与膏服一盏,半夜后服三盏,眼能动,尽三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风治则误矣。一人背疽,服内托十宣药已多,脓出作呕,发热,六脉沉数有力,此溃疡所忌也。遂与大料人参膏,入竹沥饮之,参尽一十六斤,竹伐百余竿而安。后经旬余,值大风拔木,疮起有脓,中有红线一道,过肩胛,抵右肋,予日:急作参膏,以芎、归、橘皮作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尽三斤而疮溃,调理乃安。若痈疽溃后,气血俱虚,呕逆不食,变证不一者,以参、耆、归、术等份,煎膏服之,最妙。(第十二卷人参条)

【功效】 大补元气,复脉因脱。

【主治】 各种气虚证。

【方解】 人参甘、微苦,微温,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参可补一切气虚病症,但应如原文所指要“随病作汤使”。诚如原文所示:肾气衰惫,咳嗽不止的,为肾虚不纳,故加用生姜、陈皮,奏温降肺肾,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功;阴亏阳亡,阴阳欲脱者,要用大料人参膏,并灸气海,可起回阳固脱之效;痈疽后期为毒盛正衰,见呕吐者,用人参膏托毒,竹沥清毒止呕;痈疽溃后,气血俱虚者,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以达气血双补、托毒生风之效,为“最妙”。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含多种皂苷,能双向调节高级神经活动,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有抗疲劳、抗休克、降血糖、促性腺激素等作用。临床应用人参膏,可用于治疗因年老、久病、过劳、房事不节等引起的各种气虚病症,可随证加减。注意勿将本方与浓茶、萝卜同服。阴虚热盛者勿用。

26方

【原文】 白术膏:饮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十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第十二卷术条引《千金良方》)

【功效】 补益脾胃。

【主治】 脾胃虚弱。

【方解】 白术苦、甘、温,功能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白蜜能补中缓急、润燥。两药合用,能起补益脾胃之效。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白术所含挥发油有强壮、利尿、降血糖、保护肝脏等作用。本方用于饮食滋补,用治中气虚弱,以食少便溏,脘腹胀满,久泄久痢,疲乏无力,自汗等为辨证要点。

27方

【原文】 苍术膏:除风湿,健脾胃,变白驻颜,补虚损,大有功效。苍术新者,刮去皮,薄切,米泔水浸二日,一日一换,取出,以井华水浸过二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漉出,以生绢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扭干。将渣又捣烂,袋盛于一半原水中,揉至汁尽为度。将汁入大砂锅中,慢火熬成膏。每一斤,入白蜜四两,熬二炷香。每膏一斤,入水澄白茯苓末半斤,搅匀瓶收。每服三匙,早、临卧各一服,以温酒送下。忌醋及酸物、桃、李、雀、蛤、菘菜、青鱼等物。(第十二卷术条引《邓才笔峰杂兴方》)

【功效】 健脾补虚,祛风湿,延缓衰老。

【主治】 脾虚湿滞、风寒湿痹。

【方解】 苍术辛、苦,温,入脾胃经,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茯苓健脾、养心、安神、利水渗湿;白蜜补中益气、润燥解毒、调和药性。三药共用,起健脾补虚,祛风湿之效。

【现代应用】 本方重在健脾祛湿,可应用于下列病症:

(1)脾虚湿滞: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肢体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等。

(2)风寒湿痹:症见关节酸痛无力,雨季加重,反复缠绵等。

(3)中年早衰:症见中年精力衰退、眼昏花、须发早白,食少无神,体力减退等。

28方

【原文】 苍术膏:治脾经湿气,少食,足肿无力,伤食,酒色过度,劳逸有伤,骨热。用鲜白苍术二十斤,浸刮去粗皮,晒切,以米泔浸一宿,取出,同溪水一石,大砂锅慢火煎半干,去渣。再入石南叶三斤,刷去红衣,楮实子一斤,川当归半斤,甘草四两,切,同煎黄色,滤去渣,再煎如稀粥,乃入白蜜三斤,熬成膏。每服三五钱,空心好酒调服。(第十二卷术条引《吴球活人心统》)

【功效】 补益脾肾,祛风除湿。

【主治】 脾肾两虚、水湿内停诸证。

【方解】 本方用苍术能健脾燥湿,祛风湿,明目;石南叶能益肾除热,祛风通络,《药性论》:“主除热,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痛”;楮实子健脾滋肾,补虚劳,明目;当归补血活血以助苍术、石南叶祛风除湿之功,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甘草补益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协同,共成健脾益肾,祛风除湿之功。

【现代应用】 本方能补益脾肾,祛除水湿,故能治疗因脾肾虚引起的水湿肿满之证,如腹泻、水肿、痰饮、痹证、痿证、脚气等;亦可用于风湿日久,累及肝肾之腰膝酸软,筋骨不健;尚能用于酒色过度,劳逸所伤而致肝肾不足之眼目昏涩,劳热骨蒸等。

29方

【原文】 参术膏:治一切脾胃虚损,益元气。白术一斤,人参四两,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熬膏,入炼蜜收之,每以白汤点服。(第十二卷术条引《集简方》)

【功效】 补元气,健脾胃。

【主治】 元气虚损、中气不足。

【方解】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可治一切气虚病症;白术入脾胃经,功能补气健脾,为补中气要药;白蜜补中缓急,调节药性。三药合用,共奏补元气,健脾胃之功效。实为养“后天之本”,滋生化之源的良方。

【现代应用】 元气、中气为人体正常活动所依赖,本方能补元气,健脾胃,可用于各种原因如久病、过劳、饮食不足、禀赋不足等引起的各种气虚病症。用于治疗如早衰、贫血、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见气虚者、各种神经官能症见气虚者,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面白无华为辨证要点。

30方

【原文】 琼玉膏:常服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辟谷延年。治痈疽劳瘵,咳嗽唾血等病,乃铁瓮城申先生方也。生地黄汁十六斤,取汁,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滤净,拌匀,入瓶内,箬封,安砂锅中,桑柴火煮三日夜,再换蜡纸重封,浸井底一夜,取起,再煮一伏时。每以白汤或酒点服一匙。丹溪云:好色虚人,咳嗽唾血者,服之甚捷。国朝太医院进御服食,议加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末各一斤,赐名益寿永真。臞仙方加琥珀、沉香半两。(第十六卷地黄条)

【功效】 益气养阴。

【主治】 肾虚证、早衰、疲劳综合征。

【方解】 本方用生地黄汁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珍珠囊》:“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人参能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本经》:“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白茯苓能养心益气;白沙蜜补中润燥。诸药合用,起益气养阴之效。若加用天冬、麦冬、枸杞子,能加强养阴生津之效。

【现代应用】 本方气阴双补,能补元气,益真阴,适用于治疗早衰、疲劳综合征等,症见疲乏少气,须发早白,面色少华,智力减退,性能力衰退等,也可用于治疗其他慢性虚损性疾病属气虚或气阴两虚者。正常人服用,能起补益养生之效。

31方

【原文】 天门冬膏:去积聚风痰,补肺,疗咳嗽失血,润五脏,杀三虫伏尸,除瘟疫,轻身益气,令人不饥。以天门冬流水泡过,去皮心,捣烂取汁,砂锅文武炭火煮,勿令大沸。以十斤为率,熬至三斤,却入蜜四两,熬至滴水不散,瓶盛埋土中一七,去火毒。每日早晚白汤调服一匙。若动大便,以酒服之。(第十八卷天门冬条引《医文摘要》)

【功效】 养阴润燥,清肺降火,止咳消痰,生津。

【主治】 阴虚内燥证、肺燥咳嗽咯血、肠燥便秘、燥热口渴。

【方解】 天冬甘、苦、寒,功能养阴润肺、清火生津,李时珍:“润燥滋阴,清金降火”,并指出:“天门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单饵既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而润,能利大肠故也”;《本草蒙筌》:“止咳消痰……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白蜜能补中润燥。两药合用,有较强的养阴润燥之效。若服后便溏,则以酒制其寒性。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证实:天冬含天冬素、黏液质、β甾醇及5甲基糠醛及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镇咳祛痰作用;亦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有抗肿瘤作用。临床常用于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症;或用于肺燥干咳,痰中带血;或用于肾阴虚火旺,潮热盗汗,遗精等。

32方

【原文】 鸡峰白花蛇膏:治营卫不和,阳少阴多,手足举动不快。用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一两,天麻、狗脊各二两,为细末。以银盂盛无灰酒一升浸之,重汤煮稠如膏,银匙搅之,入生姜汁半杯,同熬匀,瓶收。每服半匙,用好酒或白汤化服,日二次,神效,极佳。(第四十三卷白花蛇条引《备急方》)

【功效】 补益肝肾,祛风通络,强筋健骨。

【主治】 久痹、痿证。

【方解】 本方用白花蛇为蝮蛇(五步蛇)之除去内脏后的干燥全体,能祛风通络,透骨搜风,《本草纲目》:“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又用天麻、狗脊能祛风通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用酒制增强温经通络之效。

【现代应用】 本方具有较强的祛风通络,补肝肾,强筋骨之作用,适用于治疗久痹、痿证见肝肾不足者,症见四肢关节肿痛,肌肉萎缩,手足无力,或伴腰痛足膝酸软等。亦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及瘾疹瘙痒等证。

33方

【原文】 不老丹:补脾益肾,服之,七十亦无白发。茅山苍术刮净,米泔浸软,切片四斤:一斤酒浸焙,一斤醋浸焙,一斤盐四两炒,一斤椒四两炒;赤、白首乌各二斤,泔浸,竹刀刮切,以黑豆、红枣各五升,同蒸至豆烂,曝干;地骨皮去骨一斤,各取净末,以桑椹汁和成剂,铺盆内,汁高三指,日晒夜露,取日月精华,待干,以石臼捣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一百丸。此皇甫敬之方也。(第十二卷术条引《王海藏医垒元戎》)

【功效】 补脾益肾,生精养血,明目乌发。

【主治】 精血不足证。

【方解】 苍术能健脾祛湿,明目养生延年,为健胃安脾,治痿要药,《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刘完素:“明目,暖水脏”;用黑豆、大枣制何首乌则生精养血,固肾乌须;桑椹滋阴补血,益肾脏而固精,黑发明目;地骨皮既善泻肾火而退虚热,又可制苍术燥烈之性。诸药并用,以蜜和丸,起补脾益肾,生精养血,明目乌发之效,能使人不老,故名“不老丹”。

【现代应用】 本方补脾益肾,生精养血,明目乌发,适用于治疗早衰症。以少年白发,精力衰退,智力下降,牙齿松落,筋骨疏松为辨证要点。也可用于治疗老年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辨证属脾肾不足精血亏虚者。

34方

【原文】 少阳丹:苍术米泔浸半日,刮皮晒干为末一斤,地骨皮温水洗净,去心晒研一斤,熟桑椹二十斤,入瓷盆揉烂,绢袋压汁,和末如糊,倾入盘内,日晒夜露,采日精月华,待干研末,炼蜜和丸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无灰酒下,日三服。一年白发返黑,三年面如童子。(第十二卷术条引《刘松石保寿堂方》)

【功效】 补虚养生。

【主治】 早衰症。

【方解】 本方用苍术健脾祛湿,明目,养生延年;地骨皮清虚热;重用桑椹补肝肾之阴,滋阴养血,乌发明目之效;白蜜补中缓急,润燥解毒。诸药合用,补益肝、脾、肾三脏,清虚火,故能养生,延缓衰老。

【现代应用】 本方既能治疗因脾虚引起的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症;更适用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之眼目昏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证。临床上可作为预防早衰症之养生保健方。

35方

【原文】 固元丹:治元脏久虚,遗精,白浊,五淋及小肠膀胱疝气、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疾,以小便频数为效。好苍术刮净一斤,分作四份:一份小茴香、食盐各一两同炒,一份川椒、补骨脂各一两同炒,一份川乌头、川楝子肉各一两同炒,一份用醇醋、老酒各半斤同煮、干焙,连同炒药通为末,用酒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男以温酒,女以醋汤,空心下。此高司法方也。(第十二卷术条引《王璆百一选方》)

【功效】 温补脾肾,固涩止遗。

【主治】 脾肾虚衰、滑脱不禁之证。

【方解】 本方重用苍术以健脾祛湿,养生延年,杨士赢:“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酸疼,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精生于谷也”;配于补骨脂,川乌,花椒既能温补命门,补肾壮阳,固精缩尿;又能温脾止泻、止带。配于小茴香、川楝子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以治疝气。醋入肝,食盐入肾,酒能助阳行气,皆为药引。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固涩止遗之效,故名“固元丹”。

【现代应用】 本方温补脾肾,固涩止遗,可用于治疗因脾肾阳虚引起的精气不固,遗精早泄,带下,白浊,夜尿频多,崩漏等症。湿热淋浊、小便频数涩痛者禁用。

36方

【原文】 七宝美髯丹: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续嗣延年。用赤、白何首乌各一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曝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曝干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当归八两,酒浸晒。枸杞子八两,酒浸晒。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并忌铁器,石臼为末,炼蜜和丸弹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清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极验。忌诸血、无鳞鱼、萝卜、蒜、葱、铁器。(第十八卷何首乌条引《积善堂方》)

【功效】 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

【主治】 肝肾亏虚证。

【方解】 发为血之余,肝主血、主筋;肾主骨,生髓,藏精气。因此,肝肾精血亏虚可见须发早白,筋骨不坚等症。黑豆蒸制何首乌能补益精血,固肾乌须,补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固精缩尿;枸杞子、菟丝子、黑芝麻均入肝肾,有补肾益精之功;当归能补血养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再配以赤白茯苓,补中有泄,使补而不滞。诸药并用,起补肝肾、强筋骨、补血益精之效。

【现代应用】 本方补肝肾、强筋骨、补血益精,用于肝肾亏虚者。症见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等。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37方

【原文】 补虚益损,水芝丹:用莲实半升,酒浸二宿,以牙猪肚一个,洗净,入莲在内,缝定煮熟,取出晒干为末,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第三十三卷莲藕条引《医学发明》)

【功效】 补脾肾,益精气。

【主治】 脾肾亏虚、精气不足。

【方解】 莲子肉(又名水芝、莲子、莲实)甘涩平,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李时珍:“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猪肚则补中气,益脾胃。两者合用,起补脾肾,益精气之效。

【现代应用】 莲子、猪肚均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故本方用于治疗久病体虚表现出来的脾肾两虚证,能补充营养物质,提高人体免疫力,以疲乏少气,身形瘦削,行动迟缓,精神萎靡,容易患病为应用指征。

38方

【原文】 草还丹: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延年续嗣之至药也。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盐酒下。(第三十六卷山茱萸条引《吴旻扶寿方》)

【功效】 补肾壮阳。

【主治】 肾阳虚衰证。

【方解】 本方用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名医别录》:“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药性论》:“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补骨脂温补肾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再用当归活血补血,润燥滑肠;麝香开窍辟秽,散瘀通络。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补肾阳之妙剂。

【现代应用】 本方补肾阳,益元气,固元神,能用于肾阳虚衰证。症见男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见妇女宫寒不孕、月经淡少或虚寒崩漏、性欲冷淡、白带清稀等。亦可作为养生延年之保健品。

39方

【原文】 男女诸虚,《孙氏集效方》坎离丸:治男子、妇人诸虚百损,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证。黄檗(去皮,切)二斤,熟糯米一升,童子小便浸之,九浸九晒,蒸过,晒干,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温酒送下。(第三十五卷檗木条引《孙氏集效方》)

【功效】 益气滋阴,解毒除湿。

【主治】 气阴两虚,虚中夹湿。

【方解】 黄檗即为黄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为清下焦湿热、相火要药。《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糯米甘温,补中益气,李时珍:“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童尿滋阴降火。三药合用,共奏益脾胃、滋肾阴、降相火、清湿热之效。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证实:黄柏有抗菌、降血糖、促进抗体生成作用。本方益气滋阴,解毒除湿,可用于治疗慢性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症。症见反复发热(呈低热或中等热),盗汗、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舌体瘦薄质红、脉细数等,辨证属阴虚热盛型者可用。

40方

【原文】 固精强骨方。金毛狗脊、远志肉、白茯神、当归身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酒服五十丸。(第十二卷狗脊条引《集简方》)

【功效】 补脾肾,壮腰膝。

【主治】 脾肾两虚。症见腰膝酸软、骨节疼痛、失眠多梦、遗精、头晕耳鸣等。

【方解】 金毛狗脊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远志味苦、辛,性微温,归心、肾、肺经,功能宁心安神;白茯神补心安神,健脾益气;当归益精养血,活血调经。各药合用,起到补脾肾,壮腰膝的功效。炼为蜜丸,酒服下,起缓补之功。对肾精亏虚、骨骼失养有治疗作用。

【现代应用】 本方应用多种补益药物,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后期,辨证属脾肾虚损者,也用于素体禀赋不足者。尤其对多种风湿性疾病,如慢性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椎间盘退变、退行性骨关节病有较好疗效。

41方

【原文】 益气固精方。补血黑发益寿,有奇效。还筒子半两,欠实半两,金银花二两,破故纸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两,各研末,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下。(第十二卷天麻条引《邓才杂兴方》)

【功效】 补肾健脾,固精止遗。

【主治】 脾肾两虚、精气不固证。症见遗精早泄、腰膝酸软,或见气喘不纳,大便稀薄。

【方解】 天麻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果实。《本草纲目》谓其功效为“定风补虚,功同天麻”,天麻子有平肝风,除心热作用;芡实性涩,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功效;金银花则疏风清热,润肺清心;破故纸(即补骨脂)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本方诸药,多选温补,配以金银花清凉而不寒,可使补而不燥,诸药合用,起补肾健脾,固精止遗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是固精、涩精良方。脾主固摄,肾主收藏,脾肾亏虚时,常出现遗精、早泄、精滑不固、小便频数、月经量多、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等,或有出现气喘难续、五更泄泻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42方

【原文】 秘精益髓方。太乙金锁丹:用五色龙骨五两,覆盆子五两,莲花蕊四两,未开者,阴干,鼓子花二两,五月五日采之,鸡头子仁一百粒,并为末。以金樱子二百枚,去毛,木臼捣烂,水七升,煎浓汁一升,去渣,和药,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温盐酒下三十丸。服之至百日,永不泄,如要泄,以冷水调车前末半合服之。忌葵菜。(第十八卷旋花条引《萨谦斋瑞竹堂方》)

【功效】 补肾固精。

【主治】 精气不固。症见遗精、滑精、腰酸膝软、小便频数、大便溏薄等。

【方解】 龙骨性涩,归肝肾经,能收敛固涩,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经,功能益肾、固精、缩尿;莲花蕊、鼓子花均为花类,有养胃滋阴的功效:鸡头子仁即为芡实,有补肾、固精、健脾、止泻之功;金樱子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诸药合用,为丸,可起到补肾固精、填精益髓之效,故为秘精益髓方。

【现代应用】 本方亦为补肾固精良方。凡辨证属肾虚、脾虚之遗精、滑精、尿频均有效。肝胆湿热者忌用。

43方

【原文】 温补下元方。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一切风病,四肢疼痛,驻颜壮气,乌髭须。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晒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簸去,只取补骨脂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第十四卷补骨脂条引《经验后方》)

【功效】 补肾壮阳,益精。

【主治】 肾阳虚亏,精气不足。

【方解】 补骨脂系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归肾、脾经,功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乌油麻即黑芝麻,含油脂,能补肾益精。用黑芝麻制补骨脂,能加强补肾功效。

【现代应用】 补骨脂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脂及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甲素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脏、强心的作用,还有抗肿瘤、抗衰老作用。本方具有较强的补肾助阳功效,对肾阳虚衰,症见畏寒肢冷,阳痿不举,腰膝酸软,气短水肿,夜尿频多,小腹冷痛,关节酸软者有一定疗效。

44方

【原文】 补肝明目方。驻景丸:治肝肾俱虚,眼昏黑花,或生障翳,迎风有泪。久服补肝肾,增目力。车前子、熟地黄(酒蒸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五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三十丸,日二服。(第十六卷车前条引《和剂局方》)

【功效】 滋补肝肾,明目。

【主治】 肝肾亏虚证。

【方解】 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肾、肝、肺经,除能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外,还有清肝明目作用,部分医家还认为有益精强阴作用,如《名医别录》谓车前子“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疗目赤肿痛”。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珍珠囊》认为本品“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而菟丝子则补肾填精。三药共用,滋而不腻,起补肝肾、明目的功效。

【现代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视物昏花,须发早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