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明液体,称血清。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正常人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相对呈动态平衡。临床上将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当患过敏性疾病或感染寄生虫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一)血液

血液(blood)又称外周血,是一种液状、特殊的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血浆是流动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约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其他可溶性物质。血液从血管流出后,其内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参与血液的凝固。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明液体,称血清。因此,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正常人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相对呈动态平衡。临床上将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血象对于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用Wright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图2-13)。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如下:

红细胞(RBC)男:(4.0~5.5)×1012/L,血红蛋白(HB):120~150g/L

女:(3.5~5.0)×1012/L,血红蛋白(HB):105~135g/L

白细胞(WBC)(4~10)×109/L: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30%、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t)(100~300)×109/L

1.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图2-14)。在血涂片上,红细胞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红细胞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当它们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呈红色。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2。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与此同时,每天有大量新生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新生的红细胞在血流中大约经过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在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的病人,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而如果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说明治疗是有效的。

图2-13 各种血细胞

1~3.单核细胞;4~6.淋巴细胞;7~11.中性粒细胞;12~14.嗜酸性粒细胞;15.嗜碱性粒细胞;16.红细胞;17.血小板

2.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 是有核的球形细胞,一般较红细胞大。白细胞能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常简称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性,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种;后者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图2-14 红细胞电镜扫描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核呈腊肠形的称为杆状核;呈分叶状的称为分叶核,一般分为2~5叶,以2~3叶者居多。核的分叶越多则细胞越衰老。细胞质内有很多细小的淡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分布均匀,颗粒内含有吞噬素和溶菌酶等。吞噬素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细胞核多分为2叶,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当患过敏性疾病或感染寄生虫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停留6~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特别是肠道结缔组织,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细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细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胞质成分和功能大体相似,但两者关系仍待深入研究。

(4)淋巴细胞(lymphocyte):可分大、中、小3种。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着色深;细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很薄的一窄缘,嗜碱性,染成天蓝色。

根据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的不同,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和NK细胞四种类型。T淋巴细胞能识别、攻击和杀灭异体细胞;B淋巴细胞能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K细胞和NK细胞均属大颗粒淋巴细胞,前者借助抗体的介导特异性地结合,杀伤靶细胞;后者不需要抗原激活,也不依赖抗体,可直接杀伤靶细胞。

(5)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细胞质较多,弱嗜碱性,常染成灰蓝色。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12~48小时,然后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3.血小板(blood platelet) 血小板是由骨髓内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胞质碎块,体积很小,一般呈双凸盘状。在血涂片标本中,血小板多成群分布,外形不规则,周围部染成浅蓝色,中央部有紫蓝色颗粒分布。血小板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受损伤或破坏时,血小板受到刺激,聚集黏着在损伤处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而止血,同时释放血小板内的颗粒物质,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

(二)血细胞发生概述

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寿命有限,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相同数量的血细胞在骨髓生成并进入血流,使外周血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维持动态平衡。

人的血细胞是在胚胎第3周于卵黄囊壁的血岛生成;第6周,从卵黄囊迁入肝的造血干细胞开始造血;第4个月脾内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从胚胎后期至出生后,红骨髓成为体内最主要的造血组织。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

思考题

1.试述纤毛和微绒毛的结构、功能与分布。

2.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各类细胞的正常值。

3.试述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正常值和意义。

(倪晶晶 董 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