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chmorl根据详细的尸体病理检查证明,在椎体边缘的游离骨块与椎体间有椎间盘组织,认为只有骨块与变性的髓核侵入骨骺和椎体间,才能致使骨骺分离,这是椎间盘经骨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经典的观点认为,椎间盘突出的突出物就是纤维环破裂后的髓核组织的突出。Yasuma等的研究发现,纤维环黏液瘤变性是椎间盘突出物的组织学特征。

椎间盘突出后逐渐失去水分而皱缩,在突出物的表面可有血管侵入、包绕而产生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突出组织发生纤维化和钙化。纤维化及钙化可延及纤维环甚至椎间盘内部,可使突出物缩小。椎间盘突出后,由于髓核脱水失去弹性,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常伴有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一)Schmorl结节

1926年,Schmorl首先描述了移位的髓核物质可穿透软骨终板或骨终板突入椎体内。现将髓核向上或向下通过软骨终板垂直突入椎体内的现象,称为Schmorl结节。近年来的解剖学的研究发现,多数Schmorl结节发生在年轻人,成人的比例相对小,这就说明,突出的髓核物质更易在髓核还是半液态情况下向骨内突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在突出的区域早已存在退变。有研究认为,膨出主要出现于与髓核相对的有限区域,受影响的节段多发生在下胸段以及上腰段,导致髓核突入椎体的力是髓核组织的膨胀,如果髓核区的压力高于软骨终板的维持力,终板上就会出现裂隙,通过裂隙髓核物质被挤压进入多孔的椎体中,如果软骨终板不够坚固,即使较小的额外负荷也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Schmorl结节发生于软骨终板有缺损而髓核弹性尚好的情况下,正常的软骨终板仅有许多小渗透孔而无裂隙,软骨终板下的骨松质也无空隙,促成产生裂隙的先天因素为软骨终板在髓核处先天构造薄弱和胚胎期经软骨终板进入髓核的血管通道所形成的瘢痕。也有人认为,软骨终板上的薄弱点在先前脊索所在的位置、向前的血管通道和骨化裂隙,或由于软骨生长失调所造成。但一般文献认为,Schmorl结节与软骨终板的后天损伤有关。Schmorl认为,软骨终板可因经常损伤而变弱,在日常活动下的椎间盘内压,即可使已有损伤或变性的软骨终板发生破裂;一次突然的损伤也可使原来正常的软骨终板破裂,髓核突入至软骨终板下,导致椎体骨松质骨折,髓核突入椎体,此偶见于急性损伤的病例。

多数Schmorl结节直径在5mm以下,呈蘑菇样,居于椎体中央偏后处。髓核突入椎体后可发生下列变化:椎体局部骨小梁骨折坏死,形成空腔以容纳突出的髓核组织,周围围绕髓核发生炎症反应,以吸收坏死组织;突出的髓核可逐渐或迅速增大,直到突出的压力与周围对抗的压力平衡;突出的髓核组织脱水,髓核周围由髓核化生的软骨细胞或骨细胞包被,周围骨小梁密度增加,限制其再扩大;血管包绕突出的髓核组织并再生,然后通过软骨终板裂隙进入椎间盘,导致髓核发生纤维化、钙化及骨化,此时X线片上即可清楚地看到Schmorl结节。

(二)经骨突出

Schmorl根据详细的尸体病理检查证明,在椎体边缘的游离骨块与椎体间有椎间盘组织,认为只有骨块与变性的髓核侵入骨骺和椎体间,才能致使骨骺分离,这是椎间盘经骨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吴祖尧等通过椎间盘造影发现,造影剂可从髓核经骨片和椎体间隙到达前纵韧带下方,这种椎体边缘的游离骨块发生的部位在腰椎的前上缘,多为1个,但也可以侵及数个椎体,在X线片上的表现分为3种形式:①化骨核吸收破裂型,椎体边缘的环状骨骺被吸收或仅有小的残迹;②吸收后增殖型,残余骨骺处椎体缘增生;③唇型,椎体楔状变形,局部唇样增生。

(三)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式与突出物来源

经典的观点认为,椎间盘突出的突出物就是纤维环破裂后的髓核组织的突出。实际上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所知甚少。对于突出物的组织起源,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报道认为突出物主要是髓核物质;有的报道认为突出物主要是纤维环成分;也有人认为是以软骨终板为主;更有人认为是新合成的纤维软骨。Moor等认为髓核是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物质,他们的研究认为髓核脱水和碎裂导致纤维环裂隙形成,这些裂隙是髓核突出的通道。Yasuma等的研究发现,纤维环黏液瘤变性是椎间盘突出物的组织学特征。他们认为黏液瘤变性引起纤维环肿胀,进而引起纤维环的分离,同时由于髓核退变、脱水、坏死、出现裂隙,内部压力减小,较大的力量作用于这样的纤维环,引起外层纤维被撕裂开,一部分纤维环组织形成突出物。彭宝淦等认为,由于椎间盘随着退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出现裂隙,以及软骨终板与椎体分离的结果,一些碎片终板在与椎体先分离的情况下,然后从椎体上撕脱,伴随锚靠的纤维环脱出,从而使软骨终板成为主要的突出物,这在老年人更为常见。Lipson等则认为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化生,增殖的纤维软骨组织是突出椎间组织的起源,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原有的椎间盘组织。Schmorl于1955年指出破裂的椎间盘组织由破碎的纤维环、软骨终板和髓核物质构成。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椎间盘突出物并不是仅仅起源于某一组织,而是多种组织的混合物,只是以某一组织为主而已。而在术中所见,突出的椎间盘多数是纤维环部分完整的局限性半球状隆起,或纤维环已发生破裂。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突出聚集于后纵韧带之下。在年轻人,则多连同部分软骨终板,更有甚者可带部分椎体向后移位。少数髓核组织在后纵韧带下向上或向下延续一段距离。也有成为游离块在硬膜外间隙或椎间孔,还有的突出物甚至突入硬膜腔内呈软骨肿瘤样物。

(四)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

椎间盘突出物小的直径仅5~6mm,如黄豆样隆起,大的直径可达1cm以上;但突出物的大小往往同临床症状间的关系并非一致,临床症状的产生也与椎管的大小及形状有关。有报道指出,在三叶形椎管,侧隐窝较狭窄时,较小的突出即可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有人将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按其与椎管局部前后径的比例将其分为三度:轻度,突出物高起不超过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3;中度,突出物约占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2;重度,突出物超过局部椎管前后径的1/2。

(五)椎间盘突出的方向

椎间盘可以向各个方向突出,可以通过纤维环、软骨终板,甚至椎体本身。但由于前纵韧带非常坚强,椎间盘前方和两侧的纤维环均较厚,而后纵韧带的两侧是解剖的薄弱环节,故椎间盘不易在前方和两侧突出,而易向后外侧突出。临床上最常见的突出方向及部位是垂直向椎体内突出形成Schmorl结节,其次是向后外侧及后方突出。由于后纵韧带加强了纤维环的后中央部分,真正的后正中突出是极少见的。即使临床上认为是后中央型突出,其突破口也往往在中线偏左或偏右,只是在突出后占据椎管偏中央的位置而已。后外侧型的突出部位往往在椎间盘偏上缘或偏下缘突出,而不是在椎间隙中央。后外侧突出容易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坐骨神经痛,向后偏中央突出的突出物往往较大,容易压迫马尾神经而产生马尾综合征。故临床上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椎间盘向后外侧及后方突出最为多见。另外,髓核物质还可沿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突出,造成腰椎侧位X线片出现椎体边缘的游离骨块,这种椎间盘突出称为椎间盘经骨突出。

(六)椎间盘突出的水平

任何一个椎间盘都可因退变劳损而发生突出。但由于最下两个腰椎间盘承受的应力最大,劳损重、退变重,而且该处后纵韧带对纤维环的保护更弱,故临床上最下两个椎间盘突出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0%以上。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国外以腰51椎间盘突出最多,而国内以腰4/5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最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